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蘋蘋
【摘要】在小学语文学习阶段,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尤为重要。教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让学生既会把文章“读薄”,也能把文章“读厚”,切实提升学生的阅读力。
【关键词】阅读方法;阅读力;把书“读薄”;把书“读厚”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良好的阅读能力是学生在语言学习中所应具备的本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这也是新课标改革的必然要求。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阅读基础、阅读目的,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实践,并逐步形成持久的阅读特征和具有个人特色的高效的阅读方法体系,才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怎样才能在学生和文本之间搭设一座桥梁,让学生在阅读时掌握高效有用的阅读方法,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在初读文章时,选择恰当的方法概括主旨,把书“读薄”;二是在细读文章时,多管齐下,把书“读厚”。
一、巧择方法,概括主旨,把书“读薄”
把文章“读薄”,其实就是培养学生在初读的时候,快速浏览文章,捕捉关键信息,概括文章主旨的能力。但是,要让学生在没有教师方法指导的情况下做到把文章“读薄”,并不容易。学生在概括文章主旨时,往往分不清哪些内容是重点,哪些内容是次要,可以忽略的。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一)思维导图法
思维导图法就是将学生在阅读时发散、无序的思维变为集中有序化的方法。利用图像和文字,把文章各个部分的内容关系用隶属或相关的层级图呈现出来,将文章中的关键词与图像、文字等建立链接。初读文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进行阅读,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快速提取关键信息,清晰把握文章结构。这对于提升学生搜集、筛选、归纳整理文本信息的能力十分有利。以《海底世界》为例,教师可以训练学生运用思维导图概括主要内容。学生初读时先整体浏览课文,画出中央图“海底世界”和导图的主干“景色奇异”“物产丰富”。接着速读课文,画出导图的枝干,即“声音”“动物”“植物”“矿产”,这样课文的思维导图就形成了。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对课文有一个较为系统清晰的认识,课堂效率也能大大提高。
(二)课题扩充法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通过题目,读者往往能捕捉到很多文章中的重要信息。不少课文的题目,其实就是内容的高度概括。教师可以让学生从课题出发,先读懂题目的意思,明确课文重点是什么或者课文分为几部分写,分别写了什么,各部分之间有何联系。再把这些信息整合起来,形成一个简要的提纲,最后扩展成几句简短的话。如《桂林山水》一文,学生读完课题就知道文章写的是两部分:山和水,教师加以引导“山”和“水”分别有何特点。学生有了明确的指向,能迅速找出“静、清、绿”和“奇、秀、险”这些关键字眼。再把这些信息整合成完整的话:本文描绘了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又如《纪昌学射》,根据课题可以知道文章重点是“学射”,再让学生速读课文找出学射的过程“练眼力”和结果“射箭能手”,最后稍加整理就能概括出主要内容:纪昌向飞卫学习射箭的技巧,飛卫指导他先练好眼力,最后他果然成为射箭能手。
学生学会从课题入手找到文章的关键信息,领会到了“概括”与“具体”之间的关系,也就容易做到把书“读薄”。
(三)要素串联法
要素串联法就是提取文章关键信息,再将几个零散的信息串联起来,最终形成对文章系统全面的认识的方法。对于不同的文体,要素各有不同。
写人记事的文章,主要抓住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这六要素来概括。写景类的文章侧重抓住景物的特点、描写的顺序这两个要素进行提取;状物类的文章重点抓住物体的形状、色彩、性能、用途等要素整合起来;游记类的文章,要抓住游览地点的变化,把文章串联起来。这也是提高学生阅读时分析、综合能力的绝佳途径。
以《晏子使楚》为例,可以指导学生根据六要素概括大意,找出时间——春秋末期,地点——楚国,人物——楚王和晏子,起因——楚王想侮辱晏子,结果——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对于事情的经过的提取,教师再加以引导:楚王几次侮辱晏子?结果如何?最后把六要素整合起来,变成简短的话:春秋末期,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齐国的尊严。
又如《鲸》一文,主要关注作者是从哪几方面介绍鲸的,引导学生找出体形、进化过程、种类、生活习性这几个要素,再把它们串联起来,主要内容就清晰明了。《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游记,学生只要找出作者的游览过程“沿途见闻——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对文章就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可见,在初读文章时,只要教给学生合适、正确的方法,培养学生提纲挈领地获取信息的能力,把书“读薄”并不是难事。
二、多管齐下,细读文章,把书“读厚”
