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颖 徐国辉
【摘 要】语篇结构意识是影响高中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并构建语篇结构图有助于培养学生语篇意识进而提升其英语阅读能力。文章结合具体案例阐述了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构建语篇结构图的实践过程。实践结果表明:学生自主构建语篇结构图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语篇意识和高阶思维能力,还能提升阅读理解力和表达力,培养有效运用多种阅读策略的元认知能力。
【关键词】语篇结构图;语篇意识;阅读能力
语篇是语言学习的主要载体[1]。语篇意识,特别是语篇结构意识是影响语言学习者阅读能力发展的重要指标[2]。识别并构建语篇结构图,有助于学生学习语篇知识,储存、提取和概括所读信息[3][4],提升阅读流畅度和改善阅读效果。Barron指出,如果让学生自主构建语篇结构图,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5]。然而,很多教师往往过多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关注篇章的内容信息,忽略了引导学生对整体语篇结构的把握与自主构建,阻碍了学生对语篇的深度理解与高阶思维的发展。基于上述问题,本文旨在探索如何引导高中生识别并构建语篇结构图,从而提升其语篇意识及英语阅读能力。
(一)语篇结构的内涵
语篇结构(Discourse Structure)是文本知识结构和基本修辞结构的统称,是作者连贯地、有逻辑地表达信息时所采用的思维框架[6];指文本层面的元语言意识,也指读者所具备的有助于识别语篇组织形式的策略知识。语篇结构图以视觉化的形式呈现语篇语义结构,是读者意义构建过程中语篇宏观结构意识和微观结构意识的可视化呈现[7]13-18。
语篇结构包含语篇宏观组织结构与语篇微观组织结构。语篇宏观组织结构指语篇各部分与主题之间的关系、语篇段与段之间的关系,通常包含九种常见的结构形式:下定义(definitions)、比较对比(comparison and contrast)、因果关系(causeeffect)、过程与顺序(processsequence)、问题和解决方法(problemsolution)、总体描述和分类(description and classification)、论证观点(argument)、正反观点论证(foragainst)、时间轴(timeline)[7][8]。事实上,不是所有的语篇类型都有明显的界线[9],英语语篇呈现出文体多样性及篇章结构复杂性的特点,往往是几种基本结构的有机组合。有学者归纳了几种小句关系,如次序关系、层次关系、对照关系、问题—解决等[10]。语篇微观组织结构包括话题连贯、句子信息的展开方式、衔接手段、词语搭配和语法结构等。
(二)语篇结构的教育价值
语篇结构意识有助于读者更好理解文本信息的连贯和组织逻辑,更好抓取语篇主旨并区分细节信息[11],有助于发展学生信息提取、信息整合、审辨式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具体而言,语篇宏观组织结构可以帮助学生激活已有背景知识,有利于学生长期记忆与整体回忆,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专注力和与文本的深层互动[7]13-18。语篇中各种成分间的微观组织结构呈现了语法、词汇、句子间的衔接手段及语篇成分间的逻辑关系,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12][13]。总之,语篇结构意识直接影响学生阅读理解力与表达力的发展。
本文研究对象选自北京市某中学高一年级学生, 这些学生英语基础较好、学习态度端正。通过访谈和观察学生以往的英语阅读习惯,笔者发现:在英语阅读中,学生更多的是关注文本的主旨大意、段落大意及细节信息;学生的语篇意识整体偏弱,缺乏文本信息间的逻辑意识;仅有八分之一的学生在初中时接触过语篇结构图,但这些语篇结构图大多数是教师提供的语篇结构框架,并非学生自主构建。
(一)教师自主体验语篇结构图的构建
要想培养学生的语篇结构意识,授课教师需要具备语篇意识和语篇结構类型的相关知识,并将其有机融入英语阅读教学中。通过自主构建语篇结构图,授课教师才会更加有意识地围绕文本主题梳理文本信息,关注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并用箭头、图形等突出意义和逻辑,用不同颜色的笔写下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与思考。
(二)学生初步体验语篇结构图的构建
由于学生的语篇意识相对薄弱,教师可以利用一个课时专门向学生介绍语篇结构的相关知识。首先,教师向学生提供Hyerle和Yeager归纳的八种基本框架:圈圈图(Circle Map)、树状图(Tree Map)、括号图(Brace Map)、双气泡图(Double Bubble Map)、流程图(Flow Map)、复流程图(MultiFlow Map)、气泡图(Bubble Map)和桥状图(Bridge Map)[14]。在学生讨论上述思维图所呈现的逻辑关系的基础上,教师再给学生呈现九种典型语篇结构,学生可据此再次讨论九种结构所呈现的语篇逻辑关系及其在相关文体中的运用。
