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天水市天水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2019-10-21 17:35赵世明
学校教育研究 2019年13期
关键词:史料实证中学历史核心素养

赵世明

摘要: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知识、能力、方法以及情感价值观的有机构成,有内生的紧密联系。在中学历史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中,突出某一核心素养培养时,应避免顾此失彼,尽可能做到五大核心素养的全景关照,使教学内容能够全面、充分发挥其教育价值和功能。

关键词:中学历史   核心素养   史料实证

一、以“史料实证”为例的理论和实践分析

1.理论分析

“史料实证”有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以史料还原历史。通过史料的挖掘整理,叙述和再现历史,为他人或后人了解学习历史提供文本。必然会将还原者的历史观、价值观或主观情感渗透其中。二是史料证伪。以明确性的结论材料或原始史载实物来证史,以去伪存真。但并非所有情况均如此,如评价性材料在运用时本身蕴含着很强的主观性。因此,运用史料教学培养“史料实证”素养时,对于其他核心素养的教育也往往具有重要价值。

《标准》指出,“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故而“史料实证”离不开“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绝非价值中立的研究过程,其背后体现着一定的价值判断,可以说,“史料实证”在本质上就是进行“历史解释”。[1]史料实证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理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与方法论。[2]

《标准》在说明“唯物史观”时指出,“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历史有全面、 客观的认识”。所以,史料教学就必须重视史料的文化意义和育人价值。[3]

另外,时空性是历史的本质特征之一,背离时空的历史解释是形而上学,非历史唯物主义。

综合以上分析,“史料实证”是与其他核心素养有机统一的。史料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增强学生的时空观念、提高学生的实证能力、催生学生的历史解释、生发学生的家国情怀。[5]因此,割裂地讲某一核心素养的培养,其教育功能难以全面发挥。

2.实践分析

1898年1月,康有为第五次上书后被请到总理衙门,由李鸿章等人问话。情况如下:

荣禄曰:“祖宗之法不能变。”……

廖问:“宜如何变法?”答曰:“宜变法律,官制为先。”……

于是陈法律……近来编辑有《日本变政考》及《俄大彼得变政记》,可以采鉴焉。”……

翁同龢这天的日记写道,“传康有为到署,高谈时局,以变法为主。立制度局、新政局、练兵局、开铁路、广借洋债数条,狂甚。灯后归,愤甚惫甚。”

上面材料用于戊戌变法的背景(阻力)或解释变法内容,以及分析荣禄、翁同龢在变法实施和失败的影响等方面,均有训练核心素养的意义和价值,其中“史料实证”之意义无须赘述。

(1)“唯物史观”素养的培养和训练意义

康有为的认识符合唯物史观关于任何社会制度都非恒定不变的、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基本观点。由此而言,康有为吸收传统文化中的唯物主义因子,与顽固派抗衡,为改革变法寻找依据,这是改革得以推行的原因之一。

(2)“时空观念”素养的培养和训练意义

康有为力倡变法是在19世纪末年面对列强的豆剖瓜分背景下进行的,属于民族挽危的又一次努力尝试。其思想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维新变法主张的继承发展,并最终付诸于实践。换言之,康有为变法图强的理想有很强的时空特征——甲午战争后,欧美日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成为其思想和实践的重要背景。

(3)“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和训练意义

这段材料可以解释很多问题。第一,荣禄恪守“祖宗之法不能变”,属于当时改革变法的顽固阻力人物,进一步还可以解释康有为以《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为变法理论的策略意义。第二,翁同龢当属维新派,将康有为加以推荐。第三,变法实践从改革官制开始。第四,康有为希望光绪皇帝效法日本明治維新、俄国彼得改革,进一步反映了其立宪思想和思维。如此等等。

(4)“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和训练意义

戊戌变法是中华民族数次挽危运动中的一次典型运动。康、梁、“戊戌六君子”及一群仁人志士所具有的家国情怀值得尊敬。正是他们的前仆后继,才谱写了一曲曲中华民族在屈辱中不屈不挠的壮歌。但本质上,康梁之路难以行通。

二、实践案例之分析

以下是某中学教师一则案例设计:

材料一:马克思在《鸦片贸易史》中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一场英国资产阶级旨在维护鸦片贸易而发动的对华战争。”“鸦片战争不过是在近代化的潮流中决定东方和西方之间应有的国际和商务关系的战争……”

材料二: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则提出:大家都认为鸦片战争是一次非正义战争,是因为鸦片走私引起的战争……其实,根本问题在于北京愿不愿意和英国之间建立起平等国家关系的问题。

马克思从“国家关系和商务关系”的角度,费正清从“平等国家关系”角度各自提出的观点,引导学生评述材料观点,并且指出这些观点的共同点是什么,通过材料使学生从多角度认识鸦片战争起因,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观点中辨析该战争爆发的根源,培养学生比较思维的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案例中,作者重视史料实证功能,但却忽视了历史教育的根本——爱国主义教育或者家国情怀教育。至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更不知所云。所以在本案例中,运用什么理论和思维,培养什么能力和价值观等重要问题并不清楚,更别说核心素养的全面关照。

五大核心素养是一个有机整体,理论、方法、思维、能力和情感五位一体。在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中,如何充分、全面发挥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和功能,是其思考的重要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1]何成刚等.“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关系初探[J].历史教学,2017(17).

[2]王枫.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D].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17.

[3]贲新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视野下的史料教学优化策略[J].历史教学(中学版),2017(3).

[4]杨文仁.史料教学: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J].中学教学参考,2018(3).

猜你喜欢
史料实证中学历史核心素养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实证”素养论析
史学阅读与史料教学
以“史料实证”为中心的高三历史复习课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浅论史料教学在中学历史中的作用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浅谈在中学历史课程教学中慕课的应用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