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职语文是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随着社会产业结构调整和职业岗位的不断变化,当前高职语文教学模式已不适应职业教育需要,也难以达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因此加强高职语文教学职业能力的培养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分析制约语文教学能力培养的突出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高职语文教学;职业能力;培养
当前,职业院校都在热衷于和企业搞校企合作,努力与企业对接,为一线培养迅速可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殊不知,当我们走进企业,却发现企业需要的不仅仅是懂技能会操作的人,他们更需要有责任心、肯奉献、懂合作、有创新意识的员工。因此企业大力开展文化建设,培养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责任感,这正是在培养员工的人文素养。而高职院校的生源基础知识薄弱、行为习惯良莠不齐已是不争的事实。为了让学生迅速成为合格的企业可用人才,职业院校甚至存在着重专业技术、轻人文素质的现象,尤其是将语文科目置于可有可无的位置,缩减语文课课时,提高各专业课的比重,此举体现了高职院校对语文多功能性认识的不足。这也是当前语文教学模式不适应职业教育需要,不能充分发挥课程教育作用的体现。
高职学生不仅应该懂技能会操作,更应具备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而这也正是高职语文所肩负的一项重任。基于职业院校语文课教学现状和本人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笔者重新界定了高职语文的性质与地位:高职大学语文是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公共基础课程,也应该是高职各专业的必修课程。著名物理学家周培源在《自学成才要有文史知识》一文中曾着重指出:我国各行各业需要语文,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文化传统需要语文。因此,高职语文教学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势在必行。
一、制约高职语文教学职业能力培养的突出问题
(一) 教师观念陈旧。教师认为大学语文教的是教材,关注点是教材,围着教材打转。教师置学生于不顾,只注重对知识的传授和简单的模仿练习,偏重于理论型、知识型、逻辑思维训练,因而学生难以获得事物具体表象的支撑,学生的头脑中只是干巴巴的知识条文,缺乏活灵活现的具体形象,更缺乏日后工作的实际技能,严重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全面发展。
(二)课程定位模糊。机械认为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的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因此只注重应用性技能训练,缺乏课程内蕴精神的启发引导与情感熏陶,与学生的人文素养、综合能力培养相去甚远,导致学生对课程无感情、无兴趣,生硬敷衍。
(三)教材结构内容滞后。由于社会产业结构的迅速调整和职业岗位的不断变化,许多课程的内容显得相对陈旧,知识的更新与教材内容滞后的矛盾日渐显现。许多高职院校采用的教材是本科院校大学语文教材,即便使用的高职类院校语文教材,也多是以史为纲的体系,或按照文学体例编排教材,或完全以实用文为体例编排,教材结构与篇目选取司空见惯,缺乏时代感,学生对此敬而远之。
(四)教学模式无创意。尽管提倡教学方法创新由来已久,但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仍在大量沿用,大多高职院校的教师仍是“一本教案,一张嘴”,最多加一个课件和学生讨论的形式,教师的霸主地位无时不在。用这种方法培养的学生,理所当然是“ 下不去,留不住,用不上”。教学手段、方法与学生内需之间的矛盾仍很突出。
(五)考核评价平面化。多数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考试是一张试卷论英雄,单纯为就业服务的“功利化”学习倾向,使考试成为一个概念死记硬背、文章三段式机械写作的工具。这种单一平面化的考试形式,无视学生的自身需求,动摇了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积极性,无收获感和对考核成绩的恐惧,使部分学生甚至放弃了大学语文的学习。
二、高职语文教学职业能力培养策略
(一)摈弃固化观念。彻底革新观念,以教师为中心转到以学生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转到以课程为中心、以知识点为中心转到以主题活动项目为中心、以讲述为中心转到以情境实践学生体验为中心。真正突出藩篱,改变思想。
(二)明晰课程定位。明确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中心,关注学生的生命姿态与精神欲求,适应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优化学生知识、能力与素养结构,探求从文化视野层面寻找能力素养与职业发展的最佳契合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为培养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高职人才奠定基础。
(三)更新教材结构内容。革新教材编排体系,以鄂尔多斯职业学院语文教材《素养语文》为例,教材打破了以史为纲的编排方式,每一部分都由不同文体如小说、诗歌、散文等作品构成,每一模块由作品鉴赏、拓展专题、能力训练、活动项目几块组成,体现人文素养与职场应用能力的双赢理念。突破了教材编排体系和内容的旧框架,令人耳目一新。
