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琼仙
摘 要:人文素养是新时代学生必备的具备条件,在语文学科中体现得最为直接。初中生处于逐渐成熟的阶段,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也在随之逐渐形成。因此广大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精神,让学生成为道德品质高尚的新时代人才。笔者总结多年经学经验,简要谈谈初中语文课程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研究分析,仅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人文素养;课程研究
引 言:
人文素养不同于语文学科知识、技能与能力,它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情怀,不是简单讲解课文就能培养的。现阶段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加重视对学科能力与素养的培养,从而忽视了情感方面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对此教师要将教材与情感相联结,以学科教材为媒介,陶冶学生的情操,真正让人文素养渗透到语文教学中。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不够,难以在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
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主导者与组织者,因此要想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教师首先就要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但是现在很多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都不够,这就很难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人文素养。比如在学习光未然先生的《黄河颂》时,教师经常采用带着学生反复诵讀课文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学生的注意力都在“黄河”“惊涛”“万丈狂澜”等这种表达黄河奔腾气势恢宏的词眼上。加上初中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有效,教师再不加以引导,学生就难以体会到课文中内含的“伟大民族精神”的中心思想。而且《黄河颂》的编写与历史典故相关,如果教师不能把课文与历史相结合,学生就很难从历史角度入手,感受历史长河中抛头颅洒热血的先辈的伟大精神,也不能明白教材编写者加入这篇课文的初衷。
(二)师生之间缺乏情感的交流,教材与情感之间没有形成联结
人文素养在教学中的渗透就是精神的渗透,也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情感的交流,从教材入手,与人文精神形成联结。激发学生潜在的人文情怀。但是现在的师生之间缺乏情感的交流,从没能让教材与情感之间形成联结,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单纯学习课文的文学手法与学科基础知识,并不能从文章中得到让内心灵魂升华。比如在学习鲁迅先生的《社戏》时,教师如果不能引导学生体味其中的人文精神,学生就很难在其中得到情感方面的陶冶。本身鲁迅先生的文章就有一定的深度,在学习他的文章时,教师必须自己摸清其中的思想感情,然后在课堂上逐步引导学生去品味。《社戏》表达的感情就是作者通过自身在都市与农村的两段生活经历,对不同的人际关系提出的不同感受。这种对于人情的体味是初中生很难理解的,因此教师要多花时间在这样的课文备课工作上,才能完成这篇课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二、针对语文教学问题提出的策略与方法分析
(一)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在教学中熏陶人文精神
要想真正地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渗透人文精神,首先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这样才能在教学中陶冶学生地情操,让他们在氛围熏陶中养成优秀的人文精神。这就要求教师在课余时间多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与人文素养。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课堂中学生提出各种问题,以及对于体现不同人文精神的课文有更好的课堂环节设计。同时教师也要多观摩前辈的教学课堂,并且做出细致的笔记,学习他们对人文精神渗透的详细处理方法。不仅如此,教师要还积极与同行进行交流,了解彼此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分析出初中语文人文精神渗透教学的普遍问题,并加以研究,寻找出最好的解决方法。
(二)教师积极开发教材资源,在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
教材是教学工作的中心,所有的教学设计都是围绕着教材展开的,而且教材的具体内容决定每个课时向学生渗透何种人文精神。因此教师要积极开发教材资源,这样才能更加从容地根据具体的课文内容在课堂中进行人文教育。比如在学习陶渊明先生的《桃花源记》的时候,要向学生传达的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厌恶之情以及对美好的理想生活的向往之情。这样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将现实生活与理想生活进行对比,从中体会课文的中心思想。而在学习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讲》时,教师就应该营造出略微沉重与严肃的课堂氛围,尽可能地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当时面临的局势,从而表达出其中沉重复杂的家国情怀。
结束语:
人文精神是多样化的,语文课文也是多样化的。因此教师在设计人文教育的环节时,要充分考虑教材的具体内容与学生的身心特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帮助学生去感悟作者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的心理活动与思想感情,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这样才能让人文精神真正渗透到语文教学活动中,让语文教学成为实现人文教育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吴正莲. 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研究[J]. 新课程·中学,2016(12).
[2]于福文. 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培养初中学生的人文素养[J]. 课程教育研究,2018(12).
[3]孙静.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情怀的培养策略分析[J]. 新课程·中学,20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