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友军 马北河 朱建平 丘宇轩
摘 要:文章以物理核心素养为指导,以“滑块与滑板组合”为案例,总结专题教学的策略,包括专题选取策略、习题编制策略、学生学习策略、教师教学策略。并以核心素养为目标、以物理知识为主线、以解决问题为中心、以问题引导为手段,建构专题教学体系,有效地落实了物理核心素养,提升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物理核心素养;专题教学;滑块与滑板组合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9)7-0019-5
距离高一期末物理考试还剩下两个星期,学校指定笔者上一节市级示范课,希望该示范课既突出考查重点、提升解题能力,又体现课程理念、培养核心素养。笔者思前想后,决定以“物理核心素养”为指导实施“滑块与滑板组合”专题教学。所谓专题教学,是指专门为了某一个问题进行收集、分析、归纳的教学。专题教学是高中阶段必要的教学形式,它既可以突出知识重点、指引学生学习的方向,又可以突破知识难点、化解学生的理解障碍,还可以凸显知识特点、构建知识网络。
1 专题选取策略
如何选取专题?是专题教学的首要问题。专题选取得好,既可以让教师事半功倍、提高教学效率,也可以让学生减轻负担、提升解题能力。笔者在选取“滑块与滑板组合”专题时,主要体现以下三点。
1.1 专题体现高考重点
笔者认为,要想落实课程理念,最佳的策略就是把“物理核心素养”与“物理高考试卷”有机结合。企图超越“高考”而进行高中物理教学,既不符合学生的需求,也不符合家长的期待,必定以失败而告终。“滑块与滑板组合”题型,在高考试卷中经常出现,由于涉及过程复杂,常常是以高考物理压轴题呈现。笔者查阅最近5年全国Ⅰ卷的压轴题,即第25题,其中2015年就考查了“滑块与滑板组合”题型。
原题如下:
一长木板置于粗糙水平地面上,木板左端放置一小物块,在木板右方有一墙壁,木板右端与墙壁的距离为4.5 m,如图1(a)所示。t=0时刻开始,小物块与木板一起以共同速度向右运动,直至t=1 s时木板与墙壁碰撞(碰撞时间极短)。碰撞前后木板速度大小不变,方向相反;运动过程中小物块始终未离开木板。已知碰撞后1 s时间内小物块的v-t图像如图1(b)所示。木板的质量是小物块质量的15倍,重力加速度g取10 m/s2。求:
(1)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1及小物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2;
(2)木板的最小长度;
(3)木板右端离墙壁的最终距离。
1.2 专题体现做题错点
若某个知识点是高考重点,但学生不会做错,就说明学生对这个知识点已经掌握,它就失去了作为专题教学的必要性。
笔者任教高中物理多年,每届高一学生做“滑块与滑板组合”习题时都会出错。高一学生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错误:一个是只用滑板的重力去计算地面对滑板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另一个是滑板和滑块的运动过程。为了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扫除继续学习的障碍,选取“滑块与滑板组合”专题就显得十分必要。
1.3 专题体现思维节点
“滑块与滑板组合”题型主要涉及运动学、动力学、牛顿运动定律等知识。滑块和滑板的运动过程,一般包括匀加速直线运动、匀减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由于滑块和滑板的运动过程多、状态变化多,学生很容易顾此失彼,思维进阶遭遇瓶颈。笔者通过设置“滑块与滑板组合”专题教学,把滑块和滑板运动过程通过随手实验演示,并画出运动过程示意图,是促进学生思维层次提升的一个重要节点。
2 习题编制策略
确定了专题内容,就要编制相应的习题。在高中阶段,习题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重要桥梁:教师通过编制习题,体现教学理念;学生通过解答习题,落实教学理念。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习题,为学生答疑解惑,从而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笔者精心编制的“滑块与滑板组合”习题如下:
例题分析:如图2所示,质量M=4 kg、足够长的滑板静止在水平地面上,质量m=1 kg的小滑块以速度v0=5 m/s从滑板的左端冲上滑板。已知滑块与滑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1=0.2,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g取10 m/s2)
(1)若地面光滑,求滑块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滑板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以及滑块在滑板上滑行的时间,并画出滑块、滑板的v-t图像;
(2)若地面粗糙,且已知地面与滑板的动摩擦因数μ2=0.008,求滑块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滑板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滑板滑行的距離,并画出滑块、滑板的v-t图像。
练习巩固:如图3所示,长L=7.5 m、质量M=4 kg的滑板放在水平地面上,其左端有质量m=1 kg的小滑块,滑块与滑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0.4。开始时滑块与滑板都处于静止状态,现对滑块施加水平向右的恒力F=8 N,使滑块在滑板上滑动起来,g取10 m/s2。
(1)若地面光滑,求滑块在滑板上滑行的时间;
(2)若地面粗糙,地面与滑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2=0.06,求滑板滑行的距离。
笔者在编制以上“滑块与滑板组合”习题时,有如下考虑。
2.1 习题考查物理核心素养
