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理解的小学语文逆向教学设计

2019-09-10 07:22赵永芝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2019年6期
关键词:理解

赵永芝

【摘 要】逆向教学设计提出了与传统教学不同的教学模式,它以成果导向和评估导向理论为前提,基于结果和学生理解进行设计。文章以沪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热爱祖国”为例,围绕逆向教学设计理论、理解的六个侧面、教学设计的三个阶段展开探索,旨在对基于逆向教学设计的教学单元进行实证检验,以此给教学者一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理解;逆向教学设计;单元整合设计

传统的语文教学是教师先研究教材、教法,再进行教学活动,最后开展教学评价的过程。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思考如何将语文课本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也就是说,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关注自己教了什么,而不是学生学到了什么。这导致在教学活动结束时,教师无法知晓:学生学到了哪些语文知识?怎样才能有效检测出学生是否理解了相关知识?如何开展教学才能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这些困惑一直困扰着教师。在这种情况下,格兰特·威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的逆向教学设计给了我们启发: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与传统“翻转”的模式来设计教学。

格兰特·威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在《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中提出逆向教学设计理念。他们认为,逆向教学设计关注的教学目的是“理解”,强调课堂、单元和课程应该从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中导出,寻找达到学习结果的证据,从而规划和开发可能实现这些目标的教学体验活动[1]21。

在《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中,格兰特·威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将逆向教学设计分为三个阶段:确定预期的學习结果,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逆向教学设计在设计教学之前必须事先思考学生达到的预期结果,哪些证据能够证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1]18。在教学之初,教师只有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之后,才能在教学活动中基于学生的理解设计教学体验活动,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更加有效。

通常意义上,我们认为的理解是指个人大脑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内化,能够在相应的环境中灵活运用,一般也称为了解或领会。而《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认为,理解是多维的和复杂的,有不同的类型,由此提出了理解的六个侧面(见图1)[1]94-95。

侧面1——解释:恰如其分地运用理论和图示,有见地、合理地说明事件、行为和观点。

侧面2——阐明:演绎、解说和转述,提供某种意义。

侧面3——应用:在新的、不同的、现实的情境中有效地使用知识。

侧面4——洞察:富有批判性的、洞见的观点。

侧面5——神入:感受别人的情感和世界观的能力。

侧面6——自知:知道自己无知的智慧,知道自己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方式是如何促进或妨碍了认知。

从理解的六个侧面可知,理解不能只靠单纯的讲述和纸笔测试来检验。为了检验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某一知识,合理的评估及一定的学习行动是必需的。

追求理解的逆向教学设计以理解为前提,将六个侧面融入逆向教学设计的三个阶段中。那么,教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逆向教学设计?如何运用理解的六个侧面进行逆向教学设计以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基于以上思考,笔者以沪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热爱祖国”为例,进行单元整合的逆向教学设计。

通过统整第三单元的课文,笔者发现:本单元以红军长征、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等几个比较有代表性事件进行课文安排,其中《飞夺泸定桥》《采蒲台的苇》和《开国大典》在教学要求、主题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共性,因此可以将其作为一个教学整体。下文从三个阶段来展开本单元的整合设计。

(一)阶段1:确定预期的学习结果

阶段1包括:确定单元教学目标、预期的迁移、预期的理解、需要思考的基本问题、将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其中,预期的迁移、预期的理解与将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统称为预期的学习结果。

1确定单元教学目标

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及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本单元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学会运用各种方法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2)学会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3)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4)能够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并能够围绕单元主题进行创意写作。

2预期的迁移

(1)能够仿写课文主要段落。

(2)能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发挥想象,完成一篇关于现代爱国主题的作文。

(3)能够深入了解古今人们的爱国表现,并写出自己的感想。

3预期的理解

(1)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爱国情感,体会同一单元主题“热爱祖国”在三篇课文中的不同表现。

(2)理解三篇课文在写作手法上的不同。

4需要思考的基本问题

(1)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爱国情感具体表现在哪里?

