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基于德育课程一体化的学科德育渗透

2019-09-05 04:20宋树杰
物理教学探讨 2019年7期
关键词:立德树人

作者简介:宋树杰,中学物理高级教师,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摘  要:基于德育课程一体化,反思学科德育渗透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教学实践,以案例的形式阐述如何依据“中学物理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在“五备”的基础上挖掘德育渗透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在学科德育渗透的基础上显性化地突出一点”的观点。

关键词:立德树人;德育课程一体化;学科德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9)7-0001-3

初中物理學科如何充分发挥物理学科的优势,突出学科独有的育人功能,有效地实施德育教育?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笔者以及笔者能接触到的广大一线教师。2016年4月山东省教育厅发布实施《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笔者参与了《纲要》的编写工作。理论的支撑和教学实践中的不断反思,使笔者对基于德育课程一体化的学科德育渗透问题有了新的认识,现将发现的问题和心得总结如下。

1    存在的问题

2016年下半年山东省举办学科德育优秀课例展评活动,笔者在讲课和评课的过程中发现,学科德育渗透方面存在两个矫枉过正的典型问题。

1.1    贴标签式的德育教育

中学物理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指出:中学物理学科德育主要包括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好奇心与探究欲、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科学伦理四个方面[1]。而某老师在讲《凸透镜成像》一课时生搬硬套,确立德育目标如下:

【案例1】 《凸透镜成像》的德育目标:

1.通过森林景区禁止扔矿泉水瓶的讨论,显性落实保护环境和安全意识教育;

2.通过“找像”实验,渗透“好奇心与探究欲”;

3.以探究实验为基础,通过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处理数据)、评估等一系列探究要素,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进行全班和小组两层面分工合作、相互交流的过程,渗透能尊重他人、主动与他人交流、有良好的合作意识及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4.通过处理数据,显性进行“因果关系”“从量变到质变”等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5.渗透等效替代科学方法、爱祖国、爱家乡等教育。

这是典型的对应《纲要》中的要求贴标签。

1.2    道法课式的德育教育

【案例2】 《质量》一课的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好,很高兴来到某某中学和同学们共同学习,一直听老师们夸奖咱们班的同学素质高、学习好,那么振兴学校的教学质量就靠在座的各位了,大家有没有信心?

生:有。

师:刚才我两次提到了生活中的质量,那是说的品质。那么,物理学中的质量是什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第六章的第一节——质量。

在后面的教学中,通过称量棒棒糖的质量,探讨“商家是否诚信友善”;通过王亚平“神舟十号”太空授课,研究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等等,把好好的一节物理课上成了一节道法课。

2    学科德育渗透的要点

笔者认为,学科德育渗透应侧重以下两个要点。

1.学科德育渗透说白了就是一句话——教师心中要有“德育这根弦”。

【案例3】 《光的色散》的教学设计思路:

把利用科学发展史渗透德育教育作为一节课的重点,以知识为载体,倒过来渗透德育教育。展示牛顿图片,引入佳片欣赏“科普视频:牛顿光的色散实验”,并在播放前提出问题:影片中说到了牛顿的哪些优良品质?通过牛顿的事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显性渗透敢于质疑、刻苦认真和善于思考总结的科学精神。

2.备学生、备课标、备纲要、备教材、备全局,通过“五备”全面渗透,从“一体化”高度显性化突出一点。

【案例4】 五备《材料的开发和利用》:

备学情:九年级的学生综合素质相对较高、理解能力强,进行德育渗透效果会比较好。但临近中考,学习任务繁重,时间非常紧张。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了形形色色的材料,对于前沿科技通过网络也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信息技术具备一定的基础。

备纲要:课程标准的科学内容要求如下:“1.4.1 通过收集信息,了解一些新材料的特点及其应用,了解新材料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1.4.2 有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能在个人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所作为”[2]。知识目标都是了解层次的,但德育目标十分丰富,突出放在科学伦理范畴和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 “STSE”要素。

备教材:本节课为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第二十章《能源、材料与社会》的第三节《材料的开发和利用》[3],这是初中学段的最后一个章节的内容,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内容都关系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大社会问题,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有关能量、能源和材料的基本常识,并学会关注自然、关注社会是本章的主要目标。教材编排上体现了沪科版的特色——“前瞻性”,重点介绍探索中的新材料——超导材料和纳米材料。

通过以上分析,结合《纲要》从“一体化”的高度,设计本节课德育目标如下:一是以“材料”为主线,融合历史和思品学科,介绍我国在青铜冶炼与制作和超导材料、纳米材料的研究与应用等方面的成就,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用科学技术服务社会的使命感;二是通过最新前沿材料的介绍和纳米材料的应用分析,渗透“STSE”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学生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和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3    学科德育渗透需要把握的关系