文本细读,读的不是文本,而是“自己”。这里的“自己”指的是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对文字进行咀嚼品味,感受文字背后蕴含的深意,学会欣赏、评析优美的语言文字。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授之以渔”,也就是在细读文章时,多管齐下,教给学生把书“读厚”的方法。
(一)收集背景资料,深入挖掘文本
作家在写每一篇文章时,都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创作背景。或根据自身的生活经历创作,或根据自己对某件事、某种现象的看法进行撰写。但一些文章的主题或句子对于涉世未深、知识面狭窄的小学生来说可能艰涩难懂。所以在引导学生细读文章时,教师可以事先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如作者的写作状态、生活环境、历史背景、文化背景等。
如教学《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作者林海音的写作背景,了解本文是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它描绘的是作者童年时期在北京生活的一些往事,把本文作为序言,一开篇就能让读者感受到林海音对童年生活的深深的怀念。学生在此基础上细读文本,再联系自身的童年生活经历,更能融入文本,感悟童年的美好纯真。
有些课文的信息因年代久远或远离学生生活,学生缺乏生活体验,理解起来略有困难,如果处理不好可能会影响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这种现象在战争类的课文中最为明显。比如《再见了,亲人》一文,虽然教师在课上极力地通过品词析句、朗读等方法想让学生感受中朝人民的深情厚谊,但学生始终无法切身体会这种感情,如果能让学生事先收集抗美援朝的相关资料或者在课前播放一小段抗美援朝的真实影像,拉近学生与时代的距离,学生在体会感情上会更加深刻。
(二)想象拓展补白,丰富文章内容
想象是创造的源泉。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对发展学生的想象思维,培养其创造力大有裨益。教学时,教师要善于挖掘文章的空白点、拓展点,给学生充分想象的空间。
可以是标点符号的空白,比如省略号背后往往蕴藏着作者未说完的话、未列举完的例子等。《梦想的力量》一文,瑞恩为了挣70元钱,做了很多事情,句子后面就有一个省略号,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想象瑞恩还做了哪些事情。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能说出很多:洗碗,拖地,照顾弟弟……
可以是关键词语的拓展,让学生展开想象训练说话。教学《白杨》一文中的“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这句话,教师可以抓住“哪儿”这个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想象,说说还有哪儿需要白杨树,从而体会白杨无私奉献的精神。
可以是文章内容的续写。有些作家在文章末尾喜欢留悬念或余地,让读者有自由想象的空间。教师可以抓住这些特点,引导学生进行续写。如《中彩那天》一文中并没有把库伯派人把车开走后,“我们”全家人的表现写出来,这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情节展开想象进行续写,加深对文章中心“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的理解。
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没有局限的环境,让他们进行大胆拓展补白,不再局限于原文之中,既能丰富文章内容,又能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写的能力。
(三)縱横对比阅读,拓宽知识总量
把书“读厚”,还需要拓宽学生的知识总量。对比阅读,不失为一种好办法。教师可以从不同角度入手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可以是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也可以是同一内容的不同表达方式等。在进行对比阅读时需要注意两点:
第一,寻找合理的比较点。如写作手法、表达方式、主旨思想等。例如同样写猫,老舍的《猫》一文侧重写它的性格古怪、淘气顽皮的特点,而周而复的“猫”重点在于外貌和神情上的描写,夏丏尊的“猫”主要写的是人对猫的态度。
第二,比较点要有启发性或研究性。如学生学完《少年闰土》一课,闰土聪明机智的形象已印在心中,那长大后的闰土又是什么样呢?教师可以出示《故乡》中描写中年闰土的片段,让学生通过对比阅读感受到原来经历时间和生活的磨砺,一个生气勃勃的少年可以变成麻木不仁的中年人,引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
其实把文章“读厚”的方法远远不止这几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根据不同的文体或不同学生的学情引导他们恰当选择运用。在细致研读之后再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与体会反复品读,最终在脑海里形成独特的阅读体验。
总之,在小学阶段,以语文教材为依托,教师只有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科学有效地教会学生把文章“读薄”“读厚”,做到“薄厚”得当,提高学生的阅读力,才能真正发展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徐燕.小学语文阅读方法的个性化引导策略[J].小学生(中旬刊),2019(3).
[2]吴允涛.浅论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三策略[J].内蒙古教育,2019(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