(2)什么是写作手法?文章采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5将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1)学生将学会:

① 积累一定的词语。

② 理解文中带点词语及重要句子的含义。

③ 了解三篇课文的创作背景。

④ 了解作者的生平。

(2)学生将能够:

① 具备收集、处理、筛选、组织资料的能力。

② 学会对重点语句进行批注的能力。

③ 具备复述课文的能力。

④ 背诵《开国大典》第7、第8自然段的内容。

(二)阶段2: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

这一阶段主要检测学生是否已经达到了预期的结果,思考哪些证据能够证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达到预期目标。逆向教学设计需要教师根据收集的评估证据(用于证实预期学习是否完成)思考单元教学,而不是简单地根据讲授的内容或一系列学习活动思考单元教学。

1表现性任务

(1)文章批注:能够对文章的关键处进行批注。

(2)课文复述:能够抓住课文的关键词语和关键段落进行复述。

(3)段落仿写:能够模仿课文段落进行简单仿写。

(4)创意写作:能够以“热爱祖国”为题,写一篇现代主题的爱国作文。

(5)制作小报:挑选、收集关于爱国的故事、诗歌、歌曲、名言等,并采用不同的形式制作成评论性小报。

2其他证据

(1)课堂测验:能够对课文的词语进行准确默写;能够背诵《开国大典》第7、第8自然段的内容。

(2)调查报告:能够呈现出收集到的有关课文的背景资料、作者生平及写作特点,并能够清晰地表述。

(3)问答题:能够准确说出带点词语及重点句子的含义;能够结合课文,回答三篇课文在写作手法上的不同之处。

(4)作业:完成课堂作业单,能用简单的文字概括作者在写作上表现“热爱祖国”主题的不同表现;完成课后的拓展型作业。

3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反馈

(1)小组互评形成调查报告。

(2)网络自评和他评的课文段落朗诵和小报朗诵。

(三)阶段3: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

预期的学习结果如何充分体现在教学设计中?如何设计教学才能体现学生的理解?本阶段以WHERETO元素中相应的字母为活动编码。这些字母的含义分别是[1]220:

W=了解单元目标(Where)和预期的结果(What);

H=吸引(Hook)学生的注意力和保持(Hold)学习兴趣;

E1=体验(Equip)主要观点和探索(Explore)问题;

R=反思(Rethink)和修改学习及教学(Revise);

E2=评价(Evaluate)学习表现;

T=定制(Tailored)个性化学习;

O=组织(Organized)教学以获得理解。

图2是笔者为本单元设计的学习活动,同时标以WHERETO元素中相应的字母为活动编码。

1以一些实际问题(如你还了解哪些爱国故事?爱国主义的要求是什么?你知道哪些关于爱国的歌曲、诗词?),引入以“热爱祖国”为主题的三篇课文。(H)

2出示课题,介绍本单元的最终表现性任务(上传两次录音;进行课文主要段落仿写;以“热爱祖国”为主题进行写作;制作评论性小报)。(W)

3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呈现课前收集、整理的有关课文写作背景及作者生平的调查报告。(H,W)

4分别介绍组内的调查报告,要求表述清晰;其他组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调查报告进行评价。(E1,E2)

5开展课堂教学,探究文本。引导学生对文中的重要词语和重要句子进行批注和理解;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爱国情感,体会“热爱祖国”主题在三篇课文中的不同表现;理解本单元三篇课文在写作手法上的不同;根据提示,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几个要素进行梳理,并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完成课堂作业单和课后拓展型作业。(O,E1,R)

6组织学生以齐读、示范读、分组读等多种形式朗读本单元课文的重点段落,感悟文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并在课后上传个人朗读录音至班级网络平台。(E1)

7仿照课文段落进行简单仿写。(T)

8完成创意写作。在日常的生活中,你是否听说过或者遇到过关于热爱祖国的行为或事迹?请你以“热爱祖国”为题,写一篇作文。(E1,T,O,E2)

