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秀华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历史教育的方向和灵魂,在历史教学中渗透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教师义不容辞的使命,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把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四个方面公民基本道德规范通过挖掘教材、引用史料等进行有机渗透。
关键词:中学历史;核心价值观;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9)32-0044-03
历史学科作为重要的人文学科肩负着立德树人的使命,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应把好意识形态观,利用历史教材内外的课程资源,厚实立德树人的土壤,体现国家意志、民族意识、社会主义特色,强基固本,才能不辱历史教师的使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历史学科教育的方向和灵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 “自由、平等、民主、法治”是社会层面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愛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的道德规范,它覆盖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下面笔者就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人层面谈谈其在部编初中历史教材教学实践中的渗透。
爱国,是基于个人对祖国依赖关系的深厚情感,也是调节个人与祖国关系的行为准则。它同社会主义紧密结合在一起,要求人们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自觉报效祖国。
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特别是近代以来,从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再到日本侵华战争,面对列强的入侵、国家的衰败,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逐渐觉醒,无数志士仁人高举爱国主义旗帜,为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前赴后继、英勇斗争,这些鲜活的史实是对学生进行不间断爱国主义教育的很好素材。下面就以部编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为例说明。
一、充分挖掘新教材,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要灭一国,先修其史”,日本总是在教材上做文章,对学生进行否认侵略历史的教育,台湾李登辉、陈水扁台独势力,从修改教材下手,让青年人忘记过去,忘记历史。部编初中历史新教材更加体现了国家意志、民族意识。在讲授本单元时教师须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利用教材中的直观图片,直击学生心灵。在讲述南京大屠杀时利用教材中的《战火中的南京》《日本活埋南京和平居民》《日军把南京青年当作刀靶练习刺杀》《日军“杀人比赛”新闻报道》等图片来展示南京大屠杀中日本军国主义灭绝人性的残酷暴行,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激起了他们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进而激发了他们爱国主义情感和奋发图强的精神。
2.讲解教材文本的内容,让学生体味爱国情怀。通过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武汉保卫战、长沙会战、枣宜会战、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一些列重大抗击日军战役的讲述,让学生身临其境体味历史,感受抗战时期中华民族同仇敌忾、共赴国难、浴血奋战的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善于引入课外史料,强化学生的爱国情操
历史学就是史料学,引入丰富多样的课外史料,充实教学内容,会使历史教学更生动、更丰满。在历史教学中,笔者引入了以下历史材料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引入历史故事。如在讲述本单元时引入了八女投江、狼牙山五壮士、杨靖宇的抗日故事、张自忠将军的抗日事迹、戴安澜将军率领中国远征军赴缅甸作战的事迹。让学生从中感受并学习以他们为代表的中华儿女为了争取民族解放与日寇血战到底、宁死不屈、以身殉国的大无畏的英雄主义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
2.引入名人诗句名言、歌曲。如:抗日名将吉鸿昌的诗歌“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川军将领李家钰的“男儿欲报国恩重,沙场捐躯是正道!”;第三十三集团军司令张自忠的“我死则国生,我生则国死!”和《松花江上》《义勇军进行曲》等诗句歌曲,这些既可以让学生了解他们背后的历史故事,又能增加学生的文学素养,更能感受并学习名人视死如归、以身许国的爱国情操。
3.还借助多媒体手段引入图片、视频、音频等历史材料。如:播放《小兵张嘎》《地雷战》《地道战》《血战台儿庄》等电影片段,直观形象地营造抗日氛围,学生在情境体验中将爱国主义精神内化于心。
三、开放性问题设置,提升学生的爱国精神
在讲完“九一八”事变后,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九一八’事变为何让你难忘?”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得出了很多观点,如:“日本占领中国东北后的一系列暴行让人难忘”“政府的不抵抗政策让东北人民国破家亡,成为亡国奴让人痛心”“东北抗日联军在极为艰苦条件下英勇抗日事迹让人难忘”等等。
在讲到抗日战争胜利时,笔者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有学者指出,‘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转折点。’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说明理由”。学生给出了两方面的意见,同意(理由:抗日战争的胜利加强了民族团结、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壮大了人民的力量,为以后革命胜利奠定了基础;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不同意(理由:抗日战争胜利后帝国主义、封建实力依然存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
通过这些开放性问题的设置,打开了学生的历史思维,激发了他们“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决心,增强了他们“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学习动力。
敬业,是对公民职业行为准则的价值评价,要求公民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精神。
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指出:“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就是中国人的脊梁,体现了其敬业的职业操守。历史的长河中,敬业的事例比比皆是,笔者经常在授课过程中穿插历史人物的敬业故事,如:传说中大禹治水十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司马迁身受宫刑,为写《史记》忍辱10多年终于成就“史家之绝唱”;李时珍不辞劳苦,远程跋涉,访医询药,经过27年艰苦努力终于写成“东方医药巨典”。再如: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敬业的楷模——“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两弹元勋邓稼先……授课时重温他们的事迹学生们眼含泪水,他们为国为民,克己奉公、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深深地触动了学生的心灵,激励他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刻苦学习。
诚信,诚实守信,是人类社会千百年传承下来的道德传统,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它强调诚实劳动、信守承诺、诚恳待人。
“人无信不立”“言必信,行必果”,诚信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在讲授“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的“商鞅变法”时,笔者用了失信和诚信的两个历史故事作对比: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为博宠妃褒姒一笑,多次在烽火台上点狼烟失信于诸侯,最后落得身败名裂,身死国亡,失信的历史教训可谓惨痛!商鞅为推行变法,立木为信,信守承诺,重赏徙木之人,商鞅的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确保了新法的顺利实施,正是诚信,才使秦国变法彻底执行,才使秦国由一个偏僻小邦变成强盛之国,并为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商品经济大潮的今天,广泛存在着见利忘义、见利轻义的现象,历史教师对学生的诚信教育义不容辞。教师要引导学生传承诚信的优良道德传统,进而规范社会秩序。
友善,强调公民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努力形成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友善,是对人类以往友善理念的继承和发展,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价值准则,是建设和谐家园、实现民族梦想的重要条件和价值支撑。部编历史新教材中的历史人物从思想到行动都能发现这种价值观的端倪,从儒家的“仁爱”思想、墨家的“兼爱”思想再到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从鉴真东渡、玄奘西游到郑和下西洋无不彰显友善精神,这些都是教师进行友善教育的好素材。笔者在讲儒家思想时设计了这样的几个问题:
1.儒家思想中哪些体现了友善精神?举例说明。
2.请思考儒家的这种友善精神在春秋战国时期产生的原因。
3.你认为这种思想在当时和当今有什么意义?
通过这些问题的思考,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友善”是有本之木、有源之水。它是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通过历史的学习,让友善之花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并在现实中去践行,最终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和谐的社會主义社会。
个人素质的一小步,民族素质的一大步。教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内外的课程资源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促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社会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面对国际国内复杂的意识形态斗争的大环境,迫切需要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从小打上中国底色,植入红色基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源头上加强抵御意识形态渗透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国家情怀,确保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后继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