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热潮下新都市电影的审思

2016-05-17 12:11郭晶晶刘雯
电影文学 2016年9期
关键词:情感共鸣

郭晶晶刘雯

[摘要]从宽泛的角度讲,“新都市电影”具有某种类型意义。“新都市电影”从题材选择、主题格调、观众欣赏口味以及语言流行时尚等方面迎合了都市消费人群的欣赏心理。该类影片一改过去都市言情剧灰暗沉闷的风格,更多地表现出轻松欢快的气息。所以,很快受到观影者的热捧,成为以都市青年为主要消费群体的城市人群的消费品。鉴于此,本文将其作为一种都市电影的亚类型,从情感共鸣、伦理判断、视觉消费三个方面进行更深层次的认识和探讨。

[关键词]新都市电影;情感共鸣;伦理判断;视觉消费

以描写都市风情为主的“新都市电影”,绝非当下电影导演们一时冲动而为。它是电影行业在商业利益驱动和快节奏的都市生活催动下,以特定年龄观众为主要消费群体的艺术媒介。对于当下新都市电影被消费者追捧的现象,人们需要冷静地对待。

一、都市的流动节奏与情感共鸣的匮乏

生活节奏,是人们生活状况的呈现,是社会心理的真实反映,也是历来为社会学家或者人类学家重视的问题。在社会学者看来,生活节奏伴随着社会心理的波动而波动。随着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生活的脚步也在逐渐加快,人们的“心脏”随着脚步也在加速跳动。这种生活节奏已经大大超出了人类的“生物体心脏”跳动的频率范围,呈现出浮躁而慌乱的特点。都市节奏是都市生活运动的直观再现,这种节奏的下面却是都市社会心理的暗流涌动。把握这种节奏,就是把握都市生活跳动的脉搏。新都市电影就是把镜头对准了躁动、慌乱的城市人群,把他们的生活画面、社会心理等聚合到银幕之上,成为一种崭新的电影文化类型。该类电影的特点,就是运用镜头的快速切换、画面色调的强烈对比、语言体系的独特性以及带有时代色彩的服饰风尚等反映快节奏的城市生活。让观众在这种快节奏的气息中,感受自己的生活现状,达到心理的认同,进而获得视觉与心理的快感。不过,这类电影在都市生活场景的演绎上,过于追求视觉效果而忽略与观众感情的共鸣,这是一大缺陷。

出现这种缺陷的原因在于:第一,单调的叙事模式。新都市电影还不能完全摆脱旧有都市言情剧的情感框框,依旧被旧有情感模式所束缚。尽管有的电影加入了“求职”“创业”“职场”等现代化的词汇,但仍难以从“多角恋爱”的感情纠葛中脱身而出——用新题材走着俗不可耐的老路。久而久之,观众难免出现“审美疲劳”,崭新类型的电影也会遭遇其他题材类型电影“失宠”的尴尬。第二,“脸谱化”的人物形象。新都市电影反映的是都市快节奏的生活背景下形形色色的人物、林林总总的生活万象。这样的都市生活应该是多元的,人物性格、人生轨迹应该具有“多维性”。但事实却是,这类电影缺乏“万花筒”式的生活与人物。比如,很多年轻的男主角,要么是“奶油小生”的软弱无能,要么是油腔滑调的玩世不恭;而中年男性多被人冠以“饱经沧桑”的名号,并且都有不同程度的“家庭婚姻后遗症”。这样看来新都市电影只是题材的更新,从主题思想、情感叙述上并无新意可言。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二、现实的都市面孔与伦理判断的空泛

都市不同于乡村的一大特点就是都市是来自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不同阅历、不同职业的人群的聚集地。都市人群的生活受到不同的风土人情、价值观念、精神信仰、知识阅历的影响,势必呈现出多元、多彩的特点,多彩的生活造就多彩的人生,因此,都市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不是几个“程式化”的脸谱就能概括的。试想,如果用新鲜的都市题材不能反映出新鲜的都市印象、都市人物,观众不能透过崭新的题材触摸到都市跳动的脉搏,这样的都市题材就失去了意义,这样的电影也会很快失去市场。作为艺术手段,新都市电影应该让观众读懂导演的价值取向、社会伦理观念。也就是说,让观众在获得视觉快感的同时,也要受到社会正能量的陶冶。可是,大多数此类电影却很少在这方面下工夫,而更多的是对个人情感的诉求、对个人利益的追捧。只注重反映都市生活的绚烂多姿,而忽视了社会正能量的传播,造成了都市道德价值体系建构的真空。这是新都市电影对现实问题的逃避,或者说是对热点问题的回避。

