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电影的国际化进程,越来越多的电影人成长起来了,他们以自己的青春经验作为创作灵感,创作出的电影可谓朝气十足,充满了表达的欲望。目前以青春回忆为题材的青春电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电影中反复提及了青春期和逆反心理等主题。但当下青春电影因为商业环境和外来文化因素的影响,选择范围变得越来越复杂,难以抉择。而近期更趋保守的艺术风格暗示了青春电影创作的新动向。
[关键词]国际化;青春电影;文化背景;创作母题
伴随着中国“第六代”电影人的不断成长,青春电影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就形成了一套成熟的体系。而现在由DV新世代、新生代和无地域、无代归属的电影人组成的最新一代的导演对青春题材电影的创作兴趣仍没有减少。这些新一代的导演们创作青春电影的灵感仍是来自真实的青春经验,只不过其中的时空、人物和事件在借鉴英美文化的基础上体现了更新的中国特征。
一、新一代青春电影的文化背景
新一代电影导演和经典的第五代电影导演的区别在于:新生代电影导演善于创造青春题材的电影,电影中地域的划分采用的是方言的形式,同时将人物的身份进行注明,塑造出一个在动荡的乡村环境中求生存的弱者的形象。第五代导演所塑造的角色一般都是比较正面的、意志坚定的人物形象。新一代导演和他们正好相反,不过角色的真实性能让观众产生真实的代入感,而且,电影中发生的故事仿佛在自己身上也发生过,那些已经远去了的青春岁月,使人产生淡淡的苦涩感,吸引人们前来观看,所以,青春题材的电影成为最卖座的电影。第五代导演多创作的是有关民族大义、乡村民俗的热血电影,而新生代导演创作的多是关于青春感伤和回忆的电影,主要来自自己的青春经验。新生代导演的重要特征仿佛就是对已经逝去的青春的回忆和致敬。
新生代导演之所以选择青春题材的电影进行拍摄,是因为他们在电影创作中所面临的困境:首先,他们毕业后,找到的工作并不十分理想,拍电影的机会渺茫,这些导演心理压抑、精神紧张,急需发泄,所以青春电影就成了一个最佳的选择。他们电影中的主人公和他们一样:生活懈怠、前途未知,对未来提不起兴趣。就像《冬春的日子》中的青年教师夫妇。其次,拍摄经费的不足也不容许他们选择别的题材。王小帅导演曾经说过,他之所以选择以个人的真实经历作为创作题材,是因为历史题材的电影需要大量的资金,而这是他远远负担不起的,而且观众也不会看由不知名导演执导的历史大片。如此,选择青春电影顺理成章。
青春电影是20世纪末艺术形式的一种,它之所以能够盛行,与当时受英美文化影响的青春小说、摇滚乐或者青春绘画脱不开干系。可能是艺术创作者们文化认知相同,所以他们创作的艺术形式或者角色塑造会有一定的借鉴,青春电影也是如此,就像电影《头发乱了》《昨天》和《长大成人》就能揭示其中的内在联系。
青春形象是20世纪90年代画家的灵感基础,形象比较有时代精神,就像“内心逃亡”和“抵抗的情感”就能够在以“新生代绘画”为代表作的赵半狄和刘小东的作品中找到。描述青春感伤与矛盾情感的作品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尹朝阳和谢南星的青春残酷题材的绘画作品,这些作品着重表达作者内心的焦虑性、道德模糊性以及日常生活的颓废性,这些特质成为20世纪90年代青春题材的创作主题。青春残酷绘画和青春成长电影在形式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主要表现在塑造形象和表达情绪两个方面。就像新生代导演创作的青春电影中流氓气息的描写以及迷茫焦虑情绪的渲染,和青春题材的绘画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不仅如此,有一段时间青春绘画将创作中心再次转移到了写实上,这个改变也发生在了青春电影的拍摄手法上。
以此文化背景为基础,以青春成长为创作题材的新生代电影出现了。青春电影的创作和作者青春时期所处的中外政治环境紧密相关,他们的理念、精神或者创作态度的区别都在青春电影中有所体现。
二、新一代青春电影的创作母题
(一)叛逆性
