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丽君
摘 要:如何让学生更快地学习并记忆一首歌曲是音乐教师课堂教学的重点。音乐是靠耳朵听,所以让学生聆听歌曲是学唱歌曲的一项重要教学方式。通过聆听,学生可以感受到歌词所创作的情境以及节奏旋律等构建的音乐情感。文章简单阐述了小学音乐教学中聆听教学的重要性,分析了聆听的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针对聆听教学的具体实施展开研究,旨在进一步完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提升课堂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音乐;聆听;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4-11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22-0092-02
在小學音乐教学中激发学习歌曲的兴趣是最为关键的。小学音乐教学大多是在欢快的氛围中进行的,目的是让小学生感受音乐快乐的魅力。而聆听正是从学生的听觉着手,通过歌曲各类元素的变化让学生感受到歌曲所表达的意境,同时通过对意境的理解,对歌词加以理解和记忆,从而更快地学会记唱一首歌。
音乐课教学就是让学生通过认真反复的聆听,从而充分感受到歌词所创作的情境,以及节奏旋律等构建起来的情感。笔者就“聆听音乐”这一环节提出看法。
聆听是学习演唱歌曲的前提和基础。音乐课作为听觉感知的学科,聆听非常重要。歌曲的学习首先需要激发兴趣,因为兴趣是学习一切本领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对一首歌的兴趣较高,可促使进其尽快学会该首歌曲,例如国内很火的几部动画片《小猪佩奇》《熊出没》等的主题歌。小学生在观看几集动画片以后基本就能记住歌曲的大概旋律,长期看这类动画片就可以将歌词完全记住,这便是聆听的功效。
小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的阶段,虽然对音乐中的背景以及较复杂的情感可能难以了解,但通过多次聆听,他们能够了解歌曲的喜怒哀乐,了解歌词背后的情感宣泄。因此在小学音乐中加强学生聆听能力的培养,能够使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得到提高。
聆听的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伴奏、旋律、歌词。
(一)伴奏
在聆听的过程中,伴奏主要是对歌唱的旋律予以烘托,渲染歌词所描绘的氛围。一首优秀的歌曲需要伴奏带给学生强烈的情感辅助,以让学生真实地感受词汇无法表达的意境。对于小学生而言,由于在歌词理解能力等方面的限制性,一首歌的理解若单纯通过歌词可能并不能达到较好的高度。但若能够对歌曲中的旋律予以解析,能够对歌曲的理解加以辅助,就能更快地学会一首歌曲并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比如湘教版音乐教材三年级下册中的《小白船》这首优秀的儿童歌曲,节拍是四三拍,这种节拍能十分优美地表现出美好浪漫的童话夜空,让学生在聆听美好伴奏的同时记忆歌曲旋律。优美的伴奏很快能渲染学生的情绪,使他们记忆深刻,在下一节课与同学生玩“找歌曲”游戏时,学生们就可以很快在众多歌曲中找到这首歌。
(二)旋律
旋律是一首歌的框架,就像混凝土结构是建筑物中的框架一样。学生只有了解了歌曲的框架才能从整体上感知音乐,从而记住音乐,并能够在多次聆听之后达到可以基本哼唱的效果。对歌曲旋律的聆听能够让小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印象,通过多次聆听,学生基本上可以将旋律哼出来。旋律的变化是音乐精神内涵与隐含情感的表达,小学生对旋律的感知还可以促使其更了解音乐并记住歌曲。
一首歌是由音乐的很多要素组成,包括速度、音色、力度、音高、节拍、节奏、旋律等。每一首歌因为重点要素不同而显示的特点也是不同的,教师要及时抓住重点要素引导学生聆听歌曲,并用合适的方式来表达对音乐特质的感受。笔者在教授三年级下册《小骆驼》时,歌曲聆听环节就从旋律出发。在听旋律前我先向学生提出问题:你在感受《小骆驼》旋律时,听到了小骆驼稳当的脚步声和脖子上的铃铛声了吗?学生们就会十分注意再听几遍旋律,并找出其中很有节奏感的铃铛声和脚步声,而且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思考想象不同神态的骆驼形象。
(三)歌词
小学生对歌词在理解程度上可能存在一定记忆困难,所以教师可通过让学生多次聆听音乐,让其尽可能记住歌词或者让学生通过聆听之后将自己对歌词的感悟说出来,加强其对歌词理解能力的培养。同时,对歌词的记忆有利于学生将歌词联合伴奏以及旋律,构建出音乐的综合美。
歌词演唱是聆听教学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无论是合唱歌曲或是独唱歌曲都需要建立在聆听的基础上。即歌曲要演唱正确的节奏、音准,必须建立在聆听音乐的基础上。如果不会聆听歌词,就不能很好地诠释整个艺术作品。像很多优秀的儿童合唱作品《飞来的花瓣》《虫儿飞》等,歌词写得特别美,听歌词就是一种听觉上的享受,因为歌词诠释了音乐美感。
(一)聆听方式的类别
