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衍射”教学设计

2019-09-05 04:20苏米黄致新张天宇
物理教学探讨 2019年7期
关键词:教学设计

苏米 黄致新 张天宇

摘   要:该教学设计以实验为基础,利用四个环环相扣、简便易做、现象明显的实验,让学生在欣赏美妙的光衍射图样的同时学习物理知识,明确光发生明显衍射的条件,进一步认识光的波动性,力求突破教学重难点。

关键词:光的衍射;教学设计;光学实验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9)7-0028-3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让学生真正接受“光是一种波”的观念始终是一个教学重难点。学生在生活中难以观察到光的衍射现象,生活经验带给学生“光一定沿直线传播”的错误前概念,因此,要纠正学生这一认知,在“光的衍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亲眼看到光的衍射现象至关重要。本教学设计以四个环环相扣的实验为主线,让学生通过观察光的衍射现象,確立光是一种波的观念,通过观察不同的衍射图样,形成衍射图样和障碍物形状有关的观念。同时,帮助学生在几何光学和波动光学的观念转换中,体会对于同一物理概念的多角度物理视角。

1    教学用具及实验准备

教学用具:注射器、铁架台、绿色激光笔[1](功率为150 mW左右,人眼对绿光反应最强烈,白天也可以观察到明显现象,用红光则很难观察到现象)、可调单缝、光栅、筷子、头发丝、花粉、水。

实验准备:(1)将注射器针尖磨平,以免针尖上的液滴中花粉微粒都朝一个方向运动,影响实验效果;(2)配制花粉悬浊液。经过多次实验,发现向200 mL温水中加一粒碾碎的花粉时,观察到的效果最好;(3)将激光笔和装有花粉悬浊液的注射器固定在铁架台上,按压注射器,在针尖处产生一个尽可能大的液滴,调整激光笔的角度以及墙壁、注射器和激光笔的相对位置,使激光刚好通过大液滴照到墙壁上,尽量使产生的图样清楚处于靠近墙顶的墙壁,以便全班学生观察[2],实验器材如图1所示。

2    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如图2所示。

3    教学过程

3.1    实验激疑,导入新课

“神奇的圆环”实验:用激光笔照射液滴,通过液滴的放大作用,墙上出现神奇的现象,如图3所示。

通过神奇的实验现象营造课堂氛围,给学生造成视觉冲击,学生观察到很多运动的小圆形,这些小圆形就是花粉微粒的影子,而小圆形周围有一圈圈神奇的圆环,这些圆环到底是什么呢?学生产生浓厚兴趣,期待在接下来的课堂中找到谜底。

3.2    回顾旧知,做好铺垫

师:什么是波的衍射?同学们能举例说明吗?

生:波可以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的现象,例如在墙内能听见墙外的人讲话,说明声波绕过墙继续传播,发生了衍射。

师:用PPT展示水波衍射的动图,把孔由小变大,提醒学生观察衍射现象的变化,继而引导学生回顾:波发生明显衍射的条件是什么?

生:障碍物或孔的尺寸与波长具有比拟性。

3.3    引出问题,猜想验证

师:我们说,光也是一种波,为什么在生活中我们难以观察到光的衍射呢?或者说光产生明显衍射的条件是什么呢?同学们能不能根据波的衍射条件猜想一下?

生:光的波长太短了,生活中物体尺寸都比它大得多,所以很难看到光的衍射,但是如果物体尺寸与光波长具有比拟性,也许就能观察到明显的衍射了。

师: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接下来我们一起用实验来检验这个猜想是否正确。

实验1:用激光分别照射筷子和头发丝,观察墙上的现象。

现象及分析:照筷子时,光的传播被筷子挡住了,光没有绕过筷子继续传播,在墙上看不到光;照头发丝时,光的传播不仅没有被头发丝挡住,光还绕过了头发丝,照到了更宽的地方,并且出现了明暗相间的条纹,如图4所示,这就是光的衍射现象。

结论1:障碍物尺寸很小时,光能发生明显衍射。

实验2:用激光照射可调单缝,实验装置如图5所示,将缝由窄慢慢调宽,观察墙上图样变化。

现象及分析:缝很窄时,光通过缝后,偏离了直线传播方向,照到了相当宽的地方,并且出现了明暗相间的条纹,光发生了明显的衍射现象;随着缝宽增大,衍射现象越来越不明显;当缝宽增大到一定程度,衍射现象就观察不到了,光沿直线通过缝,在墙上产生一条和缝宽相当的亮线。实验现象如图6所示。

结论2:缝的尺寸很小时,光能发生明显衍射。

小结:

以上两组实验说明:当障碍物或缝较大时,衍射现象不明显;当障碍物或缝较小,与光波波长具有比拟性时,衍射现象就十分明显。所以猜想是正确的,光波产生明显衍射的条件是障碍物或缝的尺寸与波长具有比拟性。

师:光的衍射现象是不是与前面学习的“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矛盾[3]?

学生讨论后回答:不矛盾,光的衍射现象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了光的传播规律。一方面,光在理想的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另一方面,障碍物尺寸比光波波长大得多时,衍射现象不明显,也可以认为光沿直线传播,但是,当障碍物尺寸与光波波长具有比拟性时,衍射现象十分明显,此时就不能说光沿直线传播了。

3.4    实验探究,总结揭秘

师:不只是障碍物和条状的缝,不同形状的孔也可能使光发生明显衍射。

实验3:用激光依次照射光栅下方正方形、正六边形和圆形的小孔,如图7所示,观察墙上的图样变化。

学生观察衍射图样,如图8所示,发现衍射图样与光通过的小孔形状有关。

师:我们今天是不是还见过类似光通过圆形小孔的衍射图样?

生:神奇的圆环实验!

师:绿光的波长是532 nm左右,又由于花粉微粒在做布朗运动,布朗粒子的尺寸在10-6 m数量级,所以可以说绿光的波长和布朗粒子的尺寸具有比拟性,那么这些“神奇的圆环”是什么现象呢?

生:光的衍射!

3.5    拓展延伸,情感熏陶

师:既然衍射图样与光通过的小孔形状有关,那能不能通过衍射图样,来推测小孔形状或者障碍物的结构呢?

生:由实验可知,衍射图样与小孔形状是一一对应的,因此,可以由衍射图样推知小孔形状。

老师介绍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过程:富兰克林拍摄了DNA晶体的X射线衍射图样,沃森和克里克看到过弹簧的衍射图样,他们发现这两个图样非常像,于是猜想DNA就是类似弹簧的螺旋结构。经过仔细研究,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同学们在生活中一定要做一个有心人,多观察、多思考,在学业方面一定会取得很大的进步,说不定下一个获诺贝尔奖的就是你们!

4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神奇的实验现象引入,逐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猜想、实验检验猜想并解决问题,力求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把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落到实处。首先,回顾波的衍射,由于理论上光是一种波,而生活中难以看见光的衍射,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引导学生提出光产生明显衍射条件的猜想,用两组实验验证学生的猜想,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培养用实验解决物理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同时也强化了学生对光是一种波的理解,突破教学重难点。揭秘神奇的圆环现象,让学生视觉上感受物理的奇、趣、美,在欣赏美的过程中发现衍射图样与光通过的小孔形状有关,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最后用科学家的故事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培养学生的思考意识和科学情感。

(栏目编辑    邓   磊)

猜你喜欢
教学设计
新理念 新模式 新方法
新课程标准中关于“数的运算”的教学设计
基于电子白板的《电流和电源》教学设计
以实验为基础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
探究如何着眼未来优化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