编制习题要突出考查物理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物理核心素养包括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在考查物理观念方面,通过认识滑块和滑板的实物,考查学生的物质观念;通过分析滑块和滑板的运动,考查学生的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由于物理必修一还没有涉及能量,因此没有考查能量观念。在考查科学思维方面,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滑块与滑板组合”的特征,考查模型建构;通过把滑块、滑板以及滑块和滑板看作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培养整体法、隔离法、假设法、反证法等科学方法;并从定性和定量对物理问题进行科学推理、找出规律、形成结论。在考查科学探究方面,提倡用“随手实验”进行物理过程分析,即把橡皮擦当作滑块,把文具盒当作滑板,在课桌上演示滑块和滑板的运动过程,并要求学生画出关键位置的示意图,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兴趣,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在考查科学态度与责任方面,通过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地面对滑板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判断”以及“滑块、滑板各自运动过程分析”,引导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充分尊重他人,认真听取他人分析,并能基于逻辑发表自己的见解。
2.2 习题符合高考试题特征
笔者分析2015年全国Ⅰ卷第25题,发现此题有如下特征。
(1)运动过程多段。物块和木板的过程有四段:第一段是物块和木板一起向右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第二段是木板因为碰撞而反向、向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物块向右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第三段是木板继续向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物块向右减速到0 m/s后向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第四段是物块和木板一起向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直至一起静止。
(2)物体状态多变。物块和木板的状态经历三变:第一变是物块和木板以相同加速度a1向右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变为物块以加速度a2向右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木板以加速度a3向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第二变是物块以加速度a2向右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变为物块以加速度a2向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而木板继续以加速度a3向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第三变是物块以加速度a2向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木板以加速度a3向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变为物块和木板以相同加速度a1向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3)图像应用多种。题目有图像(a)和图像(b)(如图1),其中图像(a)是物块和木板的示意图,可以方便学生理解题意;图像(b)是物块速度-时间的函数图,它可以把一些解题需要的数据隐藏在图中,检验学生对函数图的理解和应用,从而体现物理考试大纲中“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2.3 习题略超学生实际水平
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个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笔者在命制例题和练习题时,既考虑了本校学生的生源情况,也考虑了高一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所以命制的题目难度比高考题低些,但又略高于学生的实际水平。例题和练习与高考题比较,主要体现在运动过程较少、状态变化少。上课实践证明,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可以理解清楚。为了降低学生的认知梯度,例题和练习第1问设置为地面光滑,让学生的思考有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同时,为了拓展学生的解题途径,也为了培养学生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还特别设置“画出滑块、滑板的v-t图像”。
3 学生学习策略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这些教学观点,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理念。在课堂上,教师所做的一切活动,都是为学生的学服务。
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给予学生引导。
3.1 引导学生自主分析
自主分析是课堂的基础,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简单的问题,通过学生自主分析加以完成。如在审题阶段,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哪些是关键词并隐含什么条件?学生回答:“足够长”表示滑块不会从滑板上滑下,“静止”表示速度为0 m/s,“光滑”表示不受摩擦力。在受力分析階段,笔者引导学生自主分析滑块和滑板各自的受力情况。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分析,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锻炼学生自己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2 引导学生相互交流
