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本地民俗文化的运用

2019-10-16 08:21冉智艳
教师·上 2019年8期
关键词:运用初中语文

冉智艳

摘 要:在我国,地方民俗文化历史久远,它贴近生活,体现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可是,近年来,外来文化入侵,民俗文化受到冷落,青少年对民俗文化了解甚少,尤其在偏远农村中学更为明显。然而,语文教学在传承中华优秀民族文化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优点。文章在“语文核心素养”理念的指引下,充分挖掘教材资源,从阅读、口语、写作三条途径探讨了如何将靖远本地民俗文化有机融入语文教学中,目的在于落实“文化理解与传承”的具体要求,力求达到语文教学与民俗文化传承的双赢目标。

关键词:初中语文;本地民俗文化;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4-02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22-0012-02

一 、民俗文化融入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意义

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历史进程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辉煌灿烂、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和利用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精髓,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对凝聚全社会的力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民俗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往今来,被广大人民所认可。但改革开放后,各种思潮不断涌现,世界观未形成的青年人善于接受新文化,同时也容易被不良文化所侵害,形成错误的世界观、方法论。因此我认为在中学要倡导传统文化教育,在教育中强调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使学生先做到内心世界的充实,有了民族底气,有了文化底蕴,面对各种文化的渗透,才不会迷失方向,丧失中国人的本色。

“民俗文化是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而又比较潜隐不露的一种社会规范。”很早,我国就已经记载了“民俗”。孔子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荀子说:“论礼乐,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这里其实说的就是民俗文化在维持社会秩序安定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至今存在于农村的丧葬礼仪,既包含对长辈的爱戴和哀悼,也包含对后代的寄托,时刻谨记关爱老人,不忘老人教导。比如人们即便不知道屈原的爱国诗句,但可通过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讲民间故事等民俗活动,了解学习屈原的爱国情怀。

而今,“风俗民情、方言土语、传统节日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被写进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因此,把本地民俗文化资源运用到语文教学过程中有积极意义。 学生学习乡村童话歌谣、民间传说可丰富语言,懂得各种称谓可明白亲戚关系,了解节日风俗可懂得特殊的生活方式。此外,把地方的物候、水文、地貌、物质民俗(剪纸、风筝等)、风俗民俗(婚礼、寿礼等)、口头民俗(民谣、祝词等)、风俗习惯(衣食住行、节日礼仪、家庭宗族等)融入课堂,也是践行大语文观,能让学生深入接触自己成长的环境,既增长他们的知识,也培养他们保护本土文化的观念。此外,民俗文化还融合了很多学科,比如民俗学、社会学等。它是当代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学生有义务做本地民俗文化的传承者,培养乡土情怀。

二、民俗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笔者通过调查走访当地老师和学生,感受了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本地民俗文化运用的实际情况,并发现了问题。

(一) 教材中民俗文化分布零散

部编教材中零星存在民俗文化的影子。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综合学习实践《家国天下》、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散文《散步》、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小说《我的叔叔于勒》,甚至八年级下册《社戏》的一个注解(凫水是方言)中,都渗透着民俗的影子。但因为每册民俗文化内容分布不集中,所以无法从宏观上把握,也不能将其有机融合到教学过程中,导致课堂效果不佳,一些重要民俗内容被遗漏。

(二)外来文化影响学生学习民俗文化知識

随着外来文化的侵入,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很大影响,尤其是民俗文化。就过节来说,大多数青年明白:圣诞节家里要买圣诞树,却不知道端午节要在门上插艾草,手上戴花绳;平安夜知道要吃苹果,却不知道中秋节要吃月饼、赏圆月、盼团圆;大多数孩子私底下还过情人节(送玫瑰、巧克力),却不知道中国的“情人节”是哪一天以及有何习俗。可以看出,学生们更喜欢崇洋媚外的生活方式。逢外国节日时,他们便狂欢到通宵,却不知道除夕晚上要守岁,导致在涉及民俗教学课堂中师生很难达到情感上的共鸣。这些外来文化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初中生。

(三)考试评价中所占比例较小,教师对民俗文化的教学观念淡薄

近几年来,虽说提倡素质教育,但教学的功利性并未减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还存在于考更高分数的影子中。因此,教师只讲解考试重点范围,而跟考试关系不大的知识点就被舍弃。学生也是一样,学语文时只在重点知识上花时间,更不用说语文教学中的本地民俗文化了。虽然目前教育界呼吁传统文化的回归,但考试内容分值并没有增加,导致教材中民俗文化教学资源成为聋人的耳朵。

当前初中语文民俗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不但影响了教师对民俗文化内容的把握,也不利于学生信心饱满地学习本地民俗文化,更谈不上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因此,探究在不影响语文教学有效进行的基础上进行民俗文化教学,从而为学生创造更多学习民俗文化的机会就显得十分必要。

