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胜军
(江苏省张家港市南沙中学 215632)
所谓化学课堂生成性资源,是指师生在化学课堂中基于教学情境进行探讨与交流时,即时产生的新信息、新思维、新方法等资源.初中化学教学中,笔者发现不少教师对课堂中突发的生成性资源,习惯采取“敷衍了事、消极回避、置之不理”的处理方式,多数是以担心教学任务难以按时完成为借口,坚持“有序总比无序好”的观点,按照自己预设的教学环节进行,忽视学生真实想法的表达,导致课堂中具有教育价值的“生成性资源”的流失.本文重点介绍两种处理化学课堂中生成性资源的具体方法与手段,旨在抛砖引玉,希望能够引起教育同仁的进一步思考与借鉴.
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往往具有突发性、即时性特征,在师生互动、交流合作的化学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性资源层出不穷、转瞬即逝,作为教师应该认真观察与揣摩,凭借教学经验和教学智慧,对生成性资源进行准确的判断与定位;在课堂教学时间允许的条件下,对助于纠正学生错误、启迪学生思维、厘清学生思路、完善学生知识体系的生成性资源,采取“当场处理”的手段,实际操作中可以从“放大”和“缩小”两个角度着手.
化学课堂中生成性资源的形成具有不可预测性,许多生成性资源涉及到化学核心知识的构建、化学思想方法的达成、化学核心素养的形成.教师可以从课堂的教学内容、过程、时间、效果等方面进行思考,对课堂中形成的生成性资源进行有效、积极的放大处理.
例如,笔者在进行“NaOH溶液的性质”教学中,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时,有两组学生实验出现了一点“意外”,酚酞滴入NaOH溶液中后出现“先变红再变无色”的实验现象,这与课本呈现的结论大相径庭.当这些学生带着“疑惑”的心情来询问缘故时,笔者很快意识到这是极佳的教学资源,能够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化学思维能力,具体如下:
教师:要求这两组部分学生进行“意外”实验的“重演”—酚酞溶液先变红后变无色.
学生:为何出现如此现象?
学生:各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得出使红色消失的三种可能:①酚酞溶液与空气中氧气发生反应;②NaOH溶液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发生反应;③酚酞溶液变质.
师生:师生互动设计实验进行验证:①适量选取“问题”小组的NaOH溶液于试管中进行加热,滴入少许植物油,在冷却后的溶液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②在装有碳酸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③适量选取“正常”小组的NaOH溶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
学生:根据方案进行实验,得出实验现象为:①先变红后变无色;②呈现红色;③呈现红色.
教师:显然,同学们上述三种可能是错误的;请同学们关注实验中NaOH的量.
学生:学生根据教师的点拨,提出与NaOH溶液浓度相关的猜想,设计对比实验进行验证,适当选取“问题”小组的NaOH溶液于试管中,加水稀释后滴入酚酞,溶液变红色,可见,应该选择浓度较小的NaOH溶液进行实验.
课堂氛围和学生思维状态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在课堂中出现的“意外”有时却是可以充分利用的价值资源,教师应该勇于面对这些生成性资源,有效放大处理手段,从学生发展的视角出发,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成功的喜悦,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促进素养提升.
化学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是多层次的,不能一律均进行“放大处理”,根据价值大小进行甄别选择十分必要,与化学核心知识联系不紧密,提升学生思维能力不大的资源可以选择“简约缩小处理”.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学生能力不同,对于基础性的错误资源,可以让学生自主交流,进行简约处理.有时候涉及经常用到的所谓“超纲”内容,对于这类生成性资源,显然不能置之不理和放大处理,采取简约缩小处理才是明智之举.
例如,笔者在进行“碳酸钠的性质”教学片断:
教师:请同学们思考下,碳酸钠溶液的酸碱性情况?
学生:中性…碱性…酸碱指示剂检验…酚酞溶液比石蕊试剂检验更好…
师生:利用酚酞进行实验验证出碳酸钠溶液呈碱性.
学生:碳酸钠中无氢氧根离子,碳酸钠溶液却显碱性,为何?(学生都在等待老师解释…)
教师:主要是碳酸钠溶液中的离子与水发生某种特殊作用后,溶液中氢氧根离子浓度增大而呈碱性.
学生的疑惑是初中化学“超纲”问题,此处化学教师若用“这是将来大家高中才学的内容…”进行规避处理,显然会打击学生“饥渴”求知的心灵,但笔者采取“开阖有度、点到为止、简约缩小”的方式进行处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兼顾学生认知特征,促进学生探知积极性的提升,也体现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与魅力.
初中化学课堂具备“复杂性、动态性和生成性”特征,学生在化学学习中融入自身的体验与感悟,有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在初中化学教学实践中,有时会产生课堂中一时难以“下手”的生成性资源,往往这类资源对本节课堂教学目标无价值可言,若直接当场处理则会多消耗课堂宝贵时间,直接影响教学;面对这种问题,心理学专家陈德华认为,在课堂教学中“问题暂时搁置是一种教学机智”,因此,课堂中某些特殊的生成性资源,教师应该大胆、果断的说:“下次课堂再探讨、将来你们会懂…”等.
例如,笔者在进行“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片断:
教师:请同学们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设计实验方案:用CuSO4溶液制备Cu.
学生:用金属Na与硫酸铜溶液进行置换反应来制备金属Cu.
教师:利用活泼金属与相对不活泼的金属化合物溶液置换反应制备不活泼金属,活泼金属不能用“K、Ca、Na”三种.
学生:为什么不能用“K、Ca、Na”三种活泼的金属?
教师:这个问题等学到“盐”的相关知识后,可以查阅网络或图书资料进行自主学习与探究.当然,同学们进入高中自然会学到相关知识,明白其缘由.
学生在课堂中提出Na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制备Cu的方案,主要是K、Ca、Na位于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前列,而Na的性质是高中化学的教学内容,同时还涉及“盐”的化学性质相关知识(暂时尚未学习到此章节内容),若化学教师当场阐释,学生是难以理解其中道理,容易浪费课堂时间,耽误教学进程,影响教学质量.将此生成性资源进行“暂时搁置”的手段是一种教学智慧的体现.
总而言之,化学课堂教学是教师实施教育教学的主战场,化学课堂教学过程是动态变化与发展的过程,有效处理课堂中生成性资源是教师教学机智和教学艺术的一种体现,作为一线化学教师应该正视课堂中突发的生成性资源且巧妙处理,进而有效构建高效、精彩的化学课堂,不断促进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