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慰慰
初中阶段学习内容增多、难度变大,在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后往往对于章节知识或者专题知识缺乏系统理解,往往只浮于表面,而复习课能够加强学生知识之间的联系并且系统化,并且在方法层面得到提升,可是多数老师的复习课往往只停留在做题、讲题、做题的循环中,甚至把作业讲解当成复习,讲完后学生还是无法将知识系统化,学生能力得不到提升,数学素养得不到培养,而且复习的内容往往不符合学情、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师在学生已会的内容上浪费时间,讲解的内容与考点、课标脱节,造成复习课的低效化,所以在复习之前必须要了解学情、熟悉课标要求,而测评是精准了解学情的法宝,测评我将它分为前测与后侧,前测了解学情,帮助老师调整教学内容,后测检验教学成果,以便老师采取课后补救措施。
1.概念界定 前侧是指教师在课前,通过不同的调查方式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预备和相关方法的预先测试,然后设计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活动,并提出相应的课堂教学策略。后测是指教师在课上完后,通过不同的调查方式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进行测试,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流程。
2.理论依据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努力创造一个适宜的学习环境,使学习者能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更加注重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研究教材,精准复习目标 首先我们应该改变以往机械操练的复习模式,万不可题海战术,教师应该花时间钻研教材、钻研考点,明确复习的知识点以及各个目标在考纲中的掌握要求(了解、理解、掌握、应用),并且将他们罗列出来,以便相应地选择例题,这样的话教师教学时更加有针对性,避免了非考点内容的讲解,教学也会更加紧凑,上课效率也会有很大提升,但是很多老师尤其是新教师往往讲题缺乏争对性,对于一些非考点也花了大量的时间,而一些重难点却没有深入探究,这样大水漫灌的上课方式造成教师虽然认真上课,但学生作业、考试成绩不理想。
2.课前测验、了解学情 在上复习课前,我一般会安排前测题,而且主要采用选择题的模式,为了让测试具有参考价值,这就需要前测题紧扣考点,因为我预先已经把考点罗列了出来,我就可以相应地选择题目,不同的考试要求,题目难度也不同,比如一个知识点要求是“了解”的话,我不会安排题目,“理解”程度的话,我会安排辨析题,知识点要求是“掌握”的话,题目难度会相应增加,涉及到推理或者运算,如果知识点要求是“应用”的话,我会安排与其他知识点或者实际情境相联系的题型,但是以上这些题目也仅仅考察单一知识点,目的是为了排除其他知识的干扰,使得检测更加精准,因为只有在更加精准有效的前测下,教师才能对症下药,采取相应措施。因为我们班是平板实验班我会把前测题放在平板上,目的是教师很快就可以得到各个知识点的正确率以及错误的学生,没有平板的班级也可以印一张测验卷(一般5题左右),花几分钟时间即可完成,各题正确率出来后,教学内容的安排可以侧重错误率高的知识点,教师讲解时也可以争对性地总结反思,同时错误的学生教师可以选择性地让他们回答,争取让他们理解该知识点。
3.小组讨论,知识归纳 知识回顾中教师往往采用概念串烧的模式,自我感觉把整个章节的知识理清楚了,殊不知这样走马观花的模式下,学生只是把已学内容从新回顾了一遍,这些内容他们早就会了,而且缺少题目的载体,知识点也很难内化为学生的能力,这个过程也造成了时间的浪费。我采用的是小组合作的模式,让组长辅导组员前测题中的错误部分,并且让学生在小组讨论的同时归纳知识点、易错点,这一个环节我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只是做一下点拨、总结,而且我是以题组的形式展现本章知识点,知识点可以内化为他们的能力,避免了机械记忆,而且这些知识点都是学生主动建构归纳出来的,他们印象会更深刻。
4.典例解析,方法提炼 当学生归纳好知识点后,就进入了例题讲解环节,我们知道复习的目的在于知识的系统化和提升,而不是“炒冷饭”,解题、讲题是达成这一目标的途径,但是题目精选很重要,首先我会安排前测题中错误率高的知识点、中考重点考察的知识点,我还会研究书本,对书本例题、课后习题进行变式,当然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是数学课的关键,所以在例题中要能够让学生的素养得到展现和培养。我会让学生先进行思考,技能型问题我一般会等他们大半做好才开始讲解,如果是探索型问题或者应用型问题,由于这些问题有一定难度,所以我会等小部分学生做完后就开始讲解,而且在讲解中我会把主动权放给学生,给学生充分展示交流的机会,如果有更好的方法我也会鼓励学生积极举手、上台发言,让同学们的思维得到碰撞,激发起思维的火花,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数学素养,也培养了学生的交流合作、语言表达能力。当同学们遇到困难时,我会适时给出“脚手架”,帮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享受成功的喜悦,最后我对学生的方法进行总结,将方法提炼出来。在例题讲解这个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合作者,帮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问题解决的乐趣,在探索中培养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5.变式提升,深化拓展 数学复习课有三个层次①只教怎样做-----简单的解题过程,②教会怎么想-----由知识转化为思路引领,③教会如何类化-----由一个题拓展到一类题,只有在最后一个层次中,学生才能形成问题解决的能力,而对例题进行变式是知识内化、形成能力的最好方式。当例题讲完后,我会适时给出变式题,对于内容不同,变式题的设计也不同,但是共同点就是希望同学们能够从不同的题型中归纳出数学思想方法,而这些才是数学学习中最宝贵的,一般我采用讲完一个例题做一个变式的模式,当例题总体简单的时候,我也会采用先把例题讲完,最后完成变式题,而且变式题我一般不会让学生上台讲解,而是采用小组合作的模式,让组长辅导组员,同时教师个别辅导,这样避免重复的讲解相同的知识点,节约了时间。
6.课堂小节,总结反思 当例题和变式都完成后,我们就进入课堂总结环节,我一般会让学生小组讨论,梳理本节课学到的知识点、思想方法、易错点,并且展示出来,当学生出现困难时,教师可以适时点拨,一般这个环节用时不超过3分钟,因为这是学生主动参与建构的过程,所以他们会对本节课所学到的思想方法有更深刻的认识。
7.课堂后侧,学情反馈 为了检测复习课的成果,我会安排课堂后侧,一般也是选择题的模式(5题左右),并且严格紧扣教学目标,一般我会把前测题进行变式深化,同样也把题目放在平板上,这样的话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快可以得到体现,对于错误率高的题目或者学生,教师可以针对性的讲解。这也是精准教学思想的体现。课堂时间如果不容许的话,后测可以当做作业布置给学生。
复习课是最难上的课,因为在短短的40分钟内要涉及到数学知识太多,而且要帮助学生建构知识、提升能力,同时要培养学生的素养,这些都要求教师精准教学,将时间利用率最大化,我在我任教的两个班中发现使用了这种模式后,课堂容量、深度提升很大,同时也保证了基础知识的落实。班级平均成绩在全校排名中都有进步。但是不足之处也有,因为每次复习课前都要求教师对于新课标、中考考纲了如指掌,对于例题的精选更是体现教师功力,所以有些时候自己一个人备课有点太费力,更加需要教师的团队协作,而且当内容难度加大时,后测部分课内往往没时间完成,教学反馈就不及时了,如何完善这个复习流程,使得它具有通用性,甚至对于新课是否也适用,是我接下来要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