三 、本地民俗文化融入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途径

以下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和生活实际,从三方面谈谈如何将本地民俗文化运用到日常语文实际教学课堂中,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形成对民俗文化教学的途径。

(一)巧用民俗文化,营造语文阅读教学情境

平日里,语文阅读教学不仅要教知识,还要教学生学会思考,能谈出自己的阅读体验,和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和对话。穿插本地民俗文化的课堂,很容易激发学习热情,唤醒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积极参与讨论,取得令人欣慰的成果。比如在《散步》教学中,教师可以主动将本地尊老爱幼的民俗文化有机融合到教学的过程中,再把社会中虐待老人现象糅合进去,从而开导启发学生尊敬父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也传承了民俗文化。再结合留守儿童问题,让学生明白拥有真切亲情的重要性,珍惜亲子陪伴的美好时光。又如部编版七年级语文课文《土地的誓言》《老山界》,课文内容发生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离学生的日常生活较远,学生也没有足够的社会阅历。单靠讲解课文内容,学生难有深刻体会,利用本地资源(烽火台)创设情境化教学,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深层主题,获取精神养料,从而激发爱国情怀。另外,在教授《诫子书》时可渗透家风,让学生明白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在比较中学习体验,他们会享受这类语文课堂的魔力。

(二)巧用民俗文化,搭建口语交际平台

传统语文教学强调灌输知识,从长远来看,并不利于学生发展,未来社会发展趋势决定了口语交际能力将是综合衡量学生的一面旗帜。所以,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说话”,从学生熟悉的话题入手,主动挖掘各种资源,拓展口语交际教学的途径。很好地开发利用地方民俗文化资源就是一个窗口。“这些资源能为学生提供熟悉的素材,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从表达内容、表达方式、表达技巧等方面来锻炼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也是帮助学生提升自我的一个突破口。”举例来说,生活中口语交际往往发生在一定的情境当中,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一定的交际情景来进行。我们所处的地方靠近宁夏,这里盛产枸杞,每年都要举办枸杞采摘节,可以紧抓这个机会,培养学生当导游,既能为家乡的绿色资源做介绍,提高家乡的知名度,又能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可谓收获颇多。此外,这里有三十六寨、七十二洼的传说,可根据传说举行故事会,选出“最佳演讲之星”,以传承本地民俗文化。

(三)巧用民俗文化,努力培养写作“小能手”

语文老师最艰难的任务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常常这样说:“最害怕写作文了,最头疼写作文了,没啥可写,也不知道怎么写。”可看出“写啥”和“怎么写”是学生惧怕写作的主要原因。看来,只有不“怕”写,渐渐爱上写作,才能慢慢提高写作能力。怎样才能不“怕”呢?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就地取材,把本地民俗文化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借此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就地取材,为写作储蓄“米”。多数学生不会写作,其实是没“米”下锅。初中生喜欢走走看看,好玩的、有趣的,都是他们愿意说的、写的。我们所处的地方有很多名胜,最著名的是雪山寺,这里风景怡人,常年有积雪,气候湿润,植被丰茂。庙会也是人们观光旅游的好地方, 我建议学生去看看,这样既体验了生活,又积累了材料,无“米”之炊的困难便迎刃而解了。再如走家串巷、爬山钻洞、访问调查本地过节习俗、亲临烽火台遗址,也能够激发写作的意愿。手头有了素材,写作就不会有畏惧感了。

借助社团平台,为培养写作能力助力。写作能力强包括:结构布局合理,素材选择恰当,文从字顺,条理清晰,抒情真实,主旨立意正确等。看似容易,却能难倒英雄汉。因此,我借助兴趣小组在青春讲堂平台上常常为学生讲解作文写法,有时也写作文。拿端午节为例,我建议学生向爷爷奶奶或村中的长辈了解村庄的风俗习惯等,用笔记录下来,然后借助社团讲座,掌握写作技巧,不断交流研磨,再刊登到校刊《九零后》上。

四、结语

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文化一定程度上传承我国民族文化,因此,树立全民保护民俗文化的意识是非常必要的。作为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融入本地民俗文化资源既符合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又保证了民族文化的传承,同时还能渗透新的教学理念。

国家重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使民俗文化教学得以顺利进行。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渗透民俗文化的传承是学术界研究的主要趋势。但由于笔者能力有限,对本地民俗文化作为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只能做到浅显研究,还需后继者继续努力提出更多可行的建议。众人拾柴火焰高,相信在众人长期的努力下甘肃省靖远县东升中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必为本地的语文教育事业增添新的力量。

参考文献:

[1]中華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刘晓凤.农村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研究[D].晋中:山西农业大学,2013.

猜你喜欢
运用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