9进行课文词语听写及《开国大典》第7、第8自然段背诵检测。(E1)

10收集古今有关爱国的歌曲、诗词、故事,用自己喜爱的形式朗诵并录音上传,然后组内互评,每组推选一人进行朗读比赛。(R,O,E2)

11以小组为单位,把收集到的有关爱国的故事、诗歌、歌曲等进行分类整理,制作成评论性小报。(W)

(一)教学模式发生了翻转

逆向教学设计模式是传统教学模式的“翻转”。传统教学模式是教学在前,评估在后;而逆向教学设计是评估在前,教学在后,要求教師先确定学生预期达到的结果,再基于结果考虑所要参考的评估证据,最后设计教学体验活动。教师在进行单元设计时,通过评估证据将内容标准或学习目标具体化,基于评估证据设计一个单元的课程教学。运用逆向教学设计进行语文教学时,教师首要考虑的是学生将会学到哪些语文知识,而不是教师需要教授哪些语文知识。因此,逆向教学设计更加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预期结果、评估证据的设计。

(二)基于学生的理解而教

传统语文教学注重教师的教,即教师更关注讲授教材、提出问题、推进学习进度。因此,在完成教学时,教师无法检测学生是否已经真正理解了所学知识,即使有了相关的知识检测,但检测的标准往往是:学生能够背诵所学内容,在书面的测验中能够完成相应的题目。这样的教学把“完成测试”等同于“理解学习”,学生成为被动的知识接受者,与现在提倡的主动探究学习理念背道而驰。基于理解的逆向教学设计,教师首先思考:学生需要理解哪些语文知识?哪些评估证据能够有效地证明学生已经理解了相关的内容?如何设计教学活动能够有助于学生理解所要掌握的知识?也就是说,逆向教学设计更加注重学生的学。总而言之,逆向教学设计基于“理解”而教,学生不仅仅要主动接受新知识,还要具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材地位发生了变化

传统语文教学往往依赖于教材,通过教材定义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次序。但每个教师对教材的解读都不一样,这会导致教师的解读即为学生的理解,使教学显现出人为性和随意性。逆向教学设计提倡以结果为教学导向,单元教学目标的确定依据语文教学目标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统整而成,教学活动的确定根据学生的能力发展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确定。因此,这种教学设计目标更加明确,学生的体验活动更加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语文教材只是教学过程中的一种资源、一份支持材料而不是教学大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评估证据判断学生的掌握情况、检验教学效果,从而对教学做出进一步的修改和优化。

(四)逆向教学设计三个阶段相互印证

逆向教学设计的三个阶段都是围绕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而确定的,因此这三个阶段有力地证实了课程标准和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落实。预期结果是评估证据和教学活动的基础,只有在明确预期结果之后,才能进行评估证据的收集,落实教学活动(包括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材料)。而评估证据又是预期结果的证明,教学体验又与预期结果、评估证据对应。在进行设计时,逆向教学设计强调预期结果、评估证据、教学体验三位一体,相互印证。

此外,逆向教学设计并不反对传统的考试和等级制度。传统的考试和等级制度只要有助于逆向教学设计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可以拿来使用。

追求理解的逆向教学设计给教师提供了一个有别于传统教学的全新教学设计模式——评估在前,教学在后;以教材为辅,不依赖于教材;基于学生的理解而教;结果、评估、教学三者相互印证。这是逆向教学设计区别于传统教学设计的不同之处,值得教师深入体验、探讨。

參考文献:

[1]格兰特·威金斯,杰伊·麦克泰格.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M].2版.闫寒冰,宋雪莲,赖平,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理解
阅读课教学的几点建议
尊重、理解、宽容让他重新起步
阅读教学不可绕过的三问
借多样评价 品经典大餐
小学语文课堂重点切入法
浅谈化学教学与素质教育
良好班集体的班风建设方法略谈
谈科学故事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尹雪艳,永远的上海梦
偏远地区高三英语学习方法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