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兒园的一日活动中包括生活、游戏、学习、运动等环节,多彩而丰富。晨间活动、早操、集体活动、区域活动、盥洗、午餐、午睡……在这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间隙,幼儿在干什么呢?这些环节与环节之间存在着过渡的时间,我们把这一时间称为是过渡环节。过渡环节的不合理设置是对幼儿主体性的不尊重,会对幼儿良好的个性、生活习惯的形成带来负面影响。
关键词:过渡环节;优化;合理;等待
过渡环节是一日各活动中的“驿站”,是幼儿自由活动或休息的时间,是连接两个活动的中介,因此常常被我们所忽视。虽然从表面上看过渡环节是细小的、微不足道的,但实际上它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资源,隐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如果我们试着把它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去重视它,利用它,那么过渡环节也能为我们带来易想不到的收获。为此,我园就多次组织教师们开展了“如何优化一日活动中的过渡环节”的研讨活动。
一、过渡环节中存在的误区
教师是幼儿一日生活的组织者,在过渡环节的组织活动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如果我们教师精心设计,灵活指导,科学合理地安排好、组织好过渡环节,最终达到优化一日活动,则有利于幼儿全面和谐地发展。然而我们看到,目前,许多教师在组织过渡环节时存在一定的误区,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整齐划一,时间浪费明显。
“第一组小朋友去喝水,第二组小朋友去解小便,第三、四组小朋友趴在桌子上学老猫睡觉……”我们常常会这样组织孩子,而且这样的效果也很明显,孩子们的确井然有序,教室里会安静得一点声音也没有。可是,当我们温柔地向孩子发出这样的指令时,我们有没有意识到我们已经违背了《纲要》的精神,浪费了孩子的时间?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们除了消极等待,什么也做不了。
(二)顾此失彼,环节设计不符合儿童身心健康。
“先吃完饭的小朋友可以玩积木”,“先喝完水的小朋友可以先去看图书”,“先画完画的小朋友可以去玩玩具”,为了尊重孩子们的个体差异,我有时也采取这样的方法来减少孩子们的消极等待现象。事实也证明,这种方法的确有效地避免了消极等待的情况,从表面上看,秩序井然,时间隐性浪费的情况大大减少。然而,许多本质的问题却被我们忽视了,那就是孩子的身心健康。
我们看到,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玩到积木,孩子们狼吞虎咽,本来能吃一大碗饭,偏偏一口没吃就说自己吃不下了。为了看到心爱的图书,孩子“咕咚咕咚”一口气喝下一大杯水,飞快地跑过去玩;为了多玩一会儿玩具,孩子对画画敷衍了事……这种看不到的伤害潜伏在看似有“秩序”的外表中,而这时造就的坏习惯可能会伴随孩子一生。
(三)消极控制,催促声不绝于耳。
“涛涛,快点啊!”“皮皮,你进去多长时间了,还不出来!”“凯凯,不许在厕所玩!”“我数到三,再不出来的小朋友不要玩玩具了!”过渡环节中,老师完全被孩子牵着鼻子走,有时不得不吼下嗓子,完全没有了平时的从容。而孩子呢?这样的情况下,无论老师还是孩子都处于被动状态。不用说,这样的教育一样是不成功的。
(四)考虑不周,不恰当地利用区域活动作为过渡环节。
在晨间入园,下午离园时,我们会安排一些区域活动,比如阅读区和建构区,因为这样的活动比较安静,让人感觉幼儿的秩序感很好。其实在入园、离园这个短且不稳定的时间段,不宜采用阅读区和建构区作为过渡环节。因为孩子进行阅读和构建活动时,是一个全身心投入的过程,如果常常被打扰,强迫中止,不利于幼儿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应当安排相对完整的时间进行这些活动,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恒心和毅力。
二、优化过渡环节的策略
幼儿一日生活中过渡环节的开展,应是幼儿教学活动的补充与延伸,合理安排有助于幼儿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我们教师也只有重视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的过渡环节,才能从小细节中挖掘出大内涵,才能让过渡环节发挥其特有的教育内涵。我们怎样合理安排过渡环节,避免幼儿的消极等待呢?