在学生初步感知语篇结构的基础上,教师应首先示范如何构建语篇结构图。例如,在教授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一第五单元时,教师向学生提供五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阅读文本。学生拿到文本后自主阅读第一位获奖者的文本,获取包括姓名、获奖领域、取得成就、影响等信息。其次,教师依据学生的课堂生成,板书示范绘制语篇结构图作为示范。最后,学生自主阅读其余四位获奖者的文本并模仿绘制语篇结构图,向大家分享并讨论构建的过程,初步体验语篇结构图的构建。
(三)学生在教师引领下自主构建语篇结构图
1引导学生构建语篇宏观组织结构图
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获取、梳理、概括、整合文本的表层信息,以语篇结构图呈现信息间的逻辑关系,并在分享过程中内化知识,加深对文本主题的理解。在导入话题后,授课教师首先引导学生预测文本内容,通过第一遍阅读获取篇章的主旨大意,并依据学生的课堂生成,借助关键词在板书上初步形成语篇结构框架。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再次阅读文本,探究主题意义,摘录文本中关键信息自主构建语篇表层信息结构图。学生每两人分享梳理出的关键信息,核对并补充所缺信息。接着,教师邀请学生借助电子白板向班级汇报所获取的信息。其间,授课教师示范摘录汇报过程中的关键信息写在黑板上,并依据学生课堂生成构建语篇结构图。最后,教师在学生汇报后,针对学生的语篇结构图进行提问(例如为什么画箭头?图片是什么意思?),借助有声思维引导学生讲述语篇结构图的构建过程。
以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一第三单元阅读课文“JOURNEY DOWN THE MEKONG”为例。本节阅读课探究的主题为“旅行梦想如何成真?”。在热身环节,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梦想旅行,依据标题预测文章内容,然后让学生迅速浏览全文,获知本文主要讲述“The dream and the plan”。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关键词“dream”和“plan”并用箭头连接,呈现本节课的主题“How could a dream come into reality?”,接着提出问题“How could their dream come into a plan?”。学生再次阅读文本,绘制语篇结构图。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摘录文本中表示时间的关键词、发生事件等信息。授课教师继续追问:“How did they plan their trip?”。学生再次阅读,梳理两人计划旅行的过程,用对比框架呈现出不同的计划方式。学生在以上两个问题的引领下,逐步构建语篇宏观组织结构图,获取并梳理旅行梦想成真的表层信息并与其他学生分享。如图1所示。
2引导学生补充语篇微观组织结构图
依据文本表层信息,教师继续引领学生理解、补充深层信息。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并挖掘文本的深层意义,如分析人物性格、文本传递的情感、作者意图、语言使用特点及其作用、对文本的评价等。教师依据学生的课堂表述,在初步形成的语篇结构图上,选用不同颜色粉笔板书关键词,补充深层信息。教师通过示范,让学生理解构建语篇结构图是表层信息、深层信息和自主观点的结合,是语言和思维的呈现。
如前例,在学生构建语篇宏观组织结构图的基础上,教师针对文本信息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继续探究旅行梦想何以成真的条件。为了给学生搭建学习支架,教师提出三个问题“What does it take to turn a dream into a plan?”“Who has the better way in planning for the trip?”“Why did they go to the library and check the atlas?”。學生在讨论中提到时间、设备、目的地、钱、同行的伙伴、准备过程、风险、性格互补、了解相关知识等因素并展开说明。教师依据学生的课堂生成,用不同颜色粉笔板书关键词,在自主构建的语篇结构图上补充深层信息。
从图2可以看出,学生根据时间顺序呈现了梦想的实现过程,使用了如since middle school、two years ago、last year、after graduation等时间词,写出关键信息并配有相关图片。计划行程部分的语篇结构图以对比形式呈现,并用箭头显示出两人对湄公河的态度。箭头引向图书馆,体现两人旅行前去图书馆查阅相关信息。在语篇结构图的最左边,该生针对讨论问题添加了深层信息,如tools、money、destination、decision、determination、details about the destination等。这份语篇结构图是在教师问题的引领下,围绕主题进行探究并逐层构建的,体现了文本信息的组织逻辑和主题。
3鼓励学生内化迁移语篇结构图
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在探究主题意义的过程中,自主构建了语篇结构图,并表达对主题的理解。在表达时,学生不再是按照结构图的内容直接复述,而是有意识、有目的地选取并组织相关信息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实现了语篇结构信息、逻辑和深层含义的内化与迁移运用。
