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朗读,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2019-02-20 10:41彭华燕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19年123期
关键词:情感共鸣语文素养

彭华燕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这就是古人所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注重朗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内化,从而提升语文素养。

【关键词】情感共鸣;感悟作品;形成习惯;语文素养

一段“语文老师魔性朗诵《将进酒》戏精附身”的视频在网上引发热议,视频中老师手舞足蹈、声情并茂的一段朗诵,使得整堂课“活”了起来。事实上,朗读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在阅读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是阅读教学的起点,是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这就是古人所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因此,语文教学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更要注重朗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内化,从而提升语文素养。

一、以范读树榜样,引起学生情感共鸣

朗读是“口耳之学”,虽然现在有了很多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录音、多媒体等,但教师范读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样是诵读,如果教师的范读字正腔圆、有声有色,那不仅能给学生的朗读树立良好的榜样,直接影响学生的朗读,而且容易吸引学生,使他们把注意力很快地投入到文本中去,透过教师的范读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体悟课文的思想感情并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就如文首提到的视频主人公史老师,不单是《将进酒》,其他很多诗词他也会用这种饱含深情的方式在课堂上朗诵。他把自己对作品的独特见解寓于别出心裁的教学设计,采用朗诵的方式最大程度还原了作者创作时的心境,将其要表达的情感通过“有声语言”表现出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在声情并茂的朗诵中,仿佛他就是那一个豪饮高歌忧愤狂放的李白。从教师朗读的节奏、语调及神态中,学生不仅体会到语言节奏的美感,而且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哦,原来李白是这样的啊!

当然,教师应明确,教师范读只是引路而已,旨在示范启发,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去模仿,更不能取代学生的亲身朗读体验。

二、以情感为引领,启发学生感悟作品

语文大师叶圣陶说: “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在正确、流利地朗读作品的基础上,朗读最重要的是要读出感情,读出作品当中的爱意、赞美、陶醉、感动、悲伤、孤独、遗憾……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推敲课文中重点词句、段落、篇章的深层内涵,细心体味字里行间的意味和情感。要求学生在朗读中走进作品中的角色,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也是你的喜怒哀乐。那样的朗读,才能将文字转化为饱含感情的声音,直抵听众的内心。

在教学《秋天的怀念》时,笔者选择了第二段母子对话让男生和女生分角色朗读,读前笔者进行了必要的点拨:对于去看菊花这件事,母亲很希望“我”能去而“我”却很不热心,那么俩人的对话中他们各自的语气应该是怎样的?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读得人情人境,把“母亲”的担心恳求、“我”的烦躁敷衍都表现得很贴切,而且,他们从边读边思考的过程中明白了很多文章中隐含的信息,如,母亲一定是多次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而“我”也一定是屡次拒绝;母亲是有多希望把“我”从绝望的边缘拉回来,看到生活的美好,振作起来。

又如,这篇文章的最后一段,笔者采用指名读: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从教师的指导和朗读实践中,学生悟出,从排比句式及“泼泼洒洒”“烂漫”等词可知,描写菊花样子的第二句朗读的节奏应是由慢到快,舒缓而紧凑的;而后两句与前文“母亲”的临终嘱托呼应,意味深长,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也尤为复杂:有未能尽孝的遗憾、有对生命的眷恋、有对母亲深深的爱和怀念,所以读时的语调要深沉而委婉。如此一来,以情来导读,用读来悟情,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在朗读中已经传达到学生的内心,学生要理解课文也就轻而易举了。

三、以情境为手段,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作者心有境,入境始为亲。因此,要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他们迅速入境“入戏”,读出真感情,我们教师要会耍一些“小手段”。我们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感情基调,巧妙地创设一些情境,譬如配一段优美的背景音乐、一段小视频等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等感官,让他们自然而然地进入作者的“境界”中,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继而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在教学《观潮》时,笔者首先让学生观看了一段“钱塘江涨潮”的视频,学生都被那浪潮磅礴的气势震撼到了,直拍手称奇,所以在读到“那浪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段时,他们就像亲临其境一样,惊奇、赞叹溢于言表。又如表演朗读,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朗读形式,这在人物对白较多的记叙类文本中最为常用。新颖的形式,成功的喜悦,一定能够激发起每位学生反复朗读的兴趣。

四、以技巧作依托,提高学生朗读能力

要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的范读只是把学生引进门,至于里面的“门道”,需要教师要亲自“下水”,教给学生一些朗读技巧,主要是停顿、重音、快慢、升降四个方面。

1.停顿。停顿时间的长(︿)短(▲)可以营造不同的表達效果;停顿的地方不限于有标点处,有时根据表达的需要,在有标点处也不能停顿,而是要一口气连读(﹀)。例如:“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春》)恰如其分的停顿使句子所抒写的惬意和活泼轻陕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2.重音。一句话中需要强调或者能突出中心的词语或句子,朗读时可以用增大声音的强度等方式,使得这些词语或句子更引入注意。例:“春天来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语言的魅力》)

3.快慢。在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的基础上,要根据具体内容相应调节朗读的速度。如《火烧云》的这一段:“过了两三秒钟,那匹马大起来了,腿伸开了,脖子也长了,尾巴可不见了。看的人正在寻找马尾巴,那马变模糊了。”火烧云形状变化得非常快,所以朗读的时候语速要加快。

4.升降。语句有了声音高低升降的变化,抑扬顿挫,听起来富有音乐美,更能细致地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和语气。这在分角色朗读中最为明显。

为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在掌握这些技巧后,教师可预设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让学生多加练习,如,个别读、齐读、自由读、小组读、分角色读等等。课堂朗读的方式越多,学生就能得到不同形式的训练,熟能生巧,才能声随情动,心凭意达,朗读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五、以评价为推手,鼓励学生形成习惯

当学生按照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朗读完后,教师要适时针对学生的朗读情况及质量作出评价,还可指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或鼓励同伴参与到评价中去。但有两个原则:一是以激励性评价为主。在客观评价朗读情况后加以正面引导,如,“你真是我们班的朗读小明星”“这一次你进步了很多,如果你吐字更清晰一些,你能做得更好”“听了你的朗读,老师的耳朵都听醉了”“听,大家的掌声已经为你响起来了”“老师为你的朗读点赞”……二是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个性见解。朗读指导中教师不能时刻拿着自己的那套标准来要求、限制学生,要尊重学生的对文本的多元解读,这些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有可能会成为我们日后教学的珍贵资源。学生在得到教师正面的评价和肯定后,他们的朗读兴趣就得到巩固,经过不断训练,逐渐养成良好的朗讀习惯。

常言道:“三分文章七分读,教育千法读为本。”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语言基本功训练。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还要下苦功夫,不断研究、实践和总结,去激发学生朗读兴趣,促使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从而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只有这样,才算是真正的语文课。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情感共鸣语文素养
情理和谐 成长相伴
如何通过朗读教学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为小语课堂“瘦身”,为学生语文素养增“肥”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开展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消费热潮下新都市电影的审思
论治愈系插画的精神传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