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视阈下的中考试题命题立意研究

2019-04-19 12:14夏亚芳陶荣华
新课程·中旬 2019年2期
关键词: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夏亚芳 陶荣华

摘 要: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方向,课堂教学中采用中考式语言,让学生能切实理解和感悟历史,在中考复习时更要提炼历史知识背后蕴含的家国情怀,注意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判断。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中考成绩,更能真正落实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试题命题

一、问题由来

2019年中考即将拉开帷幕,回想2018年中考,安徽省历史学科的难度再一次遭到“吐槽”,吐槽声不仅来自于学生,也有一线的毕业班教师。教师抱怨难度大,传统以夯实书本知识为主的教学方式只能拿到基础分,中考历史复习该何去何从;学生反映难度大,题目看不懂,搞不清问的是什么,只能凭着感觉走,对自己的答案准确度不能确定。

历史“难”,到底“难”在什么地方?难在学生get不到命题的“核心”“立意”和“理念”,不能洞察命题者出题的中心思想,无法深入理解材料的历史背景和思想内涵,答题也就无从下手,也就是我们通常所强调的“审题”“解题”比“答题”更重要。那么,命题理念到底是什么?学生理解能力从何而来?这就需要我们一线教师在平时复习和自我命题时,依据2011新课程标准,寻找“立意点”,准确定义命题的方向。

二、试题分析

分析近几年安徽中考试卷,就命题的立意点,其转变趋势越来越明显,即从注重对历史知识点的检测到对学生历史分析理解等能力的考查再到对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体现历史学科既有基础性,又有人文性和科学性。中考是历史教学的导向,这就要求我们一线历史老师在平时教学中除了教授历史知识之外,更要关注学生的个人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服务。课标和考纲是中考命题的依据,虽然2011年课标中没有明确历史学科素養,但隐藏在课标各项内容中,尤其是2011年新课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部分更是我们关注点所在,也是命题的“理念和核心”所在。

下面我就以近两年安徽历史中考试题为例,结合自己平时命题的经验,简要分析历史学科素养“家国情怀”部分的命题立意。

命题的“立意”点之一:尊重中华民族文明成果

2011年新课标表述: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具体国情,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尊重和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例:(2018安徽中考)11.我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辉煌灿烂。

(1)北朝农学家贾思勰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撰写的《 》,强调农业生产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2)“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是对毕昇发明的 的称赞。

(3)明朝卓越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写成药物学巨著《 》,对医药学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本题立意点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通过中国古代在农学、科学、医学等成就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古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囊括政治制度、科技水平、文化底蕴等各个方面,是历史教学中树立民族认同感和国家认同感的重要渠道,树立学生“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等,从而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国家认同感。“四大文明古国,为何唯有中华文明延续到今不曾中断,历经蹉跎不掩辉煌,我想原因之一,就是中华民族有着最为顽强的文化记忆,最为深沉的文化认同。”[1]

命题的“立意”点之二:近代救亡图存与民族复兴

2011年新课标表述:感悟近现代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进行的英勇奋斗和艰苦探索。

中国近代史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屈辱史和沧桑史,也是一部抗争史和探索史,通过对中华民族所受的灾难,危机忧患意识及在国家面临危机时一些仁人志士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这其中的责,正是体现一个人对自己、对家庭、对学校、对社会、对国家应尽的义务。近代史部分,课本中有许多可歌可泣的历史人物,以这些历史人物为榜样,以他们的事件为载体,可以培养学生高度的责任感和树立他们居安思危的意识,小到班级、学校、家庭,大到国家,当出现困难时应该表现得沉着冷静和责任担当。

例:(原创)中国近代化的探索是个不断深入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洋务之枝叶,非其根本”“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职”

——谭嗣同

(1)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谭嗣同等人又做了怎样的探索?(3分)

材料二:“皇帝倒了,辫子割了”——瞿秋白

(2)材料二指的是什么事件?瞿秋白肯定了该事件在哪些方面的积极作用?(3分)

