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慧慧
摘 要:基于“互联网+”的时代背景,在“大一统”“齐步走”的“班级集体授课制”大背景下,运用“微课”这一新型教学辅助形式,能有效提升教师的“教”,促进学生的“学”。围绕“教材重难点”“教师教学点”和“学生学习点”设计、研发“微课”,能让学生与数学深度遇见、美好遇见,让学生学到“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微课教学;重难点;教学点;学习点
“微课”是“互联网+”时代出现的一种新型教学辅助形式,具有“时间短、内容精、易操作、易传播、可重用”的品性。从根本上说,“微课”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根本转型。在数学教学中,设计、研发和运用微课要紧紧围绕“教学重难点”“教师教学点”和“学生学习点”展开,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包装,让学生真正学到“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让学生与数学深度遇见、美好遇见。
一、围绕“教材重难点”研发“微课”
顾名思义,“微课”的一个重要特质就是“微”。它的“切口小”“视角小”“内容具体”,往往聚焦某一个问题 [1]。因此,微课内容必须紧紧围绕“教材重难点”展开。只有这样,学生在微课学习中才能抓住问题关键、问题要害,突出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解决学习疑点、廓清学习盲点等。作为教师,要研读教材,围绕“教材重难点”,选择微课研发内容。
1. 抓重点——以教材为依据
当下,学生借助互联网,可展开许多富有个性的学习,如移动学习、翻转课堂、个别化辅导、在线互动等。但绝大多数互联网学习,往往偏离目标、内容模糊,不能让学生抓住学习重点。作为教师,在设计微课时,必须以教材为依据,抓重点,以便让学生通过微课学习,掌握数学知识的本质。如教学《圆的面积》(苏教版五下),当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将圆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三角形、梯形等图形后,笔者适时插入微课,向学生动态展示圆被无限分割,从近似长方形、三角形、梯形等演变为长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过程。通过微课学习,学生能深刻认识到:当圆被分成无限等份,一个个小小的扇形就是一个个小小的三角形。这是教学重点,是需要学生重点感悟、思维和想象的地方。借助微课,学生数学学习重点内容变得触手可及。通过观看,学生获得了一种直观感悟。
2. 克难点——以学情为依据
在微课研发过程中,教师要展开学情调查,把脉学生认知状态。以学生具体学情为要旨,确定学习难点。将微课设计、拍摄聚焦于学生学习难点,能让问题迎刃解决。比如教学《圆柱的体积》(苏教版六下),教材提供的圆柱的体积公式推导方法,所拼接的长方体的底面积就是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通过学生习题和课后访谈,笔者发现,许多学生对圆柱体的体积公式理解得很肤浅,不能灵活运用。基于此,笔者开发、设计了这样的微课:展示诸多直柱體(包括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多棱柱等),深化学生对圆柱体积的认知;将圆柱转化后的长方体变换方向摆放,让学生认识到底面积和高不是一成不变的,如底面积有时是“πr2”,有时是“S侧÷2”,有时还是“hr”,等等。以学生具体学情为依据,能有效突破教学难点。
二、围绕“教师教学点”研发微课
设计、开发数学微课,不仅仅可根据教学重难点内容展开,也可以根据“教师教学点”,根据教师的教学目的、教学意图展开。微课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针对性强、灵活性高、实效性明显 [2]。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需求,相机设计、开发微课,如针对一道开放性习题的不同解法,针对一段数学史料、数学佳话等,让微课在教学中获得实实在在的运用。借助微课,能让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让晦涩的教学内容变得浅显易懂。
1. “史料型”微课——让教学魅力绽放
数学史是数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在数学教学中,有些史料可以融入教学之中展开,让学生重蹈人类探索的关键步子,而有些史料则必须采用链接式、嵌入式。比如教学《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苏教版五下),笔者在学生掌握了“列举法”“大数翻倍法和小数缩倍法”以及“分解质因数法”之后,运用微课,向学生展示我国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中的“更相减损法”,展示欧几里得《几何原本》中的“辗转相除法”。不同方法的微课讲解、演示,能让学生获得不同启迪,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博大精深。对于相同问题,可运用不同方法从不同视角加以解决。“史料型”微课,培养了学生多视角思考问题的习惯,打开了学生的数学视界,涵养了学生的数学文化,形成了学生的数学文化思维品格。