对父亲的反叛心理一般就是青春的开始,每一部青春电影基本都不出其右。叛逆是所有青春电影都会涉及的主题,这样代表权威的父亲形象在电影中往往是一个反面角色,会对他的行为语言进行严厉的批判。与父亲斗争是获得自由的必经之路,斗争过程中我们会获得自豪与荣誉感。
青春通常都是孤独的,父亲在我们的青春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向日葵》和《长大成人》的片头都描述了避震简易房里的混乱青春;当时的中国天灾人祸,国家领导人逝世,那一代是没有精神父亲庇护的一代,所以“父亲”对于那一代人来说,只是一个名词,那一代人顺理成章地放逐自己,开始自由地飞翔,他们浑身充满了“流氓”气息,是一帮成群结队的“流氓”。青春电影中所描述的迷茫探险行为,象征的就是那一代人对父亲的渴望。
在青春电影里,不合格的父亲角色会遭到人们的吐槽。电影中,父亲的形象不再高大,而是十分卑微。《长大成人》中周青的爸爸经营一家理发店,和洗头妹发展婚外情,还时常打周青和他的妈妈;《赖小子》中喜平的爸爸和别的女人有染。以上种种,使得青春一代不再相信所谓的婚姻,对父亲不再是尊重,而是不齿。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父亲的脾气暴躁,行为莽撞,是一个比较反面的角色。电影《看车人的七月》和《二弟》中,父亲的形象多表现为懦弱、焦虑,充满着颓废的气息,了无生机。
《二弟》中,哥哥的无能体现在生理上,弟弟的无能体现在经济上,两个角色都在诠释着无能父亲的形象。电影中,父亲的形象不再权威,不再高大,反而是懦弱无能、可有可无似的存在。还有某些青春电影,父亲根本就没有出现,严重缺乏责任感。实事求是地说,要用辩证的态度看待青春电影中的叛逆性。首先,将青春时期的叛逆性通过丑化父亲的形象来实现,是为了和上一代电影中的父亲形象做出区分,上一代电影中所塑造出的父亲多为隐忍的、吃苦耐劳的朴实形象。其次,想要和上一代导演所拍摄的艺术形式产生差别,主要方面在于定镜拍摄、演员表演以及场景布置。
(二)流氓性
青春电影中另一个标志属性就是流氓性。新生代电影中,导演通过对父亲的反抗来追求所谓的自由,逃离家园,走向社会,在探索流浪中逐步成长。电影环节中,导演会将主角的行文合理化,将其打造成一个带有流氓气息的英雄形象,并总结出了青春电影的三大标志:暴力与性、冒险流浪、残酷体验。
电影导演在创作过程中,慢慢地给这些另类英雄打下了标签。他们的形象和当时青春题材的绘画作品中展示的流氓形象如出一辙,他们将青春时期展示出的流氓性看成是理所当然的。电影导演会从实际生活中为自己的电影角色寻找流氓原型,并提炼他们身上的英雄色彩。所以,电影中具有流氓属性的多是玩世不恭的富家公子。青春电影并不是英雄传记,而是英雄事迹的演绎,所以你所认为的英雄并不是真实的英雄,这里充满了讽刺意味。
在大部分的青春电影里,那些充满流氓气息的个人英雄都会有一段独自漂泊的冒险旅程,是导演的青春感伤的一种体验。无论是上一代的青春电影还是新一代的青春电影,主人公的冒险流浪都是心底的一个伤痕。他们毫无方向地飘荡,不可避免地与社会产生联系,他们看到了社会上的尔虞我诈,体验了生活的艰辛,对青春的残酷与危险感知颇深。《赖小子》被尊崇为“中国第一部公路逃亡电影”,将主人公的青春热血描写得淋漓尽致,主人公暴力的情绪和颓废的状态也一览无余。电影《惊蛰》中的二妹徘徊于城乡之间,主人公用心演绎了她在各个成长阶段的心理状态,将她在物质享受和精神升华之间的摇摆不定刻画得入木三分。如此,青春电影就在这样徘徊不定的状态下开始了自己对青春电影的回忆,在爱恨情仇和暴力械斗中,我们的青春渐渐远去,回忆的过程既是我们对青春的留恋,也是表达在当时的自我世界和外部社会作用下,我们所做出的选择是多么无可奈何。
主人公在对自己青春时期的“流氓事迹”进行回忆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性与暴力”直接影响着主人公的所作所为。身体的代价是主人公在青春期所付出的最大的代价,是青春留给我们最大的伤痛。只有历经刻骨铭心的痛,才会对人生大彻大悟。《同桌的你》中周小栀在宿舍卫生间内流产大出血,《匆匆那年》中的方茴与陌生人一夜情,导致怀孕。这些主人公在青春时期一意孤行,用自己的身体去体验青春的伤,这也说明年轻人是多么固执与盲目。
(三)成长性
