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敏
在全球化教育背景下,国家发布了新时代学生应该具有的核心素养,这关乎未来中国教育的发展和取向。作为一线教师,只有时刻用心地在德育工作中渗透核心素养,我们的学生才能够形成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笔者长期从事德育工作,在教育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旧的德育方式,对德育目标缺乏系统性分析,往往从某一个角度出发就提出一个“目标”,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和片面化倾向。诸如此类的“系统化”显然都不符合核心素养的培育要求。究其原因,其缺乏指向“人”的目标,也因此失去了科学性和可行性。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感知,结合核心素养的要求,不断调整思路,确立了基本的目标指向,逐步构建和完善学校德育目标体系。
如何让学校的德育工作做到“大道无痕”从而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呢?在多年的学校文化建设和学校德育建设的融合实践中,笔者认识到,要充分发挥学校文化的浸润作用和育人功能,把学校文化作为德育工作的基础,努力避免孤立德育。
所以,在进行道德教育的时候,应让德育回归生活。让孩子们在进行课程学习时能对道德有所认识,在遇到生活中的道德问题时能首先在教师的指导下,做到联系课本解决问题,引导孩子在下次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能做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从价值取向上看,它“反映了学生终身学习所必需要的素养与国家、社会公认的价值观”。德育工作的宗旨正是要培养健全的人格。核心素养培育的“学生发展指导”课程的经典问题不再是知识的价值问题,而是关于全面发展的人需要什么样的核心素养问题。
作为一名长期活跃在教学一线的教师,无论是在数理化知识方面的教学还是在道德教育工作中,都深感要让孩子做课堂的主人,要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比起填鸭式的教育,笔者认为兴趣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道德教育也是同理,如何让孩子在刻板的说教中发现乐趣,成为笔者首先想解决的问题。
小A是笔者教过的学生中的一个典型。父母在国外工作,爷爷奶奶年老体弱,对他的照顾仅仅是吃饱穿暖,宽松的成长环境让他沾染上不少的坏习气:在班级里拉帮结派,和同学们兄弟相称,打架、欺负同学都是家常便饭。笔者知道班级中存在的很多问题核心就在小A,所以小A成了笔者一段时期中的工作重心,而这个“重心”的棘手程度也确实是当的起这个“重”字。一次课堂上,一个学生因为开小差被笔者提醒了一句,却引起了小A的强烈不满,于是笔者将小A叫到办公室:“老师批评其他同学你为什么这么生气呢?”
“他是我小弟,我要罩他。”
我意识到了黑帮电影在其中推波助澜的作用:“你是他大哥?你们崇拜的是谁啊?”
“当然是武圣关二爷关羽。”
“那你说说看为什么要拜关羽?”
他想了很久,说不上来。我笑说:“不知道为什么拜就拜,怎么做大哥啊!”笔者把书柜里的一本三国演义连环画《捉放曹》拿给他:“来,看看这个,你看看关羽是怎么做大哥的?”
过了几天他来找我:“老师,我知道了,因为关羽重情义,知道曹操对自己好就不愿意杀他而是放他一命。”
“嗯,不错,只不过还不准确,我再给你几本,你再看看。”笔者给了他笔者自己精心挑的和关羽有关的连环画。
过了几天他又来找笔者:“老师,我发现了,关羽在被曹操抓住的时候他说不降曹操只降汉室。但是曹操当时已经挟天子令诸侯,所以他折了个中,既感谢了曹操的重视,又保全了名声。老师你这还有书吗?有些地方情节不连贯我想一起看。”于是笔者把剩下的书都给了他。
渐渐的他有了许多变化,在课堂上开始认真听课,不打架,也不欺负同学了。笔者问他怎么不再将同学矛盾付诸武力了,他说,关羽是很厉害,但是最后还是败走麦城,还是诸葛亮好,决胜于千里之外。关羽就知道打打杀杀,其实不聪明,诸葛亮虽然不会武功,但是却让大家都服气,他希望能像诸葛亮一样聪明,不战而屈人之兵。在那之后,他就像海绵一样,汲取历史故事中经验,从历史连环画转向了一些较严肃的历史读物,偶尔在课堂上说起仁义礼信,竟然还能说的头头是道。实践证明,在最平常、最普遍的学习生活中,引导他们从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开始思考,让孩子们学会在故事中抓住熠熠闪光的道德品质,获得自己的感悟,又能将这些感悟按照实现美好生活的脉络串联起来。将自立与自律,文明与守纪、宽容与友爱等道德元素逐步地转化为自身的道德行为。
总之,在实践中,孩子们开始爱上了德育课,他们在德育课上那种充满生机、活力的表现,那种发自于童心的情感,经常带给笔者这颗逐渐老去的心灵以极大的冲击,使笔者不敢停步不前。笔者坚信德育课是充满魅力的!不管道路如何蜿蜒曲折,我们都要为此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