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若干途径

2019-10-25 10:23黄华东
科学与财富 2019年27期
关键词:求知欲小学语文阅读阅读兴趣

黄华东

摘 要:21世纪是一个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并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发现,提出问题,激发阅读欲望;加强诵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扩大视野,猎取更多的阅读财富。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阅读能力培养的途径;阅读兴趣;阅读欲望;求知欲;阅读财富

21世纪是一个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为适应新世纪科学技术的挑战,要不断提高国民素质。作为小学生怎样获取知识呢?——是阅读。阅读是人来获取知识,吸取精神营养,提高生存与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我们的生活中,阅读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生命内容,人们也常常把阅读看作打开知识宝库大门,通往人类精神世界的一把钥匙。因此,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而阅读能力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最基本能力。它不仅是学好语文的基础,而且是学好各门功课的基础。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并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选入我们语文教材的课文大多数都是文质兼美情文并茂,展示人间情感的万象百态。但由于阅历的局限,学生在阅读中对作品的感情体验往往欠丰富,欠深入。在教学中创设教学情景,能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教学,营造特定的气氛,设计典型环境,或通过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讲析,适时恰当的点拨、启发,给学生以情绪的感染等。这些都能积极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对作者情感的体验,从而激发阅读兴趣。如教《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可以先将周恩来生平简介的录音,政治活动的录像片断以及少年时期的照片等资料,剪辑制成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使学生在情感上经历一种认识周恩来总理,热爱总理,并让学生体会当时社会的“中华不振”,从而少年周恩来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他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让学生通过阅读感悟到自己作为一名小学生,只有从小有远大理想,学习才有动力,最终才能取得成功,让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去筑梦、圆梦、去追求、去拼搏。接着再播放课文朗读的录音。这种精心营造的情景,很自然地激发起学生情感体验的欲望,提高阅读兴趣。

二、让学生发现,提出问题,激发阅读欲望

在阅读教学中,应多让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只有把提问的权力交给学生,才能真正使学生成为知识情感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服务者引导者。我在教学上改变了以往由学生自己抛出精心设计的一个个问题,让学生抓住阅读中的一些疑点提出问题,先自学交流,每个学生陈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然后让同学们相互商讨,最后选有代表性意见的学生作主题发言,其他同学补充、反驳、完善,教师评价,重点是让学生会学。

1、设计求异性问题,即从与课文结论相异的角度提出疑问,打破思维定势,开阔阅读思维。例如:《盘古开天地》一文,课文提到“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他的四肢变成了大地上的东、西、南、北四极;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他的汗毛变成了茂密的花草树木;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表现了当时的人们没有科学根据,只是他们当时的知识水平偏低,凭着自己的联想来编出来的。但从科学和人文的角度引导学生思考,学生便提出:《盘古开天地》宣扬人神之道,不真实,不科学。

2、设计想象性问题。也就是通过假设课文中没有的或与课文情节发展相反的情况,提出问题。我教《小英雄雨来》这篇课文时,让学生展开讨论,设计一个与课文不同的结局并以此提出疑问。经过大家的热烈的推理和想象,有学生设计了这样的新结局:雨来为了掩护区交通员李大叔与敌人进行不屈的斗争,后来雨来宁死不说出李大叔的藏身之处,敌人就当场把他杀死,面对此情景——

如果你是雨来的母亲,你想说什么?

如果你是雨来的父亲,你想说什么?

如果你是芦花村的人们,你想说什么?

如果你是交通员李大叔,你想说什么?

这个结局和问题的设计说明了这位学生想象思维丰富并充分地发挥出来,而且他提出的问题还可以进一步发展其他同学的思维。从中让同学们要学习雨来身处危险环境中机智勇敢,宁死不屈的精神,懂得要更热爱自己的祖国,在生活和学习中不断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成长为新时代的优秀少年,长大后为祖国多作贡献。

3、设计争辩性问题。即学生将自己头脑中形成的对问题或结论的不同观点提出来,以引起争鸣。例如:《永生的眼睛》一课,把写作者年少时不同意将逝世的母亲的眼睛角膜捐赠出去的观点称为反方,把作者的父亲坚决要把她的母亲的眼睛角膜捐赠出去的观点称为正方,让学生选择其中一方进行争辩。

当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注意去粗取精正确引导并要把问题调控在不偏离教学目标又能让学生“跳起来摘到桃子”的程度上。

三、加强诵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诵读是对课文内容的直接、真切的感知,是进入课文情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最有效的途径。语文教师应当教学生美读,带着好的情怀美的想象,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想象画面,以获得对自然景物的真切感受。例如:《桂林山水》是一篇语言生动,节奏明快,感情强烈,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师可以让学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调整好情感状态,将课文的情感化为自己的情感,慢慢品味桂林山水之美,让听者未能身处其中却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读中激发自己热爱大自然、热爱自己的祖国河山的感情。然后让学生在读中揣摩语言文字创设的情景,领略语言文字美的魅力:如开头“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句中一个“甲”字高度概括了桂林山水的启力之景勘称天下第一。这些都是经过读去领悟,在读中联想,在读中品味。学生既积累了词语又培养了语感。对于古代诗歌、词、文言文教学,更加要采用朗读背诵的方法,因为通过朗读背诵,学生可以加深对文章的词语的理解,领会文章的主旨和意味,既受到语言的熏陶感染又锻炼了描绘景物表情达意的能力。

四、扩大视野,猎取更多的阅读财富

我们以往的阅读教学常规常常是死死抓住一点而不及其余。有的教师还将学生看课外书籍报刊视作不务正业,轻则批评,重则责骂。在小学语文新《课标》改革下,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选择离不开读在读中去感悟品味,从而吸收和借鉴。因此课内学到的知识要在课外去巩固,课内培养的能力要在课外得到发展。

为了鼓励学生多阅读,我们学校开设了每周一节阅读课。一方面让学生自由朗读,在阅览室里读什么书也不受限制,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提出:“袋子”要空“脑子”不能空;除了带走记忆和思考,什么也别帶走;除了剩下留恋什么也别剩下。另一方面是教师推荐集中阅读,教师不仅推荐经典名著,更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推荐适合该年级学生阅读的精品短文。还有一点就是读了不能自读,要求大家共同分享阅读成果。于是我每个月集中时间让大家口头交流阅读心得体会,书面交流阅读笔记。如:教《卡罗纳》一文,它主要讲卡罗纳的母亲去世之后,身边的人真诚地理解他,热情的安慰他,默默的关怀他,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友爱。教完后我就推荐学生们到阅览室读一本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外书——《爱的教育》。读完后让大家共同分享阅读成果,口头交流阅读心得体会。让学生扩大视野,吸取更多的阅读财富。

参考文献:

[1]杜凡. 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初探[J]. 现代教育科学:教学研究, 2013.

猜你喜欢
求知欲小学语文阅读阅读兴趣
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求知欲——学习的叩门砖
兴趣引领,快乐阅读
探究如何培养学生语文阅读兴趣的策略
关于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
刍议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小学语文阅读合作学习模式探究
把听众研究透:做好电台少儿节目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