在上述课例中,学生在构建语篇表层和深层信息的结构图后,已能自主表达旅行梦想何以成真。以下是学生A的课堂表达:If I want to turn my travel dream into reality,I first need to decide the place I want to go.Time and money enable the possibility for my travel.I also need two friends to travel with.We can discuss about our plans and help each other during the trip.That must be a sweet memory to travel with friends.Its better that one of them could speak fluent English.。课后教师还可安排学生以“旅行梦想何以成真”为题写一篇文章,再次迁移运用阅读获取的宏观组织结构图和微观组织结构图构建自己的语篇,实现有逻辑、有层次、有内容的表达。
(四)学生完全自主构建语篇结构图
学生在教材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大量且多体裁的课外自主阅读,比如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的阅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主构建单篇文本的语篇结构图。图3是学生阅读记叙文时自主构建的语篇结构图。文本讲述了一只小狗在追赶一只山羊时坠落山崖,而后小狗奇迹般的存活让主人倍感惊喜的故事。从学生构建的语篇结构图可以看出,学生摘录描述故事情节的关键短语并用箭头指明情节的发展过程,同时用画图突出故事情节和主人心情变化的过程。比如左上角的小狗是主要角色,问号代表小狗的困惑,类似的画图还有哭脸、叹号、伤心的表情、破碎的心等。
图4是学生根据一篇议论文自主构建的语篇结构图,探究主题为现代发明的影响。该生用Modern inventions influence our life呈现该文章的主题,采用对比框架的形式梳理现代发明对生活的积极和消极影响。一方面用motor car、aircraft体现现代发明给生活带来的便捷,另一方面又用uncomfortable、jet lag、painful wrists体现其弊端。学生通过箭头呈现了信息间的逻辑关系并在构建的结构图中添加了自己对现代发明的态度,如witness、must、think less、become lazy、suffer等。
经过近一年的实践,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识别并构建语篇结构图,其英语阅读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篇结构意识和文本逻辑意识明显增强
学生养成了围绕主题梳理文本内容,关注文本组织方式、文章结构和逻辑关系的习惯;能够根据阅读文本的文体特点、内容和学习目的,自主形成结构框架,并选取关键信息。例如,学生A提到:“阅读文本时,我会主动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写作思路,主动找出段落和信息间的逻辑关系,思考文章在写什么,为什么这样写,意图是什么。”图5是学生A在阅读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五第二单元阅读课文时构建的语篇结构图。从结构图中可以清楚看出文本的主题——英国地理之谜,以时间顺序说明英国的形成,以对比结构呈现四个国家的相同与不同之处,以空间顺序描述英格兰的区域特征,以列举方式讲述历史文化名城伦敦。同时,学生A还用箭头、连线、关键词呈现语篇信息,体现文本逻辑等语篇微观组织结构。图中was linked to、included、joined to呈现英国的变化;oldest port、oldest building、oldest castle呈现伦敦的历史烙印。这些词汇体现了学生对语篇微观组织结构和文本内在逻辑的把握。
(二)理解性技能和表达性技能得以发展
学生通过构建语篇结构图完成了对文本的意义构建。语篇宏观组织结构图使学生理解了语篇内容和信息间的逻辑关系。通过讨论、评价,学生实现了对语篇微观组织结构深层信息的理解,发展了高阶思维。同时,学生借助语篇结构图,进行分享、汇报等活动实现知识的内化;依据主题,有逻辑、有层次、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实现了语言与思维、理解性技能和表达性技能的同时发展。例如,学生Z说:“通过构建语篇结构图,我对文章的理解更透彻了,这是一个从表层到深层的阅读过程。它让我们能够有逻辑地抓取关键信息,加深理解,在进行自主表达时说得更清楚、更明白。”
(三)阅读策略运用能力得以提升
OMalley和Chamot把学习策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交际策略[15]。其中分类、记笔记、推断隐含意思、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建立信息之间的联系、总结等,都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所涉及的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关注学生对认知策略的选择和使用。通过访谈和微调查发现,学生在构建语篇结构图的过程中,需要通过标题、图片进行预测;通过阅读获取篇章主旨和段落大意;根据主题获取关键信息,有逻辑地组织信息;依据上下文猜测词义、关注写作手法、推断作者写作意图。同时,学生还要选择阅读策略和呈现方式。由此可知,构建语篇结构图确实能够促进学生认知和元认知阅读策略的发展和运用。
