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莲 王红莲
摘 要:综合阅读能力对学生的学习成长极为重要,学校教育中老师必须重视学生综合阅读能力的培养,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采取适当的方法,养成学生的阅读习惯,加强家校师生之间的积极互动,努力提高学生综合阅读能力和水平。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自主阅读;习惯养成;家校互动
兴趣、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性过程,对学生成长和发展尤为重要,学校教育中老师要注重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进行自主阅读指导,加强家校互动,积极促进学生进入阅读的良性阶段,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一、突出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增强阅读过程的自主性 首先,在引导小学生选取阅读内容时,一定要认识到儿童阅读的特点和规律,在阅读内容的选取上要灵活搭配,巧妙选取。除文字阅读之外,还要结合学习内容选取视频阅读、音频阅读、漫画阅读等内容。在不同时段不同条件下,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根据不同阅读能力进行组合阅读,这样能避免阅读单一性,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并且让小学生在不同内容的互换中,懂得阅读不光是读书本上的文字,看视频、听故事、看漫画等都是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其次,在阅读方法指导中,教师要发挥积极能动性,简单的指令和机械的阅读不仅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会浪费有限的教学资源和课堂教学时间。老师要深刻领会并在阅读指导中突出“过程让学生体验,结果让学生得出,能力在阅读中提高”的理念,把阅读的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能够自主阅读和自我引导。很多老师在小学中低年级阅读实践时,认为学生不会阅读,读不懂内容还会浪费时间,所以一直采取较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将阅读指导的主要精力放在课文字词识记和内容讲解上,学生在老师的牢牢把控中细致地學习课文、抄板书、记笔记,无法掌握文章的核心思想,个人的阅读能力受到了极大的束缚和影响。最后,在阅读技巧传授中,要创新阅读的方法。笔者在阅读方面做了积极探索,采取“读—说—议”的模式进行阅读。“读”就是留出足够时间让学生自己读课文,有不懂的地方画出来。老师只需要在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将一些有效阅读方法和技巧教给学生,对一些个别难点进行指导,把比较抽象的内容用视频和图片播放,帮助理解。“说”就是引导学生把自己理解的内容说出来,采用全文复述、重点段落概括的方式,说出自己的理解,即使不全面也积极肯定。“议”就是要求学生说出个人阅读后的感受,分析文本的具体内容,加深阅读体验,挖掘学生的阅读潜能。长此以往,会发现学生的阅读效率和质量提高很快,绝非“读不懂内容还会浪费时间”。
二、加强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提高阅读活动的持久性
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能促进阅读持久进行。老师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坚持不懈地采取多次反复的形式,让学生养成自主阅读习惯,真正爱上阅读。一是老师要定时定量地组织阅读,在课堂之中可以对不同课文进行重点阅读,让学生在个性化阅读引导下反复阅读,针对学生已有社会生活实践经验对文章之中的重要内容进行主动分析,提高学生深度阅读的水平。二是老师要注重由浅入深和循序渐进地进行阅读指导,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布置相应的课后阅读任务,让学生巩固阅读,有效实现课堂内外的主动对接。三是老师要教会学生记笔记,把阅读成果转化为固化形式,增强阅读的成就感。要适当降低学生自主阅读的难度,让学生保持持续不断的阅读兴趣,可以设置趣味化的阅读笔记,设置摘记、感想、链接等栏目,引导学生勤记笔记,并且组织笔记展览、评奖等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增强对比性,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三、深化老师与家庭及学生的互动,加强阅读途径的多样性
首先,在对学生阅读引导中,老师需要加强与学生互动,积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了解学生阅读行为习惯,分析学生在阅读实践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类不足,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动态掌握学生在课后学习及自主阅读的状态,及时调控,让学生把良好的阅读习惯带入课堂阅读学习环节。其次,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阅读能力不尽相同,老师要在因材施教和差异化教学理念的引导下,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和辅导。对于阅读基础较好的学生增加阅读文本难度,对于阅读基础相对较弱的学生,要以基础性的阅读文本为主,避免阅读带给学生额外压力,保证学生能够坚持下去。三是做好家校协作。因为学生在校时间毕竟有限,要增加阅读量一定要有时间保证。可是农村学生在校时间短,加之来往路途要耽搁时间,校内完成作业很紧张,集中阅读难以得到保障。老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加强与学生家长之间的联系,了解学生在家庭之中的阅读情况,引导教育家长重视学生阅读,针对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建立家庭读书库,抽出时间陪孩子阅读,做好阅读的榜样,利用家庭教育的特殊资源,为学生阅读提供更多的机遇,保证学生在更加轻松且自由的氛围之下实现阅读能力的良性发展。
总之,农村小学生综合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和关键能力形成的重要途径,学校要高度重视这种能力培养,创设好环境;语文教师更要积极实践,在课内外阅读过程中结合学生阅读状况,采取创造性的阅读引导策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大幅度提升。
编辑 王彦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