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不可绕过的三问

2016-12-01 01:10李林潘久泰
语文教学之友 2016年11期
关键词:三问理解阅读

李林+潘久泰

摘要:作品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么写,是语文阅读教学不可绕过的三问。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粗读、精读、品读的过程中获得透彻理解和独特感受,使学生能够将所学到的知识、技能迁徙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

关键词:阅读;三问;理解

阅读要想有收获,有着不可绕过的三问,那就是:作品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绕过这三问,阅读会收效甚微,甚至会毫无所获,这是起码常识,是基本要求,是阅读能力的体现,也是阅读教学必须遵循的“三层次”的基本规律。阅读本是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的取精存真的“过滤”过程,如果只是一味地吸收,就会生吞活剥、食而不化,最终被书撑死,这也就完全背离了博读而约取的阅读宗旨。只是这“三问”必须始终贯穿在粗读、精读、品读这“三读”的全过程中。粗读,学生查字典也好,教师讲述也行,目的是扫除字词障碍;精读,主要是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品读,为的是感悟体验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态度。总而言之,阅读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读懂文本,达到透彻理解,深刻体悟,读出独特感受的目标。由此得知,“三读三问重理解”是阅读教学不可违背的最具普适性的教学策略。

一部好作品犹如一棵生命之树,它是由心灵、情感或由此升华的理性的种子生发出来的,文字只是这一生命的载体。文以载道,作者的目的在“道”。“根情、言苗、华声、实义”(白居易《与元九书》),悟“道”或“义”是读者的目的,而不是教者的目的,或者说不是语文课的核心。语文教学的核心是“文”,即这一生命的载体,也就是文章是“怎么写的”。

一般读者读文章,只注意文章写了什么,很少有人注意作者是怎么写的。这是因为读者已经有了,或自认为有了这方面的能力,自信读完后能够懂得文章的内容和意义。《庄子·外物》篇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阅读与写作如同渔猎,掌握了使用“筌”“蹄”的方法,就能捕捉到鱼和兔,那方法便自然退居次要地位了。而教习者的目的并非学习者的目的,教习者的目的是帮助学习者达到目的的过程,“过程”才是教习者的目的。所谓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学习。在这里,我们可以套用庄子的话说“习渔者所以在筌,得筌而可得鱼;习猎者所以在蹄,得蹄而可得兔”。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不过是个“例子”。讲读“例子”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学会阅读,读懂内容,领会含义,帮助学生学会将心中的事、理、情恰当地“装载”进阅读文本中,弄懂别人怎么“装”的并且自己照样会“装”,这便是我们的教与学的核心。

人们观察、研究事物,总是从浑沌的整体表象开始,再到各个部分的深入分析理解,最后归于整体的本质的认识。关于语文教学三层次的观点正是这一认识规律的个别化。值得一提的是,一般说来文章的基本内容是无需教者多言的,正如《荷塘月色》写的便是月下的荷塘景色与塘上的溶溶月色,学生只需读一两遍就能抓住。认得几百字的人就能津津有味地读《三国演义》《水浒传》,看武打言情小说……这“有味”便说明至少读者读懂了大部分内容。因而我们的课堂教学是完全不必花时间去讲解基本内容的,原因是“依注解书,学生自会”(汤显祖《牡丹亭》)。讲多了徒增反感,而且阻碍了下一个教学步骤的开展。不过,在学生掌握基本内容的同时,也自然会有某种情感戚戚于心,因为感情首先是一种关于整体的直觉思维的抽象。这些当然也不必去多讲,但是这些内容和情感又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只有踏上这块“基石”,才能推开那扇“大门”,我们才能沿着语言文字的迷宫去“解放”这个“写书人的灵魂”,跟他“神秘地交谈起来”(高尔基《在人间》)。如果我们“解放”了他,至于他们“交谈”了些什么无关紧要,教师只需点到为止。这也就是说,作者“为什么要写”也不能作为语文课的核心。

如此看来,唯有“怎么写的”才能作为语文课的核心。

我们说,只有掌握了作者是“怎么写的”,才能透彻明了作者“为什么要写”,反过来,才能比较全面细致地知道作者“写了什么”,这样也才真正称得上会阅读。实际上,我们每个人的阅读能力的提高,走的便是这条路,只是不自觉地长期浸染、潜移默化,才自然而然走在这条路上而已。作为语文教师则需要将它提高到理性的高度去认识,不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而是读三两遍就要理解它、把握它。清代思想家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说:“学文之事,可授者规矩方圆,其不可授者心营意造”。这“规矩方圆”就是篇章结构、遣词造句等“怎么写的”之法,而探寻“怎么写的”的过程就是领会、感悟、体验作者“心营意造”的过程。因此,只要抓住了“怎么写的”这一核心,就算踏上了接引我们从语文学习的此岸到达彼岸的桥梁。

明确了阅读教学中“三读三问重理解”的常规教法之后,我们便可以根据学情,写学案;遵循从知识到内容、到形式、到主题、直到练习等几个基本环节,设计教案;然后有条不紊地实施教学。重要的是,课堂上要紧紧围绕作者是“怎么写的”这一核心问题组织教学,粗读、品读、包括预习和作业大多可在课前课后让学生自主独立完成。这样,教师就可以将语文课上成朴朴实实、原汁原味、不失传统而且最具实效的常态课。

作者简介:李林(1968—),男,湖南省双峰县第八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语文读写教学。

猜你喜欢
三问理解阅读
公文办理须“三问”
谈科学故事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尹雪艳,永远的上海梦
偏远地区高三英语学习方法探究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
指导阅读“三问”
语文备学应做好“三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