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错误资源”利用的“体验式”数学纠错的策略研究

2019-11-05 01:13□陈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19年28期
关键词:分式错误资源等腰三角

□陈 琳

(杭州市余杭区乔司中学,浙江杭州 311101)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运用实验提出:“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渐进尝试错误的过程.”[1]在这个过程中,无关的错误反应逐渐减少,而正确的反应最终形成.而体验学习的提出者大卫·库伯则认为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体验、反思、概括、应用这样的四个阶段循环往复组成.在分析学生的错误时,正面的灌输未必有效,而通过学生自我尝试甚至犯错误而体会到的,将更具体验性和亲历性.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错误资源,使学生从中审视体验,继而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自己产生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本文就数学课堂教学中错误资源的“体验式”纠错教学策略的实施谈谈自己的做法.

恩布里奇曾说过:“差错人皆有之,只有大量错误作为台阶才能攀登上正确结果的宝座.”教师要正视错误资源的价值,通过合理利用使学生的错题“来源于学生,服务于学生”,要有效利用错误,必须要清楚学生“错误”背后的真实想法.

一、暴露学生真实的想法 体验“意料”之错

(一)有意制造“错误”

新授课时,一些教师会把数学概念以快而直接的方式教授给学生.这样的处理方式会将学生对新概念的一些错误认知隐藏起来,学生没有能够在课堂里体验到.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愿意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谁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课堂就是让学生出错的地方.”[2]所以,教师往往需要预先设计一些“错误”,让学生适时地在“体验错误”的过程中,暴露出原先隐藏的一些错误想法,从而帮助学生自发地发现错误和解决错误.

1.预设错误(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5章分式的第一节)

例1下列代数式中,哪些是整式?哪些是分式?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

师:同学们有不同的答案吗?

师:还有不同意见吗?

通过“预设错误”的环节,笔者从学生熟悉的整式入手,引导学生从旧知中发现新知,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原有认知水平,有利于探索活动的展开.在这其间,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笔者明白学生对于整式和分式已有了较好的区分度,但在预习的过程中,对分式的概念依然是一知半解,只知道分式只要分母中含有字母即可,而忽略了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必须是整式这一特征.通过一个“预设错误”环节的开展,学生的错误想法自然而然地从他们嘴里说出来.这时教师可以迅速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明确本节课的重难点,提高课堂效率.

2.教师出错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给学生正确的答案,而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所以教师在一定程度上的“故意出错”,可以引发学生更加深入的思考并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除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故意出错,在课后作业批改时也可以“故意批错”.当然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出错”并不是无时无刻都可以开展,否则会适得其反.

(二)有意诱导犯错

学生的思维是隐藏的,诱导错误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诱导学生因学习负迁移去犯错,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从错误的观点中走出来.

例2已知等腰三角形三边的长分别是4x-2,x+1,15-6x,求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

生1:周长是13.

生2:(马上举手)周长是12,13或者是12.3.

师:你是怎么思考的?(这个时候很多学生开始跃跃欲试,试图帮生2回答问题)

生2:此题中等腰三角形没有明确底和腰,要进行分类讨论,第1种4x-2为底,第2种x+1为底,第3种15-6x为底,通过计算后就有三种情况.

生2讲完之后,不少学生都点点头.笔者知道学生关注的点是在等腰三角形的分类讨论上,思维受阻,而忽略了构成三角形的三边的关系,所以当生2交流完毕后,没有学生提出异议.

师:刚刚同学们讨论得很精彩,那么也就是说,通过计算,三边是2,2,9,周长是13;三边是6,3,3,周长是12;三边是4.8,2.7,4.8 ,所以周长是12.3,是吗?(笔者故意将两位学生总结的答案写在黑板上,并且写上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就是13或12.3或12,并在三角形这三个字下打上重点号)

生4:(注意到了)我认为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只有12.3.另外两种情况都不能构成三角形.∵2+2<9,不能构成三角形,∵3+3=6,也不能构成三角形.

显然,一开始生1掉入两个陷阱,既没有考虑到计算等腰三角形的边时的分类讨论,又忽略了三角形构成的条件.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因势利导,选择其中一个误区开始诱导,之后学生明显意识到本题需要分类讨论,慢慢地走出第一个误区,却还沉浸在第二个误区.然后,教师应该继续按照学生的思维出示答案,在强调学生的错误答案的同时,让学生又一次经历“错误”体验,在这个体验的过程中,师生之间共同交流,生生之间共同探索,从而得出正确的结果.这样的方式远比教师在生1回答完之后,直接抛出答案要好太多.教师有意诱导,学生就不太会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了.

二、暴露学生真实的想法 体验“意外”之错

课堂教学是动态生成的,它不是教师完全预设的.美国教育家布鲁己克曾说:“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因为问题是自主探究的出发点,这些问题便生成了“意外”之错.这时,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在误中思,思中悟.

(一)有意将错就错

将错就错指的是事情已经做错,就顺着错误继续做下去.有的时候教师不妨将错就错,“以疏代堵”让学生自己去选择解决问题的途径.

例3在讲解浙教版七下第5章《分式的化简》的时候,有这样一类题目:

师:错在哪里?

生2:它在解方程(一针见血).

显然,对于分式化简,学生经常会犯这样的错误.从生1分母和通分搞混来看,与其说是搞混,不如说是没有真正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学生的错误已经根深蒂固,这个时候不如将错就错,按照生1的方法操作下去.

之后,大家一致决定给生1再一次机会上黑板来解决问题.这个时候,生1信心倍增,胸有成竹地上黑板做解答.