音乐教学中,让学生聆听歌曲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纯粹音乐的聆听,另一种是综合体验式的聆听。纯音乐聆听是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音乐的形式上,将音乐看作是流动的形式加以欣赏,这类聆听对聆听者的音乐修养要求较高,因此小学阶段并不适合。而综合体验式的聆听要求聆听者将注意力放在音乐形式方面,通过对音乐歌词、旋律、节奏等的综合体验,感知音乐背后所表达的意境。对小学生而言,更适合采用综合体验式聆听方式。小学生通过感知歌曲背后的欢快性,能够更有效地记住歌曲、学会歌曲。教师对小学生采用聆听教学,可选择旋律较简单的音乐,避免一开始复杂的音乐让小学生觉得很难,从而对学习音乐产生抵触情绪。
在进行音乐聆听前,教师可告知小学生这首歌表达的意境,让小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加以想象,引导学生感知音乐背后的故事。
(二)加深聆听教学的音乐元素感知教育
音乐元素涵盖了对音乐音质、音色方面的感知。由于小学生受自身学习能力的限制和影响,对音乐的感知通常只处于初级阶段。教师在教学时要从歌曲的本体考虑,让学生掌握音乐的旋律和节奏等特点,使学生在多次聆听中感受歌曲本身的独特。在听完一首歌曲之后,教师还要对歌曲进行具体剖析,引导学生对歌词所表达的意境提出问题和自己的看法,并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将自己所感知到的情感用美丽的语言表达出来。
例如,在学习《顽皮的小杜鹃》这一歌曲时,教师在让学生聆听两至三遍之后,可以让学生说出自己对这首歌中特别旋律的记忆,并哼唱出来,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体验用美好的语言表达出来。作曲家对杜鹃鸟美好的描写都在歌曲的旋律中表现出来,有优美的,又有跳跃的。在歌曲伴奏的配器中也选择和歌曲所表达的形象极为相似的乐器。在具体操作和实践过程中,我也发现学生对很多歌曲中一些旋律起伏较大的部分记忆较深。例如我校校歌《让梦想种在春天里》,这首歌曲中“求知创新,修德明礼,鹰翔万里,少小努力”的歌词,由于旋律起伏较大,学生在反复聆听中对歌词的记忆十分深刻。
(三)创设与歌曲相对应的教学情境
在春天,教师可以带学生到课堂外创设相对应的情境,或是在课堂上创设情境,通过情境教学让学生利用自身的实践经验感知歌曲的创作背景。在学习《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曲时,教师可以把学生带去公园,让学生看看阳光洒在湖面上,几只小船在湖中悠闲的飘荡,春风吹着杨柳,同学们欢声笑语地正在进行春游。这样的情境更能将学生代入歌词所描绘的情境之中,提升学生对歌曲情感的感知能力。这时候教师可以打开录音机让学生聆听这首歌曲,让其在聆听的过程中加深对歌词的记忆,并让学生在听完后表达出自己对歌词印象深刻的地方。通常而言,学生会记住湖面上的小船、凉爽的风、湖面上的阳光以及水中的鱼儿等,这对其对音乐的记忆会有极大帮助。学生在学习《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曲时能够更为深刻地感受到歌曲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所要表达的意境与情感,并且通过实际情境的形象,能够加深对歌词部分的记忆。学生回到班级,再通过多次聆听之后,便能够较好地将歌曲的旋律与歌词加以结合,逐渐学会演唱这首歌曲。
(四)加強聆听教学中动作与歌曲的配合
小学阶段的学生活动能力较强,若在音乐课堂上要求其一板一眼地坐着不动聆听歌曲,可能会造成其兴趣的下降,不利于其对歌曲的记忆。听到音乐便表现出手舞足蹈是人类的自然反应与天性。在音乐教育中,节奏的变化、速度的变化、声音的变化等均可以在身体动作上表现出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边听音乐边用身体语言来表达音乐的内容和情绪,也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动作记忆歌曲,并根据每句歌词设计出独特的动作,让学生通过身体的变化去感受音乐的旋律与节奏。
例如,在学习综合表演课《两只小山羊》这首歌曲时,可以配合动作让学生加以记忆,这样能够促使小学生更快地学会演唱这首歌曲。童真动作的配合让小学生在学习音乐时做到听觉与手部控制相结合。在长时间练习下便能够形成条件反射,在听到歌曲时手部的动作能够自动配合,从而更快地学会歌曲。
综上所述,音乐课上有很多内容是需要学生用眼睛去发现、用耳朵去聆听的。音乐中具有审美价值的元素被学生感知和接受,从而学生会逐渐发现音乐中的很多美的元素,对音乐产生兴趣。
音乐是听觉艺术,必须充分利用耳朵,充分体现音乐的想象美。聆听教学法是一项较好的教学方式,能提高学生对音乐的记忆力,使学生爱上音乐课。教师要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不断去分析教学,并总结出个例经验,以确保聆听教学的有效性和实践操作性,使教学课堂上充满乐趣。
参考文献:
[1]郭欣艳.分析多元文化音乐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影响[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3(12):163.
[2]钟 雪.基于人文化视角探究小学音乐教学管理的关键环节[J].音乐时空,2014(17):102.
[3]闫 凤.浅析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对小学音乐教学的影响及教学建议[J].才智,2013(1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