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雪平
摘 要:小学数学老师在日常教学中常常通过创设情境来导入新课,但情境创设往往没有达到目的,走了弯路而不自知。本文结合实际案例就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是否脱离生活实际,是否具有数学味,通过误区与对策的形式来具体分析,简要阐述老师该如何更好地创设教学情境,高效引入新课。
关键词:情境创设 误区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5-0156-02
数学课堂教学究竟需要创设怎样的情境呢?现将调研中发现的几种较典型的情境创设对比案例分析如下:
1 教学目标不明确及其对策
案例一:《时间与数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教学片断。
师:国庆假期你们看了国庆大阅兵吗?
生(齐声答):看了,很好看。
师:现在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好吗?
生:好。(齐欢呼)
播放国庆六十周年国庆大阅兵视频(用时约2.5分钟)。
师:你看到了什么?(示意学生举手回答)
生1:我看到了很多军人。
生2:我看到很多观众。
生3:我看到了北京天安门。
……
(学生纷纷自信地说着自己的所见甚至所感,用时约3分钟)
学生还想说,这时老师才提醒学生今天我们准备学习《时间与数学》,请说出与数学有关的信息。
……
又2分钟过去了,学生还是没能说出老师预设的问题答案,最后不得不自己将答案抛出,引导学生进入主题。
本案例中,教师创设60周年国庆阅兵情境是学生国庆假期刚看过的,能激起学生的激情,同时又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是非常不错的情境导入。但老师提出的问题不具体,没有针对性,使得学生的回答偏题越来越远。一节课只有40分钟,师生在课堂花了约7.5分钟讨论跟教学重点无关的话题。创设情境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需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起来,并不在于要多生动,多有创意,而在于学生对老师创设的情境是否感兴趣,能否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出现疑惑并有想要解惑的冲动等情绪体验。
对策:情境创设要有明确目标。
案例二:《有趣的推理》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我女儿听说我要上一节公开课,建议将她最喜欢的瑞士糖奖励给认真听讲,积极发言的小朋友们,于是我就带来了。究竟有多少颗呢?一人一颗不够,(学生很激动,纷纷猜出不同的数字。)糖的数量在10-20颗之间,是双数,能同时被3和4整除。(随着提示的信息越来越具体,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出了正确得数:12颗。)同学们能根据所学数学知识快速推断出正确得数,小侦探柯南认为三(3)班的小朋友具有做一名小侦探的潜质,邀请我们参加“名侦探训练营”,让我们跟随柯南一起学习《有趣的推理》。
情境创设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有效情境是实現教学目标的手段。
2 脱离生活实际误区及其对策
案例三:《四则混合运算》(北师大版四年级)教学片断。
师:“天气变冷了,老师想买一件外套。星期天,老师来到天虹商场,同样款式和布料的外套。第一个柜台:3件450元;第二个柜台:每件178元。哪个柜台的外套便宜?便宜多少元?”
学生列算式:178-450÷3。
师:这道题运算顺序是什么呢?
学生口述运算顺序,有部分学生在计算的同时小声嘀咕开了:“谁会为了省几块钱而花多几百块买同样的3件外套呢?”甚至有学生还嘀咕到:“不同柜台是不会卖一模一样的衣服的,因为他们的品牌不同。”
本案例中,老师的目的明确,但创设生活情境,应当尊重实际生活,否则容易让学生产生“原来数学是编造出来的”的误解。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只有切合生活实际才会让学生去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和数学学习的乐趣。
对策:情境创设要贴近生活。
案例四:《买新书》(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教学片段)。
师:快放清明节假了,小红妈妈准备带着小红姐弟俩到香港游玩3天。小红爸爸给姐弟俩720元零花钱,请问小红姐弟俩平均每人每天有多少零花钱?
快要到来的清明假期,到香港游玩,家长给零花钱自由花,这些信息都极大地诱惑着学生,当然很感兴趣,仿佛是自己要去,显得格外激动,马上投入学习中。这一情境的创设贴近学生生活,自然激起学生兴趣,轻松引入新课学习。
3 课堂热闹教学没味的误区及其对策
案例五:《小正方形找妈妈》(名思教研活动,江苏特色课程教学片段)。
师:谁听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生(欢呼):听过,听过。
(播放小蝌蚪找妈妈的短片)
师:小蝌蚪为什么没有一下子找到妈妈?
生:……(七嘴八舌说了一通)
师:我们一起品读彩色绘本《小正方形找妈妈》。(此时20分钟过去了)
……
师:每个图形和小正方形说了什么?小正方形就会找到下一个图形?
生:……
师:谁也演一演这个故事?
……
(几个学生倒是卖力而生动地将小正方形依次找三角形,普通四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最后到正方形演绎了一遍。)
由于是大型的观摩活动课,整节课用时1:05,超过一节小学常规课25分钟。
整节课热热闹闹大呼小叫的,学生余兴未尽,可是学生真正收获了多少数学知识呢?可能几天后学生所记得的不是正方形的特征,而是当时他们如何快乐地一起找妈妈,当时谁喊得最大声,谁表演得最好。另外,是否给学生产生错觉:小正方形的妈妈是大正方形?并进一步推理:小长方形的妈妈是大长方形?等等。课后李一鸣和朱乐平两位专家的点评中也提出“课堂缺乏实效”。本来十分钟就能解决的知识点却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
对策:情境创设要有数学味。
案例六:《分数的基本性质》(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教学片段。
刚上课,教师给学生讲了一个“猴子分饼”的故事:猴山上的小猴喜欢吃猴王做的饼。一天猴王做了3个大小同样的饼,先把第一个饼平均分成4块,给猴①1块,猴②看到说:“太少了,我要2块。”猴王把第二个饼平均分成8块,给他2块。猴③更贪心,说:“我要3块。”猴王又拿出第三个饼平均分成12块,给他3块。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哪只猴子吃得多吗?”
一部分学生说当然是猴③吃得多,另一部分学生说一样多,还有部分学生拿不定主意。
师:“猴王如何在公平的前提下来满足小猴子的不同要求?猴④要4块,猴⑤要5块,又该怎么分呢?”
正当学生兴奋又疑惑之际,师说:“本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分数的基本性质。
本案例中,学生被教师巧妙有趣的设计深深吸引了,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情境中,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将枯燥的数学知识溶于充满乐趣的情境中,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以学定教,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来精心设计简要而不简单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去感受,去发现,去探索,去交流,去实践,真正实现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 小学数学课堂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 小学教学设计(数学版)[J].山西教育报刊社,2005(1).
[3] 斯苗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透析.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