坦率地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做人准则和利益追求,这是无可指摘的。但是,作为一种综合的现代艺术,电影是向大众进行宣传的舆论工具,代表着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是时代价值观念的传播者。电影要通过题材的选择,让观众把握时代的脉搏、时代的主旋律——电影是时代价值体系的载体,都市电影亦是如此。就当今的“新都市电影”而论,似乎这类电影在社会价值、人生价值的取向上,目标不明确或者说有些暧昧、含混其词。究其原因,一则在于导演对社会主流意识和价值观教育的刻意回避。也许,在这些执导者看来,电影的商业价值似乎更为重要,至于其中的教化作用则无关大体,人们也不会给予关注,所以题材崭新而琳琅满目的背后,却是价值体系的空虚。面对此种窘境,有的导演为自己辩驳,认为导演只是负责描述现实,至于价值取向,应该由观众自己取舍。这样的说辞是很危险的,是对观众、对社会不负责任的表现,电影作为舆论传媒,在这样的导演手中成了吸引眼球和赚取钱财的工具,有百害而无一利。二则在于导演在人物构思和主题选择上的失误。如果选取的内容只是罗列或者展示,那就很难触及都市生活的深层,就会缺乏认识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也就很难让观众把握导演的创作主旨、创作意图。这样的含混其词,无异于把功利主义、个人至上作为潜台词传播给观众。这是与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相悖逆的。

三、华丽的都市符号与视觉消费的幻境

无论是都市生活还是乡村生活,每当人们谈起时,头脑中总会浮现出一些固有的意象,这让人们能够准确地判断出其所属的类型。也就是说,在人们的头脑中,每一种生活类型都有各自的象征符号。对于新都市电影而言,想展示都市生活,就必须选取那些代表都市生活的符号。光鲜亮丽的服装、个性不羁的发型、另类极端的语言、鳞次栉比的高楼、绚丽多彩的霓虹……这些都是都市生活的剪影。但新都市电影,难道仅仅是都市生活的符号化描述吗?女主角就一定要追求不羁的生活和豪车豪宅吗?在导演看来,都市生活的元素似乎只有这些,这其实是一种偏见——都市生活远不止于此。

诚然,以华丽的现代都市符号展现都市生活,会让观众感觉耳目一新,但随之而来的各种问题也不容小觑。导演力图选取代表都市生活的影像符号,在视觉上让观众感知都市生活,但是仅仅是简单的罗列堆砌,给人冗长拖沓之感;简单的难以脱俗的符号,让人感到乏善可陈。甚至会误导一些年轻观众,使他们认为都市与物质是等同的。这是其一。其二,对于情节的演绎,缺少贯穿整体的叙述架构,仅仅把几个稍稍有些交集的人物用几个看起来并不相关的故事连贯起来,缺乏主题的统一。看起来倒像是一堆有肥有瘦的猪肉堆在那里,内容有了,但是缺少筋骨。也就是说,内容丰富,主题却不够集中,这就丧失了新都市电影应有的审视社会问题的能力。其三,商业利益的驱动使新都市电影丧失了反思现实的穿透力。在都市生活场景的选取上,一些导演为了争取广告商的资金注入,不惜一意孤行地大量植入广告。甚至有的导演为自己的这种行为开脱:有人愿意掏钱,我没有理由拒绝!这样的言论何其荒唐,这样的举动何其荒唐!这样的电影,是想告诉观众什么理念?怎样的意识形态和道德伦理取向?商业利益的驱动,注定要成为电影界的悲剧制造者。

其实,都市题材类的影片不仅仅是以展示绚丽曼妙的都市场景为主,而是应该提供给观众欣赏之余反思现实的空间——视觉快感享受的背后,是对都市生活方方面面的透析。换言之,票房固然重要,但它不是衡量电影价值的唯一标准,重要的是构建合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道德价值体系,这才是新都市电影的真正价值所在!

