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虎平
摘 要:随着教育部印制并下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发生了重大转变,不再片面重视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程度,不再片面重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不再片面重视学生情感思维的培养,而是对学生的语言建构、文化理解、思维发展、审美鉴赏等多方面的核心素养体系的培养更为重视了。在此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进行简要探究。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语文学科是以我国的传统语言——汉语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是学习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明确认识到语文学习在学生的多方面技能与核心素养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推动初中生健康、和谐、全面地发展,把初中生打造成真正能够适应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但是在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并没有把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真正摆放到应有的位置上来,结果教师付出的汗水更多,取得的成效却并没有成正比,课堂教学得不到理想的效率,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自然也就更加无望了。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利用多种教学策略,来不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对于初中生来说,语言词汇的积累并不丰富、对于语言的综合应用能力并不出众、对于语言的感知感受能力水平不高是初中生的普遍状态。试想一下,假如学生对自己国家的传统语言都不能熟练掌握,都不能进行准确的应用,又哪能奢求学生核心素养的更高发展呢?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把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来抓。例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就组织学生开展了以“圈点批注”为主要方法的深入阅读活动,组织学生把文中自己认为描写细致、刻画生动、叙述详细、蕴含哲理、情感丰富的词汇或语句勾画出来,并对其表达效果进行分析,体会使用的妙处。在这样的阅读中,学生对语言词汇的作用理解程度更深了,对其表达效果也就更加明确了。之后教师又组织学生开展了仿写、扩写以及读后感写作活动,让学生趁热打铁,对词汇的使用方法更加熟悉,对词语的内涵理解更加深入,进而更大程度推动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提升,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注重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
语文是语言文学,这里的语言就是汉语。汉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语言,经过了几千年的传承,汉语不仅仅是一门语言,更成为中华民族多种传统文化形式的载体,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集萃。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语言方面的教学,更需要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保证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手中得以不断传承。例如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就需要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朗诵练习,让学生能够深刻认识到古典诗词在语言精练方面、韵律掌握方面、思想内涵方面、处世态度方面、哲理深思方面的明显特征,并让学生体会作者在诗词中表现出的对国家和人民的无限热爱、对祖国河山的无限赞美、不计个人得失的旷达胸襟、对故乡及亲人的无限思念等深厚情感,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保证学生思想、情感、心理、理念、价值观念等方面的正确发展,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培養。
三、培养良好的审美鉴赏情趣
在初中语文学科教学中,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美好,什么是丑恶,什么是善良,什么是邪恶,提高学生的是非分辨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也是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率、实现初中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例如在朱自清先生的《春》一文教学中,教师就组织学生对文中描写的春天到来之后山、水、太阳、小草、各种树木和野花、蝴蝶和蜜蜂、春风、春雨以及迎春的人们的变化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充分感受作者生动、细致的描写,从中感受到春天的美好与生机,并进一步感受到作者对于春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进而受到美好的熏陶。例如在《背影》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对“望父买橘”一段进行了深入探究,对于父亲跨过铁道给儿子买橘子过程中的动作进行了深入的研读,并且组织学生进行了课堂情景的表演。在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深刻认识到父亲虽然是一个胖子,虽然走路蹒跚,虽然说话不漂亮,但是在整个过程中蕴含的父子深情才是最打动人的,而这种感情也是世上最美的。在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对于人世间的美好事物进行了明确的感知与探讨,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实现了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理念影响下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真正以素质教育为途径,以高效课堂的构建为主旨,以实践活动的开展为手段,以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为主体,激起学生对于初中语文学科的学习热情,以此推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不断发展,实现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的更高发展。
参考文献:
[1]姜葳.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分析[J].传播力研究,2017(8).
[2]周红艳.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学周刊,2018(7):55-56.
[3]任立兵.浅谈初中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