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佩珣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应用在教学中的例子也越来越多。就数学学科来说,将信息技术融入数学学科的几个有效策略如下:情境创设策略、模拟现实策略、化静为动策略、知识点切入策略和网络交互策略。
关键词:数学教学;网络;情境创设;知识点
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已无需多言。如今,信息技术被更广泛地应用在教学中。那么,如何将信息技术融入我们的教学,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教学,就成了广大人民教师迫切想求得答案的问题。在评价一节融入了信息技术的课的教学效果时,我觉得主要应考察信息技术的应用对学生的学习以及全面发展是否有促进作用。由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均衡,因此各地的信息化进程也不一样,如果利用低成本的技术就能达到相同的或者更好的教学效果,就不应脱离实际,一味地追求技术的奢华。我始终认为,信息技术是服务于教学的“服务生”,绝不能喧宾夺主。经过了一年的摸爬滚打,我对让信息技术如何更好地融入数学学科教学有了自己的浅见。
一、情境创设策略
一节数学课是否有效,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那么如何调动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呢?课堂的引入很重要。创设一个有趣的导入情境,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传统教学中,有趣的情境创设仅仅局限于教师的口头叙述以及课本上的图片,但在瞬息万变的21世纪,一个时时接受信息刺激的时代,学生对传统教学中的刺激条件已无动于衷。我们只有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有趣的情境,才能够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二、模拟现实策略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但也是一门贴近生活的学科。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既然如此,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在讲授数学课时,就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贴近生活的数学内容。常规的数学课堂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能让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也限制了他们把数学应用到生活中的能力。对此,我们应该根据小学生的认识特点,根据他们的生活经验,利用信息技术,给学生呈现一个模拟现实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其中体验并学习。
三、化静为动策略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学辅助手段通常都是卡片、挂图、板报、模型、板书,一般以静态的形式呈现。在信息技术飞速發展的今天,以静态的图片呈现教学内容也是可以的,但是,当遇到晦涩难懂的数学知识时,利用强大的多媒体进行展示、讲解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媒体教具所呈现的视听效果能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更快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四、利用信息技术切入知识点策略
由信息技术切入知识点,可以更直接、更有效地揭示、阐述、展开、归纳和总结所学内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切入的知识点很多。教师们可以整理出这样的知识点,根据知识点制作微课视频,并进行资源共享。用信息技术切入知识点,学生学习的时候不会再受到时间的限制,他们可以在当堂课上系统地、迅速地获取知识,也可以在课后观看视频,巩固知识。教师们也不必再按部就班,一步一步展示知识点的内涵、概念和延伸。信息技术与知识点的结合,让教与学都变得更高效,更系统。例如,“认识平行四边形”这一课的知识点就可以用信息技术切入。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包括平行四边形的意义、特征,以及平行四边形的底、高和面积。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先用计算机出示平行四边形的实物图信息,再动态展示平行四边形的对边是平行的;接着,动态展示两对平行的线可以构成平行四边形,从中抽象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即“平行四边形对边平行”。利用信息技术,教师还可以直观地展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原理:在计算机上,通过动态切割平行四边形,移动切割后的图片,从而使其变成长方形。这能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原理。
五、网络交互策略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学习新知识只能局限于课堂,他们成为了被动的参与者,他们的学习受到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他们不用再受到这些因素的限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知识点,对教材进行分析处理,找出或设计出教材的延伸点、拓展点、信息点,再利用多媒体网络的交互功能,让学生在家里就可以学习。也就是说,借助多媒体,学生可以在任何空间、任何时间学习。此外,多媒体学习平台或软件大多带有有趣而丰富多彩的童趣背景画面,这可以吸引孩子们主动学习。
综上,将信息技术融入数学学科可以采用以下五个策略:创设有趣情境的策略、模拟现实的策略、化静为动的策略、利用信息技术切入知识点的策略、网络交互的策略。在教学中,采用这些策略,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其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教师利用这些策略把信息技术融入数学学科中,可将数学知识生活化,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化繁为简,还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让学生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大幅度提高学习效率。信息技术对数学教学的作用很大,因此,如何让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教学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责任编辑:韩晓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