青春电影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成长,所谓的叛逆和流浪只是成长的一个铺垫。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青春故事,青春电影就像是一本回忆录,详细描述了主人公的叛逆历程,总结他们的流浪经验,这是一个从叛逆到流浪,再到成长的青春故事。20世纪90年代后期所创作的青春电影大多以电影人物命名,比如《二弟》《小武》《赖小子》等,仿佛这些电影就是一部关于他们青春故事的传记。这些电影的叙事重点就是展示一代人的青春历程,委婉地祭奠他们已经逝去的青春,感知青春和成熟之间的过渡,这些成长元素包括成长的契机、成长时间、成长走向等,这些元素是所有青春电影必须诠释的概念。可能每部青春电影的开始都不同,但结局都是一样的,都是从青春期过渡到成人期,从幼稚到成熟,成长是无可避免的,青春也是留不住的,这是每部青春电影极力阐明的真理。
胡雪杨是“第六代”导演中的另一个代表人物,曾执导过著名的青春电影《湮没的青春》,电影中对于成长的描写十分具有象征意义。这部青春电影在隐晦地讲述一个关于青春感伤的故事,在阐述一个真理,从男孩到男人,从女孩到女人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展现出权力和财富对一个少年或者少女的影响是多么大。当主人公身边被权力和财富充斥着的时候,他对青春的热情一直在退却,他无法获得成长所需的尊重和爱,所以那个时代的真理名言就是“当反抗不了强奸的时候,不如学着去享受”“什么事情等适应了就好了”。现在,为了追求商业价值,青春电影已经被某些创作者过度解读,成了他们自我辩解的一个手段。
在各式各样的青春电影中,唯一的结局就是成长。在上一代的青春电影中,为成长付出代价的是我们的父辈,就像电影《看车人的七月》,在新一代的青春电影中,为成长付出代价的是我们自己,就像电影《匆匆那年》和《同桌的你》,在痛苦中懂得了“冲动是魔鬼”,他们开始像成年人那样思考,了解到成人世界的无可奈何,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懂得了家庭真正的含义,渴望家庭的温暖,开始向家庭回归,在青春飘荡中幡然悔悟,成长为一个有责任感的成年人。目前的新生代电影不时地出现感动元素,这也说明青春故事再次走上了传统的道路。
三、结语
考虑到现在的观影人员,青春电影的卖点应该是很不错的。在英美发达国家,青春电影已是一种成熟的电影类型,大量稳定的观影群体都是年轻人,而目前中国电影的消费人群也逐步年轻化,年轻一代是其中的主力军,他们对于青春故事的兴趣非常大,同时随着电影国际化的互相交流,多元化的社会环境对于青春电影的创作十分有利。
由于现在的青春电影仍将重点放在自我放逐上,个人传奇色彩比较浓郁。创造出的故事都有着同样的故事主线,即反叛——回归,某些故事中的叛逆感和孤独感都十分莫名其妙,主人公被强硬地设置成一个自我、固执、叛逆的人物,导演还觉得这样的设定十分理所当然。故事中的角色与观众没有情感共鸣,所以有时也得不到观众的认可。电影往往注重拍摄技巧的使用和视觉效果的冲击,而忽视故事情节的厚重感。偶尔无故卖萌,偶尔故作忧郁,这些都显得电影故事十分生硬,体现出新生代电影体系的不成熟。新生代青春电影的跨地域、跨民族和对外文化作品的拓展还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刘宝杰,于博.“80后”青春电影的特征及未来走向[J].电影文学,2015(04).
[2]丁莉丽.从“感光时代”到“小时代”——论90年代以来青春电影的精神走向[J].当代电影,2015(06).
[3]张竞文.论青春电影的狂欢段落[J].电影文学,2015(07).
[4]吴素娥.本真的迷失与缺位——对中国“青春”电影的反思与批评[J].学习与探索,2011(04).
[5]郑静.青春电影的成长道路[J].电影评介,2007(05).
[作者简介]高博(1971—),男,河南周口人,硕士,周口师范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汉文学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