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梅 贾瑛
摘 要:在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下,生涯规划教育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学科教学也理应成为实施生涯规划教育的主阵地,因此积极探索生涯规划与学科课堂教学的融合渗透,将知识能力训练与个性兴趣探索,生涯目标唤醒、规划能力提高、学习动机激发、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等有机融合,显得迫切而重要。通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涯规划的课堂实践,从目标确立、结构呈现、情境创设、问题设立、环节设计等几个方面,探索构建全新的课堂教学路径,针对学科渗透课的特点及教学设计需注意的问题,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生涯规划;渗透融合;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9)32-0052-04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引导学生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这也正是当下生涯规划教育的核心目标。生涯规划教育开展的形式,除了专门的生涯指导课,还可以利用学科课程中的相关资源展开渗透,即生涯规划在学科的渗透课。生涯规划在学科的渗透是以挖掘学科与职业相关的因素,并力图将这些因素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增进学生对职业知识了解的思路来设计的课程。
高中教学的各个学科都可以根据学科特点渗透职业生涯规划,而高中语文教学在这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阅读、写作、倾听、言语是几乎所有职业都需要必备的通用核心技能。如学生通过赏析语言优美而富有哲理的文本,增强语言分析与运用能力,培养自己将来在语言文字、文化、教育部门就业的基础能力;通过评价文章人物和作者,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自我、提升自我;通过学习介绍科技文化、哲学艺术等方面的新闻,了解多种行业,增强民族自豪感,促进生涯规划中正确价值观的形成。生涯规划在语文学科渗透是新课程改革发展的结果,对学生今后的人生发展有积极的意义。
一、高中语文学科生涯规划渗透的特点
在前阶段进行的生涯规划学科渗透课教学设计比赛中,笔者经历了理论学习、教学设计、实践改进的三个阶段,完成了新闻“飞向太空的航程”的生涯渗透课教学设计,感触颇深。“成功的起始点乃自我分析”,现以本课为例,谈谈生涯规划在语文学科渗透的特点。
(一)结构形式呈双线性特点
“双线”即知识线和兴趣线,知识线是知识能力目标实现的过程;兴趣线是生涯目标实现的过程。双线一明一暗、一主一副,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笔者设计的“飞向太空的航程”一课为新授课,本课以学习通讯的基本知识和培养语文核心素养为主线,以对新闻人职业素养的分析为副线,通讯知识与职业素养一一对应、紧密相连,生涯规划引导贴切自然。
(二)情境创设侧重职业体验感
职业体验即在创设的工作背景中,感受职业人的工作状态,面对和解决职业人的各种问题,从而形成职业人思维和能力的过程,是理论运用于实践的有效途径。
本课从导入就介绍新闻人职业的作用,唤醒学生职业意识;自主学习部分让学生进行角色转换:“谈谈假如你是新闻人,将如何报道中国航天事业发展中这个里程碑式的事件”;在实践部分体验新闻人角色采访、选择角度、撰写新闻。学生在本课学习的整个过程都会有职业的体验感,学以致用,激发学习兴趣,发掘自己再次学习的需求。这种需求贴近现实,当再遇到新闻的学习时,自然就能有目的地进行补充和提高。
(三)问题铺设着眼于语文核心素养
思维始于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会产生本能的探究动机。”生涯渗透课教学设计应着眼于语文核心素养,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来铺设问题,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问题产生强烈的探究动机。
对于本课的设计,大多数教师都是先分析标题的双重含义和这篇通讯的特点,再分析新闻背景的介绍,是暗合标题的第二重含义:几代航天人的探索历程,得出新闻背景的介绍是符合新闻要求这一结论的。但这样设计内容零散,不能引出对新闻人职业素养的理解,也欠缺对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这一核心素养的培养。所以,笔者尝试了围绕新闻知识与新闻人素养的联系来安排教学环节,具体设计如下图。
将零散的探究问题集中为两大方面:表达技巧和文学性语言特点。并在分析表达技巧时设置三个问题:1.中国实现航天梦的历程中,有哪几个意义重大的事件?2.新闻背景介绍的合理性?3.“准确把握读者的阅读需求”,需要新闻人具备怎样的素养?这三个问题一环扣一环,在分析过程中一步一个台阶引领学生突破教学重点,锻炼思维能力。学生在分析背景介绍的合理性时,从课文内容反推到题目进行分析,运用逆向思维,促进多角度思维能力的发展。
合理安排问题使新闻人职业体验环节成为生涯规划与语文核心素养结合最紧密的环节,“组内怎样收集到不同角色对这一事件的看法?”“小组选择哪个角度进行议论?”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完成体验过程,既是对语言的运用、思维的发展等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又是对新闻人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素养的感悟。这一环节的落脚点不是新闻稿的撰写技巧,而是正确价值观的树立,立德树人目标的落实。
(四)环节设计更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每个学生的性格、兴趣、能力不同,对相同文章的关注点也会不同。在拓展延伸环节,引导学生分析航天人应具备怎样的素养,并延伸至作业环节,让学生整理自己感兴趣的航天人物资料,从其成长经历、从业感悟、相关专业、学校介绍这几方面展示这个职业人物的情况,而这几方面恰恰与生涯规划指导中认识自我部分的兴趣产生、价值观形成和优势能力培养等几方面相契合,這些环节可以使不同兴趣和个性的学生产生认同感,从而提高学科的自我效能感,推动学生主动学习。
二、生涯规划在语文学科渗透的教学设计中要注意的问题
事物的特点决定其发展的方向和使用的方法。生涯规划在语文学科渗透课中体现为双线性、突出职业体验感、着眼语文核心素养、关注学生个性的特点,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把握以下几点。
(一)挖掘教材,整合资源,寻找合适切入点
教材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依托,在重视课堂学习的同时,教师要积极拓展课外阅读,让学生能够通过大量有趣的课外阅读来体验阅读的快乐,练习从多视角、多层次学习,逐步提高他们的生涯规划能力。