他的解答过程如下.

这样有意地将错就错,适时地为生1创造能正确解题的条件,同时,也让该生能将两个式子进行形象而且清晰的对比,学生用他自身的眼睛进行有效体验,感知到两个式子的不同,显然比枯燥贫乏的“这样写就错了”,或者是“这不是方程”的字眼要好很多.

(二)有意变式追错

变式追错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讲评完之后,可以继续巧妙地设置相关的错题.通过变式的追踪帮助学生真正理解问题,找到方法.

在讲授浙教版七下第4章《因式分解》的时候,时常会碰到学生因式分解不彻底的情形.

例4将多项式-3mx2+12ma-9m因式分解.(学生上黑板板演)

生1:-3mx2+12ma-12m=3(-mx2+4ma-4m).(很显然该学生将系数3提出来了,这个时候,教师笑而不语,反观其他学生的表现)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话令笔者印象深刻.学生对提出“负号”的理由,仅凭“记忆”,可见有的时候学生题目做对了,可能是真会,有的时候学生题目做对了,可能并不是真会.之后笔者又设计了例如将6am-3am2-3a因式分解的练习.

变式1:将6am2-3am4-3a因式分解

生1:老师,我想要到黑板上来板书(.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

笔者赶忙请他上来.他写得很快,笔者知道刚刚他听得很清楚.

不知道作为教师的我们是不是时常会碰到刚刚这样的场景,前脚刚讲过,后脚又出现同样的错误,又没有分解彻底.这个时候,很多教师肯定会说出“我才讲过,你有没有认真听?”这样埋怨的话.其实回过神来想想,在这个时候说这样的话,一个毫无意义,另一个就是打击了学生展示自我的积极性.生1是胸有成竹地上来的,我们不能一盆冷水泼到他头上去.

于是笔者不紧不慢,没有立马指出该生的错误,而是让学生再观察观察:该式还能不能继续因式分解?

生2:(好像还可以,但不是特别有把握)解答过程如下:

虽然生2做对了,但笔者没有立马肯定他的做法,因为笔者在他脸上看到了疑惑.他的疑惑应该不是答案对不对,而是负号可不可以提出来.

笔者适时抛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觉得他做得对吗?

这个时候,笔者只听到学生小声地说出来:好像是对的.远没有一开始的胸有成竹.

生3:老师不是说过只有首项是负号的时候才能把负号提出来吗?

这个问题的出来,达到了笔者设置此变式的目的.学生的困惑在于此.这个困惑在原题中并没有呈现,因为它被正确的结果所掩盖,而在此题的解决过程中却暴露了问题的存在.

生4:要把负号提出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因式分解.首项为负的时候,通常选择把负号提出来,也是因为能更好地因式分解,在本题中只有把负号提出来,两个平方项才是正数,才能因式分解.

学生纷纷做点头状,笔者也给予生4的话高度认同.同时,笔者补充道,数学的记忆是理解的记忆,要真正悟其道,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用心去捕捉一些似是而非的错误,巧妙地设置相关变式,让学生隐藏在正确下的隐形错误现形,从而激发学生进行深入思考的激情.经历这样的探究过程,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因式分解的方法,更是观察分析等学习能力的体验.

三、整合错题 促进学生“触类旁通”

学生从“错误体验”到“正确体验”必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为此,对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错误不能单纯“就题论题”,以为这个问题解决了,相关的问题就能解决了.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碰到学生这题会了,类似的下一题又不会了.一个原因可能是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原题;另一个原因是单个题目、单个知识点的讲解,对于学生而言“体验错误”或者“体验正确”都过于单一和单薄,并不能很好地形成知识网络或题型网络.所以,教师还应该帮助学生对同一类型的“错题”做有效整合,从而促进学生“触类旁通”.

例5如图1,在△ABC中,∠ABC、∠ACB的平分线交于点O,∠BOC与∠A的关系是___.

图1

在本题讲评完之后,笔者并没有“讲完就完”,而是预先设计了相关变式拓展.

变式拓展:已知:如图2,在△ABC中,BP平分∠ABC,CP平分∠ACD,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图2

(1)∠A和∠P的数量关系为________.

(2)如果∠ABP=20°,∠ACP=50°,则∠A+∠P=_____.

(3)如图3,在△ABC中,BP1平分∠ABC,CP1平分∠ACD,BP2平分∠P1BC,CP2平分∠P1CD,…

图3

则∠Pn与∠A的数量关系为____.

很明显,在教学中,面对学生的易错点和易混点进行及时的归纳整合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教学过程中,合理的设置变式能将原本单个的知识点或方法串成一条线.学生通过心中“线”的指引,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纠错教学中,“体验式”纠错的策略,既强调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亲历性和感受,也注重知识结果的收获.它能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自主地接受“错误”的体验,在“体验”错误的过程中,自发地去解决问题.

错误就似一场意外的邂逅,它让学生在“过河”后没有找到正确的“道路”.“路”必须让学生自己走,如果走错了,教师要引导学生,使他们回到正确的方向,继续前行.最后用一句话结尾:眼前有人易喜易嗔,给它好风好水,让它好花生长 .

猜你喜欢
分式错误资源等腰三角
怎样构造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应用
“两圆一线”巧算等腰三角形
例谈一类分式不等式问题的解法
“潜伏”在平行四边形中的等腰三角形
课堂评价,让自己慢些
数学课堂中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
小学数学课堂“错误资源”合理利用浅析
浅谈数学教学中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
学习分式的五个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