在把握两个要点的同时,还要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3.1    渗透与显性的关系

从中学开始,青少年的独立意识迅速发展。他们会自觉地、更加深刻地认识自己并产生自我实现的愿望。中学生道德认知发展已达到能根据已有主观价值进行判断的“自律道德阶段”。这时,成人的示范和表率特别重要[4]。因此,在实施初中学段学科德育时,德育目标是绝对无法用一味的说教来实现的,而是在如春雨般润物无声的渗透中逐渐达成的。但是,笔者认为每节课应该在渗透的基础上显性化一个德育目标,引导学生体验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过程。

【案例5】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德育目标的设计:

1.在尝试解释机翼升力产生原因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和增长知识的快乐,体会知识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2.在尝试解释泰坦尼克号沉没原因的过程中,体会物理知识对提高人类生存能力的重要性。

3.2    学科知识与德育教育的关系

用“德育”温暖“课堂”。德育就是教学生如何做人,尤其是如何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教师如何对待学生,学生自然就会如何对待教师、对待同学,以及未来对待他人和自己的祖国[5]。没有德育的课堂是功利的课堂。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针对他所在时代的教育问题毫不含糊地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鲜明的辨别力”。教师如果把自己定位为学科教师,教师就会教的既辛苦又乏味。只有德育才能提高学科学习的兴趣并形成具有学科特点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案例6】 在学习比热容时,学生通过实验知道“因为煤油的比熱容比水的比热容小,所以质量相同的煤油和水吸收相同的热量时,煤油的温度升高得比水多;而放出相同的热量时,煤油的温度降低得又比水多”。我们可以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将之赋予人的心胸(谦逊与骄傲):心胸宽厚的人与心胸狭隘的人之间的差距在于面对相同的外界变化时,心胸宽厚的人不起波澜,平静地面对人生的起伏。而心胸狭隘的人,得势则高高在上,不可一世;失事则惶恐不安,一蹶不振。

3.3    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物理课程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其研究成果蕴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激发学生好奇心、探究欲方面有着不能替代的作用;物理学的内容、研究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6]。中学物理德育范畴四个方面无处不在,与每一节课都存在密切的联系,盲目挖掘会造成德育目标碎片化,交叉错位、层次不清。从德育一体化高度来看,德育目标应循序渐进,初高中两学段要有机衔接、前后贯通,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要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首先,认真学习《纲要》,吃透四个德育范畴,更为关键的是全面研读、把握实施建议,从专家的建议解读中寻找德育渗透点的呈现方式;其次,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挖掘德育目标的渗透点,筛选适合的德育目标;第三,从初中物理的整体高度和学生实际出发,思考哪个德育目标是本节的重点,需要显性告诉学生,哪些可以渗透。本着适度和全局一体化的原则,有机渗透,不能为了德育而德育,眉毛胡子一把抓。但是,十分难得的或几乎是唯一的目标必须加进去,不能害怕浪费时间。

【案例7】 在学习做功的公式W=F·S和功的原理一节时,学生知道:使用机械时省力的机械要多费距离;省距离的机械要多费力——没有一种工具可以既省力又省距离。我们可以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将之付于个人的努力与成功之间的关系:W定义为人生的成功(或人生的目标)、F定义为你所付出的努力、S定义为此过程中你所经历的苦难历程。于是功的计算公式W=F·S可以这样解释:一个人的成功等于你所付出的努力与在此过程中你所经历的苦难历程的乘积,世界上有缩短努力的办法,也有缩短苦难历程的办法,但无论怎样,你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世上,没有不付出努力又缩短苦难历程的成功[7]。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指出: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其短短数语,精辟地阐述了德与才的辩证关系,指出了德才兼备的重要性和有才无德的危险性。这是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原因所在。探索结合初中物理学科教学开展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是我们的职责和使命。在充分研读“课程标准”科学内容和教科书的基础上,站在“德育课程一体化”的高度,因地制宜,打破知识本位思想,在学科教学实践中大胆地以德育为主线,既符合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又贴合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而这些都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Z].2016:17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4-15.

[3]廖伯琴.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九年级(全一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205-209.

[4]吴庆麟.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5-66.

[5]周彬.叩问课堂(第二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75-89.

[6]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Z].2016:179.

[7]谢冰.通过对物理公式或规律赋予哲理含义渗透学科德育[J].中学物理,2016,34(10):1-3.

(栏目编辑    廖伯琴)

猜你喜欢
立德树人
坚持“立德树人”的有效策略分析
“互联网+”时代民办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教育的探析
高校体育与立德树人研究
夯实基本功,做立德树人的中职班主任
立德树人视阈下的服务型基层党支部构建方式探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践立德树人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求新求实求突破 考师考生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