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玉婷
【摘 要】 学生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存在着一定的个体差异。新课程倡导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教师在教学中要采用科學、有效的方式方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得学生能得到多方面的充分发展。
【关键词】 个体差异;求异;引导;阅读体验
在同一个班级中,由于家庭、教育、生活环境、社会影响的不同,学生个体之间呈现出了差异化的特征,这就导致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不可能完全一致。因此《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差异策略就是教师在阅读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差异,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方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一、随机点拨,激活学生的求异思维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而求异思维正是创新思维的主要表现。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关注差异,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自由度,自主感,鼓励他们积极地、勇敢地去自主选择,去寻求个人对文本的独立理解,寻求与他人不同的解读方式。
《天鹅的故事》一文在写天鹅结束了破冰工作后,文中有这么一句话:“它们昂着头,挺着胸,在水里游动着,捕食着鱼虾,不时发出阵阵胜利的欢呼声:‘克噜——克哩——克哩!”。我深情地说:“同学们,阳光总在风雨后,鱼虾就在冰面下。此时的天鹅是多么高兴啊!让我们也为天鹅的胜利而欢呼吧!”接着,我引导学生读天鹅的叫声:“克噜——克哩——克哩!”学生们一个个张开似天鹅翅膀的双臂,欢呼雀跃,真可谓读得生动、大声。读罢,我继续启发学生:“请大家联系课文内容再想一想,除了用高兴的语气、欢呼的语气,我们还可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天鹅的叫声?”思考片刻之后,一位学生说:“俗话说,吃水不忘挖井人。天鹅群这时捕食着鱼虾,一定会深深感谢那只‘破冰勇士——老天鹅。我认为应该用感激的语气读。”这时又有一个学生说:“我认为那只老天鹅也会谆谆教导小天鹅,遇到困难不要退缩,要勇敢地面对。”于是,他就学着老天鹅“意味深长”地读:“克噜——克哩——克哩!”读罢,他还当起了翻译,把包含在天鹅叫声中的谆谆教导借助语言作了外化,那样子,好像是只德高望重的老天鹅。这时,教师再让学生自由朗读这句话,不少学生在再次的品读中读出自己的感悟。
如教学《半截蜡烛》时,当中尉点燃蜡烛时,母亲意识到当时情况十分危急,这时候,她说了这样一句话,自己读读,你觉得表演时这句话时应该强调什么字眼?
生:可以(将“亮”字重读)我觉得应该突出“亮”字,因为只有强调油灯比蜡烛亮,才有可能巧妙地把蜡烛换下来。请你来读好这句话。
生:(将“灯”字重读)我觉得应该强调“灯”,因为只有突出了“灯”,才能吹熄蜡烛。请你来读好这句话。
生:(将“瞧”字重读)强调“瞧”字是为了吸引德国军官的注意。请你来读好这句话。
生:(将“先生”重读)我觉得也可以强调“先生”,这样做可以不使德国军官起疑心,似乎有礼貌的样子。请你来读好这句话。
我再加以引导,同学们的想法各有各的理由,都读得不错。不管我们怎么来读这句话,有一点总是相同的,那就是伯诺德夫人这么说的目的是为了什么?
(为了避免敌人的怀疑,保住半截蜡烛。)
这足以证明伯诺德夫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机智)
小结:伯诺德夫人真是有着丰富斗争经验的情报人员,尽管这么担心,但外表仍是这么镇定。
教师放手让学生把自己对课文的独特体验通过朗读展示出来,这样的阅读教学活跃了课堂气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彰显了鲜明的个性和灵气。
二、及时指导,提升个体的阅读水平
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是个渐进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给予不同层次学生以充分的自由读、自由感的同时,应该对阅读个体给予鼓励和点拨引导,借此把学生的阅读引向深入。
有位老师在教《最大的麦穗》,其中有这样一个环节:一位男同学神情专注、朗读了课文第六自然段苏格拉底的一段话。朗读结束后,老师这样评价:“刚刚大家都听到了这位同学生动的朗读,可没注意到他投入的专注的神情,让我们再一次聆听他的声音,欣赏他专注的神情。”这位学生在他的鼓励下读得更好了。读完后,老师进行了第二次评价:“如果我是你的一位学生,听到你这样严肃而充满哲理的话语,一定会有所感悟。你是一位严厉的苏格拉底”。对于同一个人同一段话的朗读,老师做了两次评价。第二次评价,老师把自己当做一名普通的听众,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悟,在看似不经意的话语中,向学生传递了这样的理念:阅读要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
这两次评价,角度不同,却层层递进,把阅读的技巧、阅读的情感表现、阅读的个性化体验等以最能让学生理解的方式告诉学生,从而使每一个人学生都能享受到学习成功的快乐,形成学习进步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间的良性循环,在适合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域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巧妙引导,重视文本的价值取向
关注学生的差异,在阅读教学中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但独特感受必须以文本的价值取向为导向,对独特感受的鼓励和呵护,决不是对真与假、善于恶、美与丑等是非问题的含糊其辞。在阅读教学中鼓励学生的独特感受时,老师始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对错误的认识要引导纠正,对模糊的认识引导澄清,使丰富语言系统与提升精神境界得以融合。
我教学《诚实与信任》这样一篇课文时就深有感触。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作者在深夜开车回布鲁塞尔。在途中,因为天很黑,又有点雾,虽然有路灯,但能见度仍然很差的情况下,撞坏了小红车的反光镜。于是他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他留下了字条,写明了自己的联系方式。他的诚实赢得了小红车主人的感动,世界上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诚实和信任。在教学课文中发生的事故时,我的设想是让学生能想象自己在车祸现场,由他们来判断事故的责任究竟应该在谁。
在课堂里,要让学生走进阅读过程,就要引导学生“潜心会文本”。通过与文本的“零距离”接触,产生“原汁原味”的感受。但成功的心灵对话离不开精心打造的场景。在学生自己感悟的基础上,我给予了学生充足的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倾听,学会尊重,学会分享,使思维在交流中碰撞,在无数次碰撞中萌发出创新的火花。很多时候学生很难可以一下子就能正确理解文本所呈现的事实和作者的态度,人总是喜欢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以自己的经验为依据,以自己的视角看问题,误解往往就是这样产生的。学生在面对做错事等问题时常常都是找别人的错,为自己开脱。带着这样的思考,我脑子里闪过最清晰的想法就是让学生再多找些理由为作者开脱,干脆让他们谈到底。如当时天气不好,作者只是没看清楚。都怪小红车主人不好,车停得超出了停车线。作者可能开了很久的车,已经深夜,可能他很累了。理由是一条又一条,公正的天平开始倾斜,似乎此时的车主真是应该快走,而且又没人知道,简直百利而无一害。可为什么车主还是选择我们心目中的“害”呢?他是傻吗?偏偏选择面对责任。真是出乎每位同学的意料之外,车主人选择自己把责任承担起来,即在这时,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有了前面这些内容的过渡,作者的高大形象也就树立得更自然了。而且孩子们在情感上也和作者渐渐建立了共鸣,使自己走向作者,走进作者的心里,再被作者的想法和行为所感动。
学生的生活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社会又不可否认地是个是非曲直并存的空间。学生对文本作出的多元解读,在一定的程度上是社会现实在人头脑中的客观反映,而这些解读或反映并不都是正确、合理的,他们的体验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我们在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的同时,并不能忽视教学内容本身的价值取向。该教学片断中,我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用话语稍作点拨,不露痕迹地使学生获得了正确的价值取向,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