2. “梳理型”微课——让脉络清晰可见
在数学教学中,除相关数学史料需要向学生展示外,当我们学习完某一个部分内容之后,教师有必要设计、开发微课,将各个数学知识点串联或并联起来,形成一个知识梳理型微课 [3]。因为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知识整理意识、复习意识还不是很强。借助微课,可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串成线、连成片、结成网。比如学生学完了《因数和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苏教版五下)这几个单元后,笔者从因数、倍数,公因数、公倍数,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通分、约分以及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乃至于学生后续学习的分数的乘除法等方面,制作了一节微课,展现了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梳理型”微课,一方面让学生深刻理解了数学知识的前世今生,另一方面让学生把握到了数学知识的整体结构,建构了数学知识体系。
三、围绕“学生学习点”研发微课
传统班级集体授课,采用的是“大一统”“齐步走”教学方式。这种统一化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却不利于展开针对性指导。微课能有效弥补班级集体授课这一缺失,实现分层辅导、教学。由于微课主题突出、目标明确并且能突破固化时空,因而是培优、弱势群体转化的良好载体。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优生、学困生的特点,设计、开发微课,让微课成为学优生提升、学困生发展的抓手、平台。
1. 学优提升——让微课赋予能量
通常情况下,数学课堂教学都是围绕着教材例题而展开的,教材例题面向的是全体学生。对于学优生来说,课堂学习的内容不能解“渴”。为调整学生数学学习步伐,更新学生数学呼吸节拍,笔者在每一部分内容学完后,都会拍摄相关的“学优提升”的微课视频,让学优生课后运用平板、手机、电脑等,借助微信、QQ群等进行在线或离线学习。比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苏教版六上)之后,笔者研发了《表面积的增减变化》微课视频,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同上)之后,笔者研发了《从土豆体积的测量说起》的微课视频。一系列针对“学优提升”的微课视频,深受学优生、学生家长的喜爱,获得了学生家长的纷纷点赞。他们纷纷利用空余时间学习,并且完成了微课中的进阶练习。“学优提升”的微课视频,赋予了学生数学素养自然生长的力量。
2. 学困转化——让微课直击要害
为了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针对班级数学学习弱势群体,笔者会设置一些课前微课视频,给弱势群体的数学课堂学习形成必要的铺垫,让这些弱势群体能跟上班级整体学习步伐。同时针对数学学困生的知识技能缺陷,揣摩其认知障碍,形成“答疑型”微课视频,直击后进生数学学习迷思要害,攻克后进生数学学习堡垒,查漏补缺、肃清后进生数学理解“残敌”,实现学困生的有效转化。比如教学《折数》(苏教版六上)之后,部分学困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不能灵活地运用“商品原价×折数=商品现价”这一数量关系,他们有的是搞不清商品原价、现价、提的价、降的价等概念,有的是不会对数量关系进行变形,还有的是理解这一类问题存在障碍。基于此,笔者研发了《打折的学问》的微课视频,将折数、原价、现价、利润、盈利、亏损、买几送几等概念、方式融入其中。在娓娓道来的拉家常式的视频中,学生获得了深度理解。不仅如此,学生还可以在课后反复学习,遇到暂时不理解的地方,可以让微课暂停,作舒缓的、有坡度的思考。同时,微课学習后,完成相关检测反馈内容。微课视频能准确定位学困生的“学困点”,从而实施精准化、差异化的数学教学。
在运用微课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让全校数学教师强强联手,形成微课视频的公众号、微课圈、资源网,营造了一个有效自治的“微资源世界”,有力地助推着学生数学学习。在教学中,将微课与其他信息技术手段结合,能充分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作为教师,只有设计、研发出符合学生学习特征、要求的系列“微课”,学生微课学习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 韩明存. 巧用微课,突破小学数学教学“瓶颈”[J]. 数学教学通讯,2017(34).
[2] 陈欣,乔中云. 论E学习环境下微课的教学设计与应用[J]. 江苏教育研究,2015(28).
[3] 赖艳,侯咏娴,赵姣姣. 翻转课堂初探:微课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