1.分析作者及作品中主人公的性格,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在生涯规划中,认识自我居首位。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可以通过分析作者及作品主人公的性格,在学生认识自我方面发挥作用。比如,在讲必修二第四单元演讲辞时,将《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和《我有一个梦想》整合在一起,由学生根据兴趣选择一篇来分析作者形象,因为演说辞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演说家的形象,所以可以将演说内容概括与演说家形象概括对应完成,然后自然归纳出演说家的个人品质及素养要求。再引导学生写出以《我的高中我做主》为主题的演讲辞,勾勒出自己的高中生形象,更好地认识自我、提高学习规划能力。
2.在语文学科能力的培养中渗透职业意识。语文学科能力就是重要的职业能力,在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要渗透职业责任意识和职业技能意识。比如,在必修一“梳理探究”版块中《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三个主题可以组成一个系列:梳理汉字的构成规则,深入探究汉语语言运用规律。这一梳理探究的过程,就是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及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个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也是对外汉语教师、汉语言文学教师、中国语言文化研究员等职业的职业技能的培养与体验。
3.关注教材外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借助文章和作品来传达人生价值观,启发学生对自己的职业进行规划。师生共读名人传记,如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居里夫人的《居里夫人自传》、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奥普拉的《我坚信》等,可以借名人成长经历和突出成就,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找到正确的人生目标。还可以适当引入时事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和身边的新闻事件,并表达自己的看法,加强学生的责任意识。
(二)丰富课堂教学方法,探求合适的融合渗透形式
语文课堂教学主要包括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两大方面。很多时候大家比较关注哪些文本内容适合进行职业生涯渗透,所以在阅读教学方法上下功夫较大,如采用朗读法、辩论法、启发法、职业体验法等。其实作文也是语文学习的半壁江山,是语文学科素养的综合体现。作文训练的教学重点是提高审题拟题能力、结构布局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传统作文教学主要是教师出题,学生作文,教师批阅,学生修改这几环节,其实转变教学方法,在作文教学中也可找到合适的生涯规划渗透点。
比如进行文字编辑员职业体验,学生围绕相同主题完成作文,将评改工作改成由学生完成,六人一组,组内轮流互评作文。第一步,通读第一位同学的作文,判断是否符合选题思路,对比作文题目要求点评符合点或不符合点,这一步促进审题拟题能力的培养;第二步,细读第二、三、四位同学的作文,从文章语言是否流畅优美、结构是否清晰完整、感情是否真挚感人(若为议论文评价论据是否新鲜恰切)这三方面评价,每一方面都用符号标出,并用规范的语言批注到作文纸上,这样可以训练结构布局能力、提高语言组织能力;第三步,整体评价第五位同学及自己的作文,从书写是否工整美观、标点是否正确等方面评价,这一步可以提高对书写、标点等细节的关注意识。
这一过程,学生进行了审题、布局、语言能力的锻炼,而文字编辑工作中审稿的“三审三校制”也隐含其中。学生对这一主动评价并修改的学习形式非常感兴趣,评价语言也是前所未有的认真规范,真正达到了生涯意识的唤醒和学习动力的激发。
(三)开拓课下训练方式,引导全面的自我评估
课下训练是通过观察课堂表现,课下单独沟通,从而有助于教师全面了解个别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个性化、具体性的問题,引导学生正确自我评估、发挥潜能和提升效率的指导方式,它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促使学生清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建立学习自信心。
1.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形成练习方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非常需要胜任感,而获得胜任感的最好办法就是让自己确实有能力胜任。”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性格分析,然后根据性格类型进行指导。如感觉型(S型)学生更关注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而将抽象的词汇符号转化为不同意义则需要较长时间。所以可以帮助他们形成记忆关联学习法,将学习内容与某种动作、某个图案或具象物体相联系,以加深理解、帮助记忆。而直觉型(N型)学生更擅长将抽象的词汇符号转换为不同意义,甚至根据直觉推测词语发音并根据上下文推测其意义,但一般描述性语言较欠缺,对事物逻辑关系也关注较少。所以可以引导他们把快速反应的内容记录下来,比如用思维导图形式记录下来并讲解思维过程,促进其语言和逻辑能力。
2.引导学生自己培养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在兴趣的培养方面也符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规律,引导学生自己培养兴趣,才能产生不竭动力。比如审视自己的学习任务,可以问自己做这项任务的目标是什么,可否将易错处编成口诀,提升效率。在梳理汉字的构成规律时,“即”与“既”的辨析,可以肯定学生以前总结“即”是二声,右边是两笔的“卩”;“既”是四声,右边是四笔的“旡”的简单记忆法,也启发学生探寻这两个字的甲骨文形式辨析含义,形成图文转换规律。课下教练追求学生个体内心变化和成长,切实提升学习语言文字的能力,这样产生的对语言文字文化相关职业的探究兴趣才能有较好的持续性。
在语文学科中渗透生涯规划,就是将语文核心素养与生涯规划教育融合,让学生浸润在语文的学科文化中,感受学科内在魅力和价值的同时,找自己、做自己、乐自己。“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语文教学中,力求将二者融合,通过提供多元积极的发展经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形成对特定学习任务的效能感、意义感和兴趣,形成对自己未来的期待和追求。在适合的语文课上既有环境认识与自我认识的双重进步,也有文化知识与生涯规划的双重收获。
参考文献:
[1]刘 静.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重新审视[J].教育发展研究,2015,10.
[2]伊莎贝尔·迈尔斯.天生不同[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10.
[3]王爱芬,雷 晓.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生涯规划教育及其实现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