出现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正视它;只有敢于正视出现的问题,并且及时纠正,才能促进我国电影事业的良性循环,否则长此以往,新都市电影还要陷入被观众冷落、票房萧条而无人问津的怪圈,这样的教训必须吸取,毕竟这类题材的影片还有它提升发展的空间,还有不断更新的活力。一旦人们把这种空间无限挤压,到头来还是电影界的悲剧。人们要为当初的题材选择而骄傲,而不要为现在的错误坚持而买单。

要想让新都市电影的前途一片光明,首先要做到用敏锐的眼光观察生活、搜集生活素材,而不是简单地跟风或者不分主次、不加辨别地一哄而上,同时要避免题材选择的大同小异或者粗制滥造;此外,在故事内容上,不要仅仅局限于私人情感,纠结于个人恩怨,也不要寄希望于在那些俗不可耐的“多角恋爱”的故事上有什么翻新;至于艺术手段、叙事结构,不妨借鉴一下国外同类型电影的优势,在借鉴的基础上开动脑筋,有所创新和突破。叙事结构上也可以借鉴其他行业剧的经验——结构多样化、模式多样化——也就是说,在叙事模式上脱离程式化的影响,摆脱“拳头+枕头”的模式(“拳头”可以理解为“为了事业或创业而打拼”或者“婚姻中的磕磕绊绊”,“枕头”可以理解为“婚姻爱情的爱恨情仇”);人物形象设计上,也一定要与人物的生活空间、身份地位、知识阅历相吻合,人物的言谈举止都要围绕着以上两种情况进行,决不能任性地拼凑和嫁接,比如一谈到女性要么就是毫无女性柔美的女强人,要么就是斤斤计较的“黄脸婆”,要么就是唯利是图的插足者,这种性别上的歧视和贬损是不可取的。

四、结语

作为引领我国电影界潮流的新都市题材影片,给一度枯竭的电影资源带来了一线希望和生机,这是电影复苏的绝佳契机。既然是新生事物,就不要受传统的表现形式的束缚,就不要被旧有的程式化的东西所影响。新事物,就要有新的思想、新的创作理念,有新的理论支撑、新的叙事架构。应该看到,新都市电影,是与我国现代化进程同步的,不断嬗变的都市生活就是这类电影题材的灵感来源。脱离都市生活这块丰富的土壤,它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作为反映时代进程的新都市电影,应该立足于时代潮流的思想意识形态,唱出时代的最强音,决不能逆潮流而动。作为电影的执导者,更不能唯利是图,单纯追求票房利益,用所谓的票房收入作为衡量电影价值的标准。另外,导演选取都市生活题材的目的,既不是炫耀繁华、喧嚣的都市生活场景,也不是罗列都市生活的角角落落,简单的堆砌势必会弱化电影的教化作用。要知道,琳琅满目的生活背后,是人们对自我形象的认知,是价值观念的认同。也就是说,新都市电影,在满足人们的视觉感受、艺术享受的同时,还要注意对观众进行社会道德伦理观念的渗透。否则,这类电影只能成为电影舞台上匆匆的过客,成为绚丽外壳下毫无血肉的皮囊而已。

[课题项目]本文系河北民族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全球化语境中国产电影的‘民族化策略”(项目编号:201620)。

[参考文献]

[1]康婕.玻璃之城与都市新贵:论新都市电影的空间想象与明星类型生产[J].电影新作,2014(01).

[2]陈亦水.到神都洛阳六百里——论新都市电影的都市空间及其话语转向[J].当代电影,2014(04).

[3]赵宜.从“都市”到“新都市”——对新都市电影中时尚化书写与景观城市形象的反思[J].当代电影,2014(04).

[4]林进桃.消费主义视域下的中产阶级想象——论新都市电影的物欲狂欢与精神缺失[J].电影新作,2014(02).

[5]李枭雄.都市符号的指向与价值[J].电影文学,2015(01).

[6]宋眉.论新都市电影主体建构的维度与话语[J].当代电影,2015(05).

[7]龚奎林.游走于精神的边缘和欲望的沟壑之间——论新都市电影的生成语境和符号语征[J].电影文学,2007(10).

[作者简介]郭晶晶(1982—),女,河北承德人,硕士,河北民族师范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民族文学、地域文学。刘雯(1983—),女,河北秦皇岛人,硕士,河北科技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影视文学鉴赏、行政管理。

猜你喜欢
情感共鸣
情理和谐 成长相伴
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初中生音乐鉴赏能力培养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