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林
摘 要:如今,我国新课改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深入,并对初中数学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而问题导学法中“问题”是关键,“导学”是中心,在初中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引入问题导学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果的同时,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导学法;教学对策
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教师不同,在教学中除了要向学生传授必要的数学知识外,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依靠传统的教学理念无法达到上述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将问题导学法引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以确保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可以使数学课堂教学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一、合理设计教学问题
问题设计是问题导学法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在进行教学问题设计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心理特点来进行教学问题的创设,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重点与难点,而且还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和质量。在进行教学问题设计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入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而且还可以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例如,在进行“用方程组解决问题”一节内容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如下教学情境:“在一个阳光明媚、春风和煦的季节里,老师带领学生外出旅游,一共租赁了两种类型的客车。1辆大客车和1辆小客车一次可以坐60人,3辆大客车与2辆小客车一次可以坐160人,试问一辆大客车与一辆小客车一次分别可以坐多少人?”
随后,教师还可以继续设计如下问题:
(1)该题中哪些是已知量?哪些是未知量?
(2)题目中的哪几句话与已知量和未知量存在联系?是否可以用等式连接这两句话?
(3)如何列方程?如何设未知数?
在进行分析和讨论的过程中,有些学生采用了如下解题过程:
解:设一辆大客车可以坐x人,一辆小客车可以坐y人
根据题意得知:x+y=603x+2y=160
通过解题后可以得知:x=40,y=20
答:一辆大客车可以坐40人,一辆小客车可以坐20人。
这种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加深他们对该部分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
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问题导学法的应用可以有效梳理学生的思维逻辑,使他们准确把握自主学习的方向。因此,数学问题的设置要具有层次性,以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提升课堂知识的难点,逐渐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进行“二元一次方程组消元和求解”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鸡兔同笼”问题来开展问题导学法,具体问题如下:(1)在求解鸡兔同笼问题时,关键环节是将所有兔子假设成鸡,或将所有鸡假设成兔子,这样做可以达到什么目的?(2)假设后,可以将两个未知量转化为一个未知量,随后还需要借助哪些条件对问题进行求解?(3)求解出一个未知量后,如何对另一个未知量进行求解?在求解鸡兔同笼问题时,就是采用了二元一次方程消元求解方法,在对上述问题进行解答过程中,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把握解题的关键,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有效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果和质量。
三、要更加重视导学
在进行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导学”是问题导学法的关键环节,其通常是指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序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指明学生正确的学习方向,使他们少走弯路,态度端正,真正达到问题导学法的实施目的。实际上,在采用问题导学法时,教师要更加重视导学环节的价值,以便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和使用奠定良好的基础。通常情况下,在问题导学法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留出充足的时间来让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这样可以在解决数学问题的同时,使他们真正掌握该部分的数学知识。例如,在进行“三角形的稳定性”一节内容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入“盖房子”的相关问题,在未安装好窗框之前木工师傅一般会将一根木条斜钉在窗框上,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呢?随后教师就可以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稳定性特征。随后教师可以继续提问:“如果用钉子将三根木条钉成三边形木架,随后对其进行扭动时,形状是否会发生改变?”然后要求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操作,有效培養和提高学生的操作、观察和分析能力,更好地发挥问题导学法的作用。通过上述一系列的学习、探究和动手操作后,能够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稳定性特征,而且还可以加深他们对该部分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更好地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引入问题导学法,既可以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又能够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同时,问题导学法的实施,还能够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田传松.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新课程(中学),2018(2).
[4]陈智雁.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7(13).
[2]柴影.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