对比分析理论在一类模式预科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019-11-14 13:10兰晋峰阿坝师范学院
长江丛刊 2019年28期
关键词:预科第二语言母语

■宋 芸 兰晋峰/阿坝师范学院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作为民族高等教育的特殊形式,旨在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专门人才,进而为地区的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衔接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一个衔接点。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基础薄弱的情况下,预科这个环节显得尤其重要。它为难以直接进入高等学校的少数民族学生创造了进一步学习深造的机会,也为高等学校培养了合格的生源。如果没有预科教育这个特殊层次,很多少数民族学生根本进不了高等学校之门。1950年11月 ,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了《筹办中央民族学院试行方案》, 筹办的中央民族学院从 1951 年起开始招收预科生,1953年1月正式举办预科教育。到现在,经过了六十多年的时间,预科教育提高了少数民族地区整体的教育水平,为西部地区的发展提供了一大批干部和专业的技术人才。

但预科教育还有很多有待改进的地方。笔者所从事的是少数民族预科的语文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少数民族的学生在汉语的听说读写各方面和大学教育所要求的水平还是有较大差距。汉语的综合运用能力是少数民族地区能否实现持续、强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实现各民族的和谐发展意义重大。加大语言教育在预科教育当中的关注和投入,使各语言相互接触,语言对比分析理论的运用可以说是第二语言教学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对比分析与比较语言学

对比分析最早是一种语言分析法,早在十九世纪末人们就已经熟练掌握。但把对比分析运用到第二语言的教学当中是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美国。语言学家注意到在外语教学当中学习者的母语会对二语的学习产生一定得影响,当时将这种影响称为“母语回迁”(the pull of mother language)。美国语言学家Benjamin Lee Whorf在1941年的一篇文章里首次使用“对比语言学”这个术语。R.Lado在1957年出版的《跨文化语言学》提出了第二语言习得的对比分析假说并建立起对比分析的系统性理论。他在该书的导言里面说道:“最有效的教材应该以对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进行科学描述和仔细对比为基础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R.Lado提出了自己的基本设想:学生在接触外语时, 凡跟学习者母语相同的要素,他们就觉得简单,而和他们的母语不同的地方,学起来就很困难。因此,教师如果把目的语和学生的母语进行比较 , 找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就会清楚地了解什么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 , 因而更有办法去进行教学。这本书标志着对比分析理论的建立。

对比分析的理论基础的核心是结构主义和“母语迁移”。“迁移”这个概念最初是心理学的术语,指人们已经掌握的知识在新的学习环境中产生影响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在语言学习中也会发生:学习一种新的语言意味着一套新的语言习惯的形成,而在这个过程中,原有的语言习惯会发生迁移作用(transfer)。当母语的某些特征同目的语的某些特征相同或相似时,往往会对第二语言的习得产生促进性的、正面的影响,称为正迁移。但是,当母语和目的语相似度低时,学习者母语的很多规则就会对目的语的习得产生干扰性的、负面的影响,称为负迁移。而对比分析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具体做法就是通过对学习者母语和目的语进行严格、精密的对比,找出两种语言的相似和不同,促进正迁移,防止负迁移。

二、对比分析在预科教育语文中的应用

语言作为一个整体的门类来说是具有一些相似性的,不然普通语言学就没办法存在。如每种语言都具有主谓宾的句法关系和施动受的语意关系,这是对比分析的前提条件,而每种语言在具体的应用中又具有自身的特点,这是对比分析在教学当中的实用价值。以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对比分析尽管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受到了挑战,该理论也被一度冷落,但即使到现在,在涉及外语教学的时候,对比分析仍然有其用武之地,对比分析对第二语言学习者可能遇到的难点和错误的一定预测性以及教学和习得中所产生问题的解释性也不应否定 。特别是对教师来说 , 对比分析仍有很大的吸引力 , 也是十分必要的。

那么这一理论在预科语文教学中具体应该怎么操作呢?在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既不能长篇大论的给学生讲对比分析的相关理论知识,也不能单纯的机械性的操练以求形成语言习惯而忽视语言对比的巨大作用。在语言教学中应用对比分析的基本思路为:

首先,在教学开始前,充分了解学生的层次及特点,明确教学对象。如四川地区主要教学对象为来自甘孜、阿坝、凉山三州的藏文一类模式、彝文一类模式的高中(中专)毕业生。对学生母语和目的语进行对比(在预科语文教育中言如藏语、彝语等同汉语的对比),这个对比可以是语音、词汇、成句规则等各方面的,尽管只是对语言形式和结构上作静态描写,但如果教师能对学生的母语和目的语两者在各个方面的异同做一个提前的对比,这样就可以知道学生已有知识框架中哪一部分会对新的学习内容产生正迁移,哪一部分会产生负迁移,这样一来就可以提前预测学习者母语可能会对目的语的学习产生的影响,强化正迁移,解释、改正并消除负迁移。两种语言的对比做的越是细致,能预测到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问题的概率也就会越大。

其次,在编写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时候,要充分的把对比分析的研究成果融入进去,明确重难点,安排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也要在两种语言对比分析的基础上,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更是要体现出对比研究的成果,精讲多练,在容易造成干扰的地方反复的讲,课后也设置更多的练习在这一部分;而两种语言相类似、容易形成正迁移的部分,就算知识点本身很复杂,有时候也不必过多的解释学生反而就明白了。

预科学生的语文教育是有其特殊性的:学习母语的过程既是语言的学习过程,同时也是认识世界的过程,语言能力和各种观念相伴形成,而预科教育中的语文教育完全不同于此。学生们在来到预科学习之前就已经基本掌握了一整套的、自己民族的语言和与其相应的世界观,这对于我们预科语文教育来说既增加了教学难度,因为原有的知识系统会对新知识的学习产生干扰;但同时也可以给我们很多助力,因为语言具有某些共通的特征,一年的预科语文学习将为一类模式预科生后期的大学专业学习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让他们在今后的专业学习中,语言不再成为障碍。值得肯定的是,对比分析理论方法在预科一类模式的语文教育中一定可以发挥出很大的作用。

猜你喜欢
预科第二语言母语
招生政策没吃透会有多少损失?
脑与第二语言学习
母语教育:从美出发
跟踪导练(二)(6)
分析母语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Critically assess the use of Contrastive Analysis as an aid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Improving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Ability of Speaking English by the PPP Model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综述
论《远大前程》的语言特色及其母语迁移翻译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要让“特殊层次”不再特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