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情感性是语文的三大特点之一,培养学生的情感实质上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过程。然而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文本情感的体会往往和教师所期望的有一定距离,甚至产生偏向。研究语文教学中的这类情感偏向产生的原因并对症下药,找出解决措施,对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偏向;教材
作为语文教材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学作品,在很大程度上是作者情感的载体。情感是一个人素质的灵魂,因此语文教学不只是要让学生学习文章的结构特点、语言方式、表达形态等,更需要深入文本,体会作者喷涌而出的情感。现今中学教材中选编的很多文质兼美的文章都凝聚了作者深厚的情感体验,其中不乏深刻动人的亲情、忠贞不渝的爱情或者肝胆相照的友情,或者豪气干云的爱国主义情感。深入体会文本中的情感,不仅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而且对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实际的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对文本情感的接受和理解并不总是与教师、与教材保持一致,而是在教学过程中逐渐与期望效果产生一定距离。这就说明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出现了偏离的现象。
在中学语文课堂中,常出现教师讲到动人的地方时激情澎湃、泪眼婆娑,但学生却完全不为所动的情况。再看看学生的语文课本,很多文章的插图都被学生画得面目全非。以高中人教版必修教材中配有的一幅杜甫的插图为例,图中的杜甫孑然一身,衣袂飘扬,这本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杜甫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情感。但杜甫在学生的笔下有了送水工、肌肉男、眼镜哥等各种形象,让人啼笑皆非。这种行为说明学生并没有真正领会作者的思想与感情,而是出现了一定的背离。
一、情感偏向产生原因
首先,中学生在年龄阶段上正处于青春期,性格叛逆。他们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对很多事物都持批判态度,觉得不能苟同。因此对于教材中的课文,他们也会有一些不同于主流价值观的理解。这是语文教学中出现情感偏向的内部原因。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于课本中的文化名人当然并不是都存着仰慕或崇敬的感情,因此才出现了上文中”杜甫很忙”的现象。这也表明,学生虽然学习了杜甫的爱国主义、忧国忧民的诗歌,但杜甫心忧天下的博大情怀却并没有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其次,作者的情感往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中学生人生阅历尚浅,所以要完全理解作者的情感有一定难度。
再者,文章情感的抒发与作者所处的特定时代背景紧密相关,学生没有走过那个年代,自然理解起来可能出现偏差。例如,戴望舒的《雨巷》是一首意境优美的抒情诗,其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通过一系列意象,体会那种朦胧的意境和笼罩在雨巷中的淡淡的忧愁。《雨巷》作于政治风云激荡的1927年,当时全国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革命者在绝望中寻求微弱的希望。而雨巷中的姑娘其实就是指在绝望的革命中若有若无的希望,是革命者要追求的东西。但学生没有经历过戴望舒所处的特殊的时代背景,就很难体会作者这种忧愁的感情从何而来。
最后,学生生活在纷繁复杂的网络大环境中,网络上的言行会对中学生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影响到学生理解文人所要抒发的情感。
二、解决措施
针对中学生青春期叛逆的心理特点,教师应当对语文教材中的主流情感与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逐渐接受教材中所提倡的情感教育理念。比如,中学语文教材中选编了很多关于亲情的课文,如果只是一味地给学生强调父母的付出和辛苦,会让学生非常反感。因为中学生并不是不知道父母对他们的爱,只是年龄阶段的特点让他们羞于启齿,很少真情流露。再以《背影》为例,学生虽然不太能理解朱自清先生与他父亲之间的这种深厚情谊,但自己的父母也都和文中的父亲一样,通过一些非常细微的小事表现对子女深深的爱。教学时教师在分析完文本以后,如果让学生结合自己身边的例子,回忆自己的父母为自己做过的哪些不起眼的小事,通过这些小事谈谈自身的体会,这样的方式就比直接给学生说父母很辛苦之类的话更有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作者的人生遭际与时代背景,以引起学生的心灵激荡和情感体验。通过课堂上补充的作者写作的背景经历,学生会正确理解文章抒发的情感。例如《小狗包弟》一文,看似写小狗包弟的悲惨命运,实则是描写巴金自文革以后的情感变化与心路历程。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为了保全自我勾心斗角、背信弃义的大有人在,巴金被迫抛弃一只小狗的行为当然也是无可厚非的。学生如果了解文革历史背景,就能更好地理解为什么巴金在文革之后始终带着一种忏悔的感情去反思自己的行为,让自己背上沉重的十字架。
结合多媒体教学设备,让学生从各种感官去理解作者的感情。通过图文并茂的课件、声情并茂的朗读将学生引入课文的意境中,这能够让学生迅速体会到文章的情感基调。如学习杜甫的《登高》,在学习之初,教师就可以通过图片展示萧瑟的秋景,再通过朗读迅速把学生带入凄凉的意境中。这对学生理解杜甫年老体衰、壮志未酬的情感有很大帮助。
最后帮助学生提高辨别是非观念的能力,让其对网络言论有正确的分辨。身处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教师应时常提醒学生哪些言行才是我们倡导的主流情感和价值观,最终让学生自己学会辨别。
三、小结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偏差由多方面原因造成,并已对语文教学产生一定影响。只有找出产生这种偏差的原因并对症下药,才能让语文教学回归本真,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受到情感的洗礼,最终使其具有高尚的人格和正确的人生观。
参考文献:
[1]王泽军. 语文教育艺术中的情感性[J]. 中学语文,2003,(15).
[2]杜茂进. 浅谈高中语文课堂情感性教学[J]. 作文成功之路(下),2014,(12).
作者简介:白蓉(1992—)女,西华师范大学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语文学科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