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刚
摘 要: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培育并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教育教学的重心。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主阵地是课堂,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要做到化学知识与化学史的融合,结果和过程相融合,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相融合。
关键词:化学教学;核心素养;落实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9)32-0047-02
一、核心素养落实策略的提出背景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目标的提出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创新点和突破点。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的转变,基础教育已经从“物”转向“人”,即教育发生重大转向。
核心素养可以引导我们实现教学目标的转移——从单纯教授学科知识转向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从追求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转向培养学生的品格和能力,同时确定课程育人、教学育人的核心理念,并使之成为教育信念。作为教师,尤其是一线教师,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实施核心素养的培养呢?怎样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这一目标呢?
二、核心素养的落实策略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必须落实在学科教学中,并要求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都必须要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目标,要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为保障。
(一)化学知识内容与化学史的融合教学
知识内容教育不只是知识的简单传授,也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静态的知识,而是让学生受到学科知识和文化背景的熏陶,并通过对动态历史过程的不断深入认识,使学生形成科学的理想、信念、精神、价值观以及人生观。
化学家创造理论知识的历史过程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有利素材。比如在进行“化学元素周期表”内容的教学时,笔者首先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形成历史进行全面了解,然后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总结得出:1829年德国化学家德贝莱纳最初的“三元素”概念,经过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等多位化学家长期的研究,并不断修正完善,最终得到了我们现在使用的元素周期表。
通过自主学习学生认识到元素周期表是近现代史上的一个创举,它的发现过程凝聚着众多化学家的心血。同时学生们也由此充分认识到化学学科的每一个成果都是化学家们求真探索、严谨笃学的精神取得的。如此一来这种严肃冷峻的化学知识,在学生们的眼里就变得丰富鲜活了。此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化学史料,也都潜在于化学知识的背后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同时也能促使学生完成在课堂教学中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创造角色的转变。
(二)知识结果与知识过程的教学融合
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问题导向”“小组合作学习”“情境化教学”等以学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此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成为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主线。这样学生在积极主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就能既得到完整、系统、有结构的知识,又能同时体验创新性学习过程所带来的快乐。比如在讲授“硝酸的性质”时,为了让学生体会浓硝酸的分解性质,笔者让学生直接观察装在无色玻璃瓶中的无色浓硝酸在阳光的照射下颜色逐渐加深的过程。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如“颜色为什么改变了?什么物质引起了颜色改变?如何证明是那种物质?”学生们看到这样的事实改变,内心产生了诸多疑问,进而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进入到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如此的学习效果明显高于以往以传统教学方式为主的学习效果。
(三)实践性目标与学科性知识的融合
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学科教学,其目的是要让学生走出学科知识的围栏,将实践性知识融入课堂学习过程,并支持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即解决现实中的生活问题、生产问题和科技问题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引导或设立问题,让学生理解、明白知识的历史背景或与该知识相关的其他学科的知识背景;另一方面要强调知识的应用,即建立合作小组,营造相互合作、协商共议、交流展示的学习环境,进而让学生自主联系社会生活实践,带着“为什么要学习这个知识?”“这个知识与生活有什么关系?”“学习完这个知识能解决生活中的什么问题?”等疑问去学习。让这样的学习思路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可实现“知识学习”向“生活应用”的转变。
实现这一融合的教学策略,可以从生活中的实际案例或应用入手,并采用情境化的学习素材、探究现实问题的解决途径。学生在真实的社会实践中通过自己的理论设计和实验操作解决了客观存在的问题,这样不仅使学生学会了相关知识,更培养、锻炼了學生学科知识和实践目标相融合的学习能力,同时这也能使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真正落实到位。
(四)学科隐性知识与显性内容的融合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不以文本形式表达出来的、潜在于知识深处的隐性知识。隐性知识是指高度个体化的、难以形式化或沟通的、难以与他人共享的知识,通常以个人的经验、印象和感悟以及团队默契、技术诀窍、组织文化、风俗等形式存在,并且难以用文字、语言、图像等形式表达清楚。比如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已经自然获得的有关化学的隐性知识,如在学习“化学反应速率”前,学生就已经知道夏天食物腐烂变质的速度比冬天更快;在学习乙醇和乙酸的内容前,学生就已经知道了酒精的常规用途,如医院可以用酒精消毒、可以做燃料、容易挥发等,也知道乙酸可以做调味剂等相关内容。作为教师要善于挖掘隐性知识对学生理解、掌握相关知识的辅助作用,并将隐性知识显性化,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教师要真正实现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从知识型教师转变为素养型教师,并建立起以学为主的新型课堂,只有这样才能促成核心素养在化学教学中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