优化幼儿在园的一日活动,让过渡环节更精彩,我们要抓住“游戏是幼儿最好的伙伴”这一原则,让幼儿在游戏中,积极互动、轻松、快乐地度过幼儿园里的一分一秒。
(一)晨间来园——接待与自主游戏整合。
晨间活动是幼儿来园后的第一个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活动组织的好坏直接影响幼儿一天的情绪起伏。活动组织的好就能很快转移幼儿与父母分离的焦虑感,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使幼儿主动、自信的走入同伴与同伴交流、沟通,也使一日生活的以下各个环节顺利开展。
幼儿入园有早点儿的,有晚点儿的,时间上很难做到统一。每天,伴随着幼儿亲切的“老师早上好”,幼儿搬出自己喜欢的区角材料来,与三、五个同伴一起操作一起探索,玩得不亦乐乎。晨间活动的精彩,主要体现在幼儿的自主上。
例如:一天早上,幼儿陆续地来到中一班,活动室有热闹非凡却井然有序。有的幼儿在专心的画画,有的在看书,有的在捏橡皮泥,有的在娃娃家里喂娃娃吃早饭,有的在用饮料瓶制作小火箭……都忙得不亦乐乎。老师接待来园的小伙伴,时刻关注着玩耍的孩子们。
从以上看出,幼儿没有等待的现象,都在干自己喜欢的事情,老师只是引导幼儿可以这样做,不可以那样做,没有强加干涉他们的自由,这样的晨间活动多么的温馨,幸福!
(二)集体活动中——多种游戏形式灵活运用。
幼儿5岁前是秩序感形成的关键时间,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过渡,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积极的秩序习惯。在有的过渡环节中,我们教师不宜安排过于零散的活动,比如集体活动前,这时就需要孩子迅速进入集体活动状态,可以考虑使用音乐、手指游戏、猜谜游戏、复习儿歌、讲故事等方式进行。
1.开展小竞赛游戏,为下一环节做准备。
建立良好常规的幼儿非常明确一件事做完后下一环节是什么,因此在入厕前,教师可以把下一环节的活动内容和要求提前告知幼儿,让幼儿提前做好准备。
例如:下一环节是美术活动。小朋友们会自发地开展一个小竞赛“比比谁最快”,大家入厕后,便会很自觉地去各自抽屉里拿出记号笔和油画棒,整齐地放在座位上。有的小朋友还会非常仔细地用记号笔在废旧报纸上画一画,试试笔是否好用,再整理一下油画棒,把油画棒按颜色分类放整齐。让动作快的幼儿有针对性地去做准备,避免了幼儿在入厕后等待的过程中跑动、打闹,出现安全隐患。这样的策略也可以培养幼儿的自理自立能力,树立自我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
2.开展自主小游戏,减少等待时间。
幼儿有喜爱游戏、喜欢操作的特点。在教室里,我们可以准备和幼儿人数相等的小盒,里面投放一些能够发展幼儿动手能力、语言能力、合作等方面的不同材料,幼儿可以在过渡环节操作,既发展了幼儿的能力,又减少了幼儿的等待。有时孩子们是陆续进入过渡环节的,开始时孩子少,我们会与这些孩子一起玩一些简单的小游戏,比如孩子们喝完水,准备去户外活动,有的孩子动作快一点儿,有的则慢一点儿,可先出去的孩子玩两人游戏“黑白配”。还能玩什么?怎么玩?可把任务留给了孩子们,让他们回家去学游戏。比如:说哪儿指哪儿、打手游戏、拍手游戏等等。
3.发挥美术作品的价值,满足幼儿帮助他人的欲望。
美工活动中,有的孩子早早地做完成了手工,便在活动室里追来跑去,有的小朋友一副无助的样子:“我不会做……”,有的甚至拿起正在剪纸的小朋友的材料玩起来……影响了其他没有完成的小朋友。于是让那些先做完的幼儿主动去找一个没完成的小朋友。小朋友们总会热情地说:“我来帮你。”他们常常会一帮一或者一帮二,你教我做,有问有答。比起老师一个人指导众多小朋友焦头烂额的局面,这样的画面更和谐、更温馨……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我来帮助你”这个契机,可以让幼儿间产生积极有效的互动,在合作中完成作品,进行经验的分享,同时可以避免已完成作品的幼儿消极等待的现象。