在培养高中生的英语语篇结构意识时,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几方面:(1)语篇结构意识的培养要聚焦文本主题,遵循英语学习活动观的逐层递增。(2)处理好语篇宏观组织结构与微观组织结构的关系。语篇宏观组织结构有助于学生获取主题相关方面的信息及段落之间的关系;语篇微观组织结构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语篇的信息展开方式、语法运用、衔接手段和内在逻辑关系,从而加深对文本内容、态度观点、人物性格特征的理解。(3)观察学生语篇结构意识的发展并及时反馈。学生运用多种阅读策略获取相关信息并以语篇结构图这一可视化工具呈现,实现了阅读思维可视化。教师关注并反馈学生构建语篇结构图所体现的语篇结构意识,关注学生思维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逐层递增的发展过程。(4)提供语篇结构图迁移运用的机会。教师要提供给学生在新情境下迁移运用语篇结构图,围绕主题有逻辑地进行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的机会。(5)重视语篇意识培养的过程性与持续性。培养学生的语篇结构意识需要任课教师有计划地逐步展开并不断调整。总之,构建语篇结构图能够培养学生的语篇结构意识和文本逻辑意识,促使他们理解性技能和表达性技能的共同发展,提升阅读策略的有效运用,最终实现阅读能力的提升。
[注:本文是北京教育学院“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青蓝计划’英语学科)”2017—2019年度系列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中華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GRABE W.Reading in a second language:moving from theory to practice[M].N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9.
[3]CARREL P L.Awareness of text structure effects on recall[J].Language learning,1992,42(1):1-20.
[4]LEMS K,MILLER L D,SORO T M.Teaching reading to English language learners:insights from linguistics[M]. NY:The Guilford Press,2010.
[5]BARRON R F.The use of vocabulary as an advance organizer[C]// Herber H L,Sanders P L (Eds.).Research in reading in the content areas:first year report. NY: Reading and Language Arts Center,1969:29-39.
[6]GRABE W.Using discourse patterns to improve reading comprehension[M]. Tokyo: Japan Association for Language Teaching,2003.
[7]徐国辉.例析图形组织器在中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7,40(11):13-18.
[8]JIANG X,GRABE W. Graphic organizers in reading instruction:research findings and issues[J].Reading in a foreign language,2007,19(1):24-55.
[9]程晓堂.基于语篇的语言教学途径[J].国外外语教学,2005(1):8-16.
[10]程晓堂,王琦.从小句关系看学生英语作文的连贯性[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04,36(4):292-298.
[11]GRABE W,GARDNEER D.Discourse analysis,coherence,and reading instruction[J].Lenguas modernas,1995(22):69-88.
[12]OXFORD R L,SCARCELL A R C.The tapestry of language learning[M].Beijing: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2003.
[13]刘晓,江淑芳.语篇分析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以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Module 4 Unit 5 Reading 教学为例[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7(12):56-61.
[14]HYERLE D,YEAGER C. Thinking maps:a language for learning[M].North Carolina:Thinking Maps,Inc,2007.
[15]OMALLEY J M,CHAMOT A U.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N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