材料三:“所谓新者无他,即外来之西洋文化也”——《青年杂志》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新”的具体内涵。(2分)

(4)综合以上,近代我国人民奋斗的基本目标是什么?(2分)

本题以中国近代仁人志士为“实现中国近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为立意点,以人物言论为主要的呈现形式,从材料一中“洋务之枝叶,非其根本”可以看出谭嗣同认为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在于未触及根本,“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职”,联系课本中谭嗣同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可以得出他的要求是进行维新改革,变革政治制度。材料二中瞿秋白先生所说的“皇帝倒了,辫子割了”深刻形象地反映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皇帝倒了”说明封建帝制在中国的覆灭,“辫子割了”则从一个侧面反映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的推动使得社会习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材料三中“所谓新者无他,即外来之西洋文化也”从其出处《青年杂志》可以得出新的内涵是西方新思想,即“民主、科学”等。最后一问,提炼本题的中心和主旨,即对近代民族复兴道路的探索,渗透“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民族复兴的内在动力”,正是因为谭嗣同等这些仁人志士不畏艰苦,舍生取义,为大家舍小家,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而前仆后继,才使得灾难深重的中国重新掀起民族复兴的浪潮。这种民族团结,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精神力量。

命题的“立意”点之三:中共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

2011年新课标表述:认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的决定作用,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增强历史责任感。

本阶段的立意主要是凸显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中国建立初期和改革开放新时期对理想信念的不懈追求,以及无私奉献、舍家为国的高尚品格和家国情怀。

例:(原创)活动与探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的重大成就,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请你就此进行阶段性的探究。(12分)

【站起来】

(1)中国“站起来”的标志是什么?为实现“站起来”,中国共产党人开创的道路是什么?在这条道路的指引下,取得了哪些胜利?(4分)

【富起来】

二十世纪90年代,西方有人把鄧小平与戈尔巴乔夫做对比,但现在,连他们的可比性都已不存在。戈尔巴乔夫的名声在原苏联境内碎得像渣子,西方几乎把他忘了,而邓小平通过让中国经济向外部开放,让中国人脱贫,发展国内经济,使中国人重新看到了一个伟大国家。

——环球社评:实话实说世人眼中的邓小平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戈尔巴乔夫的名声在原苏联境内碎得像渣子”的原因(1分)。结合史实,指出邓小平“让中国人脱贫”“使中国人重新看到了一个伟大国家”的具体措施(3分)。

【强起来】

(3)日益富强的中国对推动国际社会发展有何积极作用?(2分)

(4)你认为,中国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本题以中国共产党人奋斗历程为中心和主题。第(1)问,构建时空坐标,考查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掌握以及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实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解,树立正确的唯物史观,从全局把握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革命时期成就,了解中共所起到的引领和决定作用。第(2)问以材料解读的形式,通过对邓小平和戈尔巴乔夫两位历史人物的对比,坚定中国走改革开放之路、走社会主义道路和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信念。第(3)问,立意点应是展示日益富强的中国对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世界经济共同发展所起的重大作用,凸显大国责任、大国形象和大国情怀。最后一问,升华本题的核心,落实课标,通过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的伟大作用,树立学生爱党、拥党的正确价值观。

三、教学启示

家国情怀是立德树人教育的重中之重,是中考命题“素养立意”的核心理念,因此,我们平时要适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渗透与价值观引导。

我所在的芜湖市弋江区属于城乡结合区,历史学科与整个芜湖市相比非常薄弱,我们一线教师也在不断反思,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继续以课程标准为依托,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方向,课堂教学中采用中考式语言,让学生能切实理解和感悟历史,在中考复习时更要提炼历史知识背后蕴含的家国情怀,注意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判断。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中考成绩,更能真正落实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叶小文.略谈家国情怀[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4).

猜你喜欢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新课程高考对学科思维素养的创新考查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简论教育装备与历史学科的关系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关于历史学科活动课程的开发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