有些美工作品在完成后是一种可操作的玩具,比如纸飞机、降落伞等,孩子们总是迫不及待地想拿着做好的玩具摆弄一番。我们会让先完成作品的幼儿到指定的场所利用已完成的作品開展游戏,充分地利用作品,也让幼儿在制作作品后享受作品带来的乐趣,激发幼儿对以后美工活动的兴趣和制作欲望。
三、幼儿午餐、入睡——伴随安静的游戏。
午餐和午睡阶段,是幼儿容易混乱和吵闹的时间。午餐前的准备活动,每天这个时候,洗手间是孩子们最喜欢去的地方,而且一进去就是很长时间,有的喜欢在洗手台边玩水;有的喜欢蹲在便池上津津有味地聊天;还有的乘机在洗手间捣乱。老师一会儿要到洗手间提醒入厕小朋友快点,一会儿提醒洗好手的小朋友不要乱碰乱摸,还要组织没洗好手的小朋友游戏,二者还要兼顾,部分幼儿在没有办法地等待。
我们可以把此阶段的生活活动与看书、玩玩具、折纸、拼图游戏、语言游戏等安静的游戏整合,让幼儿在游戏中等待进餐,吃饭后再在自主游戏中等待午睡。例如:每个班上只有四、五个水龙头,三、四十个小朋友要轮流洗手,没轮到洗手的幼儿在带班老师的组织下玩手指游戏、猜谜语、听故事等,而另一位老师则负责盛饭、分菜。这样的过渡活动安排,孩子们井然有序,
在午餐时或午睡前,我们可以让幼儿欣赏文学作品,如听着好听的故事、诗歌及散文诗,让文学作品中美好的意境和有趣的、快乐的情节和人物来打动和感染幼儿,该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啊!午睡时播放舒缓、轻柔、优美的轻音乐,让幼儿在音乐的殿堂里平静下骚动的情绪,温馨地进入甜美的梦乡。以前,我们班也经常出现人声鼎沸的现象,但自从让安静的游戏伴随幼儿的进餐和入睡之后,活动室里时常传出笑声、歌声、音乐声。
四、幼儿离园前——选择区域游戏和民间游戏。
民间游戏的特点是需要准备的材料少,游戏规则简单,可以随时开展。幼儿可以自由组合,老师不用组织和参与,幼儿就能玩得很好。所以,民间游戏适合在过渡等零散的时间来玩耍,替代了幼儿的被动等待,让幼儿在快乐的游戏中等待。如玩“炒蚕豆”这个游戏时,幼儿去盥洗室时,老师用宁波话念童谣:“炒蚕豆、炒豌豆,炒到白果翻跟头”。简单的童谣,幼儿听几遍就会了,然后将游戏玩法教给完成盥洗的幼儿,再由学会的幼儿教那些刚从盥洗室出来的幼儿。利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形式,让他们一边学习,一边游戏,一边找自己的好伙伴,同时也通过反复的自发游戏掌握了游戏的规则和玩法。
一首首宁海方言念成的童谣、几根皮筋、硬纸片、地上的几根线条就能让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每当幼儿完成生活环节,就三五个一群,进行着他们喜欢的游戏。当然我们也准备好了定时器,挑在5分钟内。5分钟一到,定时器就会发出闹钟的声音,孩子们就必须结束手中的游戏,静下心来,投入到下一个活动中去。长此以往,孩子们为了玩更长的时间,只能快速地完成生活环节,这样就可以改变以前做事拖沓的习惯。而原本追逐、打闹及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也随着教室氛围的渐渐有序而慢慢消失了。老师在那段时间,需要做的就是,少说话、多观察,让孩子们自由地去参与游戏、创造游戏、共同维护游戏。
五、我们的思考
在幼儿园一日生活活动中,教育无所不在。只要我们教育有心,就会做出适合幼儿发展特点的选择,并根据他们的心理需要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和教育策略,让幼儿充分体验到丰富多彩、合理又有趣的过渡方式,进而无所痕迹地渗透在每个活动之间,让趣味游戏取代幼儿消极等待,进而提高幼儿活动的有效性,使幼儿在幼儿园的每一天都过的充实而有意义。
参考文献:
[1]宋文霞.幼儿园一日生活的组织策略[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
[2]杨冬梅.幼儿园有效教学与一日生活优化的探讨[J].基础教育研究,2012,(17).
作者简介:陈志娟(1979-),女,浙江宁海人,宁海县实验(闻裕顺)幼儿园,大学本科,幼教二级,从事幼儿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