交流是重要的学习方式,在交流中进行思维碰撞,在交流中激发智慧火花。对于学生比较迷糊的问题,笔者也不急于向学生解释,而是让学生先充分交流。交流的看法是否正确不需要计较,关键是培养学生交流的习惯,在交流中锻炼思维,在交流中学会倾听,在交流中规范表达。如笔者问,滑块处于什么状态时就不在滑板上滑动了?大部分学生说当滑块速度为0 m/s时就不在滑板上滑动了,少部分学生说是滑块与滑板共速时不在滑板上滑动。笔者就让他们分别说出判断的理由,由学生自己去分析、去争论、去判断。
3.3 引导学生做随手实验
由于滑块和滑板的运动过程比较多,学生思维难以连接,笔者鼓励学生做随手实验。“随手”为“立刻、信手”之意,即表示立刻用身边的物品、信手就可以做实验。随手实验可以使运动过程得以呈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笔者让学生用文具盒当作滑板,用橡皮擦当作滑块,在学生自己的课桌上重现滑块与滑板的运动过程。通过随手实验,可以让过程可视化,有利于培养学生抽象的思维能力。
3.4 引导学生反思、总结
笔者经常对学生说:没有反思就没有提高,没有总结就没有智慧。例题分析完成后,笔者不要求学生马上做后面的练习,而是给学生几分钟时间,自己反思、总结解题过程:我错在哪里?我为什么错了?我今后如何改正?并要求学生把正确的解题过程回忆一遍,做到过程清晰。笔者发现,每科老师都布置了较多作业,在做完作业后,很多学生没有时间去反思、总结,学习效率极低。笔者认为,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反思、总结是最好的学习策略。同时,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4 教师教学策略
根据协同学理论观点,只有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客体。教师是客体并不等同于只起非决定性作用,学生是主体也并不意味着都起决定性作用,他们在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分别起决定性作用,如表1。
从表1可以看出,教师在教学被组织阶段起决定性作用,这就从理论上为教师教学的必要性寻找到了根据。同样,因为学生在教学自组织阶段起决定性作用,这也从理论上为学生自我建构知识建立了依据。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教师的讲述是必要的,没有教师的讲述,知识的探究就没有方向,教师引领学生探讨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高效方式。
4.1 以知识为主线
知识是核心素养的基础,也是培养核心素养的载体。物理观念中的物质观念、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能量观念,通俗地理解就是物理知识。没有物理知识,物理观念就是“镜中花、水中月”。在物理教学中,经常根据物理知识的逻辑,确定教学主线。如在解决“滑块与滑板组合”专题中,知识的主线如图4所示。
重力 → 弹力 → 摩擦力 → 合力 →
牛顿运动定律 → 加速度 → 速度 → 时间 → 位移
图4 知识主线
4.2 以变式为手段
变式就是使提供给学生的各种直观材料或事例不断变换呈现的形式,以便其中的本质属性保持恒在,而非本质属性则不常出现。在教学过程中,变式既可运用于讲授新知识阶段,又可运用于新知识的应用阶段。按照苏联教育学家达尼洛夫在《中学教学论》中的论述,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可分为三级水平:准确地复现所学内容;按照教师指示的模式,在熟悉的情境中运用知识;在新情境中变换和灵活运用已经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变式是学习以产生式表征的、主要回答世界怎么办的程序性知识的必要条件。只有通过变式练习, 才有可能在学习程序性知识时获得产生式,并使产生式得以巩固、使习得的程序性知识在新的情境里产生迁移。在教学中精心设计变式练习, 对于避免大量的重复练习, 消除题海战术, 减轻学业负担,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对“滑块与滑板组合”模型有较全面、深入的理解,笔者采用了变式的手段:首先是光滑水平面,再是粗糙水平面;首先是滑块有初速度而不受力,再是滑块受力而没有初速度。
4.3 以问题为引导
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提出的问题,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好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思考,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滑块与滑板组合”模型教学中,笔者提出了如下问题:在什么状态时,滑块不在滑板上滑行?地面光滑时,滑块与滑板共速后为何以共速匀速运动?而在地面粗(下转第27页)(上接第22页)糙时,滑块与滑板共速后为何一起做匀减速运动?通过这些问题,既突破了思维难点,也激发了学生思考,有效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通过专题教学,可以对某一个知识点研究得更加全面、更加深入。在专题教学过程中,笔者以核心素养为目标,以物理知识为主线,以解决问题为中心,以问题引导为手段,建构专题教学体系,有效地落实了物理核心素养,提升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4-5.
[2]董友军.高中物理新授课练习教学策略[J].中学物理,2017,35(12):23-26.
[3]杨心得.变式练习在程序性知识学习中的作用[J].教育评论,2004(2):74-77.
[4]彭繼远.变式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课程·教材·教法,1987(6):50-52.
[5]邢红军.物理教学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126-127.(栏目编辑 刘 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