同时,要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从人文素养与职业能力双重需求出发重构课程内容体系,对课程内容进行能力与素养的整合,增加职业生涯所需的应用文写作和口语交际内容,删除学生已学过的或司空见惯的文章,以使用的教材为依托,突破以史为纲的内容体例,优化单元结构和内容,实施活动任务项目化教学,凸显课程内容的时代性、适用性、职业性。
(四)创新教学模式。创设基于学生主角视域下的“活动项目化”情境教学模式,教学过程始终以学生为主角,关注学生主体视域下的感悟与解读,需求与交流。以需求促兴趣,以兴趣提能力。坚持学习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课堂教学实施教学情境化、活动项目化、合作职责化、能力培养职业化,实现高职师生课堂的互动、和谐、有效的教学关系。
教学情境化:精心打造学习共同体,以现实职场工作过程为导向,精心设计教学情境,通过逼真的现实氛围,激发学生的亲历感、真实感,增强学习紧迫感。并自觉于情境任务完成中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整合,使学生意识到每一个知识点都与自己的职业生涯息息相关,学习主动性自觉提高。例如在《职场人生与交际》专题学习中,对职场各种有效交流的认知与训练,设置了 “面包师做出的面包味道不错但造型难看,你是老板,如何与面包师交流”(与员工)、“女朋友手不小心碰伤了,男朋友要怎样说”(朋友之间)、“工作中,同事老是抢风头,如何交流”(同事之间)、“同一个公司工作,老板提拔了一位和你同时上班的伙伴,没提拔你,如何沟通”(与上司)等情境,将现实生活和职场中可能遇到的种种场景迁移至课堂,学生因为有现实情境,激发了参与欲望,并好奇自己的交流能否达到有效目的,于是纷纷主动尝试体验,在具体情境中体验、感知,领悟职场生活与交际。课程学习充满活力和动力。
活动项目化:小组以主题意蕴策划相关活动项目,并将团队合作的成果在课堂展示,师生点评、互动,交流分享。在活动过程中获取相关知识,陶冶情操,培养综合能力。以《求职信》一课为例,如果按传统方法讲述怎么写求职信,开头、正文、结尾如何写再让学生写,势必事倍功半。因此要设计活动项目,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领悟所学知识。
设计求职招聘会活动,班级分为若干组,分别为求职者、招聘方。
第一环节:招聘方拟定不同岗位,学生根据自己兴趣、专业,投递求职信。招聘方海选,公布求职信,师生现场点评求职信,指出不足。淘汰求职信不合格者,其余进入面试。
第二环节:现场开展求职应聘会,招聘方为考官,入选者依次参加面试。部分学生为计分员、计时员。
第三环节:师生共同点评面试者和考官,分析面试通常会出现哪些问题,应如何作答。遇到疑难问题该如何巧妙应接等实际问题。
第四环节:现场宣布录用者、淘汰者,并由考官说明原因。
通过职场应聘模拟活动,学生对求职信的写作要点,职场应聘的具体流程,面试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都有了切身体会和感悟,实现了知识的真正内化与运用。
合作职责化:每个学习小组4~6人,课前或课后自主设定主题研讨内容,小组成员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分工合作完成相关任务。
岗位分工:如讨论交流时分为组长、记录员、讲解员、质疑人、总结人。并轮流实施,进行岗位互换,让每个学生都能有不同的体验、锻炼和提高。
能力分工: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进行不同分工。如在活动项目策划中,表达能力好的学生可以做主持人,有创意想法的学生可以策划活动具体项目内容,有文学功底的学生可以组织文字信息资料等。让学生在分工合作学习中获得成就感与认同感。
问题分工:教师鼓励学生围绕所学的内容或完成的活动任务提出相关问题,小组互相质疑。小组内部自主分工,一组提问,一组回答对方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之后讨论交流、汇总、发言,师生互动评点。在提高学生学习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的同时培养其沟通合作能力、责任意识和组织协调能力。
能力培养职业化:倡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表达见解,鼓励、培养学生个性思辨能力和专业阅读分析视角,活动项目载体要尽可能与学生所学的专业相结合,凸显职业指向,提高职业综合素质。
(五)突破考核评价平面化模式。打破传统考核评价注重终结性的平面化模式,建立过程性的动态评价体系,形成过程性考核方式。过程性评价占总体成绩的60%,包括学习态度、考勤、平时成绩、综合能力,期末成绩占总体成绩的40%。
试题内容多元化:考核内容包括基础知识、阅读感悟、应用写作及思维能力、沟通合作能力及组织策划创新能力等多方面内容。
考核形式灵活多样:试题可以是闭卷题,可以是开放性试题,也可以是活动项目成果展示,还可以是笔试加活动项目等。
试卷形式多样化:可以是课件、文案、各种作品,还可以是策划活动展示、课本剧表演、现场情境模拟等。
如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形式为求职应聘模拟,通过学生的求职信和现场专业求职应聘模拟,教师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给出最后成绩。通过师生互动,完成活动任务,督促、评价学生,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高职语文教学要认识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性,只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才能拉近其与“ 人才市场”用人标准的距离,培养人才与社会无缝对接才不至于成为一句空话。
参考文献:
[1]李俊芳.浅谈新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创新[J].教育与职业, 2005,(30).
[2]李自庆.高职语文教学应强化职业能力的培养 [J].教育与职业, 2006,(29).
[3]刘海燕.高职语文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 [J].职业教育研究, 2007,(8).
作者简介:高彦(1969—),女,内蒙古鄂尔多斯职业学院人文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