邝超兰
摘 要:刚刚步入七年级的学生,由于初到新环境,面对新的学习任务和要求,课程的增多、教法的改变等,常使他们无所适从,部分同学甚至产生恐惧的心里。因此,怎样引导他们尽快适应新的环境?新的教法,通过转变观念,形成新的学习方法成了教师面临的一大难题。对此,我主要从传统观念的转变,学习兴趣的激发两方面入手,使学生尽快适应中学的学习环境,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关键词:引导;转变观念;激发学习兴趣
一、转变观念的引导
(一)引导学生认识“数学”不等同于“算术”。
七年级新生普遍有这样的共识,“数学”就是“算术”,学数学就是要学会计算,计算能力强了,这个数学也就学好了。纵观小学一至六年级的数学教学要求,“计算”所占的分量是很大的,但是从整数的计算到小数的计算,从小数的计算到分数的计算,从填空到计算,从计算到应用题无不强调这一点。因此,学生中有“数学就是算术和计算”的观念也不足为奇。然而,作为一名七年级的数学教师,我们清楚的认识到,这种观念是偏面的。“算术”是数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计算”能力也是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强调的一种能力。仅仅一项内容,一种能力并不能代表数学。初中阶段,通过扩充“数”的范围,引入全新的数学概念,在学习中重点强调灵活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强调和培养的是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题能力。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充分理解和认识到这一点,在头脑中形成新的数学观念,为今后的学习指明前进的方向。
(二)引导学生认识能计算的不仅仅是“算术数”。
七年级的学生往往有这样的理解,在题目中能进行计算的只有“算术数”。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主要建立在“算术数”的基础上。从小学到初中,数的概念在“算术数”的基础上扩充到有理数,运算关系也由原来的四则运算引入了乘方、幂的运算等新的运算方法。同时,小学阶段学习的是实际的数量,但在七年级,接触到的是用字母表示数,研究的是有理式的运算,学生要建立代数的概念。这时,能够进行运算的不仅仅是数字了,式子中的字母,甚至是代数算式之间,如“3×3”,“a×b”,“(a+b)(2a-b)”等式子在初中阶段我们都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律和运算法则进行计算。从“算术数”到“字母”再到“代数式”是学生对数学认识上的一大飞跃,然而,正是由于这一飞跃的跨度大,抽象性强,不少七年级的新生产生了“遇难而退”的想法。那么,如何引导学生适应新的学法教法?在教学中,我们既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好用字母表示数和表示数量关系的方法,又要注意挖掘小学和中学数学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进行探讨,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区别,使学生头脑中的观念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更新并得到扩展,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三)引导学生转变解题观念。
六年的小学学习,在学生的头脑中已形成用算术法解题的观念。用算术法来解题有其优点,但是在初中阶段,我们必须引导学生要转变这一观念,通过引导学生认识用算术法与用代数法解应用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转变思维方式,逐步学会代数法进行解题。例如:“甲数是15,比乙数的6倍比多3,求乙数是多少”。七年级新生一般会用算术法逆推求解,直接列算术式求解,不会用列方程求解。由于学生受定向思维的影响,不会想到用方程思想来解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要着重启发学生寻找相等关系,并指导学生用两种方法求解。通过对比,学生就能体会到代数法的优越性,从算术法的固定思围中解放出来,形成新的解题方法思想。
二、激发学习兴趣的引导
(一)激发学习兴趣要把握适当时机。
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把握开学的初始阶段。在开学初,学生接触到新知识,当学生翻开数学课本后,一般内心都洋溢着新鲜感,书中丰富的内容,鲜明的色彩,大量图解,生动有趣的语言,这在一定的程度上会改变学生对学习初中课程的畏惧感,同时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因此,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把握住这一好时机,让学生在初中学习的初始阶段就对数学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产生浓厚的兴趣,为学习创设一良好的开端。
(二)激发学习兴趣要贯穿于课堂内外。
一方面,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阵地,增添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怎样创设“新”“活”结合的课堂呢?我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一是注重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情境设计。尤其注重选择能力和实际应用相结合的内容作为设计情境的主题,如外出购物,打折销售、存款、股票、税收、和生活想关的数学问题等等。二是在教学中给予学生理解和鼓励。作为教师,在教学中,我们要时刻关注学生,给予他们无限的理解,发掘他们身上的亮点,不失时间地进行鼓励,就能激发学生在学习上的兴趣。
另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应贯穿于课后。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阵地。然而,学习时间相对较短,每天仅有一节课左右的时间。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在课后的学习兴趣?我主要有以下三种做法:一是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课后延伸题。这样可以加强题目的针对性,还可以改变学生对课后延伸题忘而却步的心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二是组建课后学习小组,以全体的共同进退调动每一名组员的学习兴趣。课后延伸题有针对性,但部分基础差的学生对解答这类题目仍有一定的难度,这时在学习小组其他成员的帮助下,这部分学生会得到及时的指导并解决问题,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教师要及时做好追踪辅导工作。主动和学生一起探讨问题,指导学生分析并解决问题。
总而言之,通过以上两方面的引导,不仅可以使学生尽快適应中学的学习环境,还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在初中的起始阶段学生也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合适的学习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易中上.如何引导学生学好数学[J].魅力中国,2013(4):218-218.
[2]何胜涛.浅谈七年级新生数学教学策略[J].科学咨询,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