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艳嫦
摘 要:初学作文的小学生常因写作的字数要求而苦恼,常因作文字数而犯愁,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字词积累少,生活体验少。文章建议学生从作文的“元素”方面进行积累:好词佳句、好文章的片断、生活经历、借鉴与反思等。有了原始的积累,为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才能写出好文章。
关键词:作文教学;写作素材;作文修改
习作训练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学生掌握知识、陶冶情操、发展个性、认识世界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俗话说:“老师怕出题,学生怕作文。”作文教学至今依旧是语文教学的“老大难”。不少学生都是“闻文色变”,提起写作就头疼,而为了应付教师,也有一些学生在写作时不是东拼西凑就是随意借鉴他人的作文,这不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笔者就作文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见解、做法。
一、感受丰富的生活,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言明兴趣的重要性。要想学生写好作文,必须要学生“乐”写作文。为了激发学生兴趣,笔者做了以下尝试。
首先,每次作文教学前,笔者会精心安排一些相应的活动,向学生布置一些相应的任务,从而努力地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认真参与,并积极引导他们对生活进行积极的观察和思考,使他们获得一些新的认识、新的感受。认识越深刻感受越强烈,越促使其萌发写作的欲望。如写《我的妈妈》这篇作文时,事先让学生利用假日在家承包一天的家务,体会做家务的辛劳,再引导学生想一想平时妈妈是怎样做这些家务的?妈妈累不累?她有怨言吗?为什么妈妈这样任劳任怨呢?一做一想,学生对自己的妈妈认识更全面、更深刻了。有了真實的感受,即使不让他们写,他们也会把这难忘的一天写下来的。
其次,让学生学会欣赏好文章。选取的范文要比较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出示范文时应创设一定的情境,配上相应的音乐,让学生陶醉其中,回想自己也有类似的经历,就会有“我也要写”的欲望。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就对写作产生兴趣,并自觉地养成写作的习惯。
二、引导学生找“米源”,培养观察细致的习惯
俗语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于写作来说,没有材料就写不成文章,而观察则是积累材料的主要途径,没有观察就没有创作。其实,小学生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教师要积极地引导他们注意观察,授予他们一些观察的方法。
在具体的操作中,笔者首先要求学生按作文题要求有目的地寻找观察对象。其次,根据观察对象的特征有重点地观察。如四年级下学期第一单元的写作内容是《我们的校园》。笔者就利用课余时间按一定的方位顺序带领全班学生参观校园。此前,笔者会向学生提示观察的顺序、方法,使他们能有条理、有目的地观察。启发学生在观察的同时,要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进行积极的思考,展开想象,联想相关的事物。如学校领操台前那绿油油的足球场,启发学生联想绿色的地毯、泛着微波的湖面等。另外,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文章就变得生动、形象。
三、多看书,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文学家鲁迅先生曾说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多看书。这话说得对,在书海里遨游,我们不但能开阔自己的视野,还能从书中汲取丰富的营养——积累不少好词佳句,学会不少写作上的方法。对此,著名作家叶文玲深有体会。在她的作品《我的“长生果”》中,她回忆了少年时写作的一个事例。当一次命题作文写《一件不愉快的往事》时,平时酷爱读书的她情绪分外激动,觉得自己得到了一个大显身手的机会。她写的是小时候受过的一次委屈,平常积累的那些描写苦恼心境的词语像酵母似的发挥了作用。结果,作文得到了教师的肯定,其中,“月亮像一轮玉盘嵌在蓝色的天幕中”这段文字中的“嵌”被老师赞扬用得特别传神。其实,这个特别传神的“嵌”字是作者看了巴金先生的《家》后念念不忘的词句——这就是学以致用的例子。为此,笔者要求学生每学完一篇课文,都要写读书笔记,摘录好词佳句。除此之外,还利用每一周的阅读课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要求学生写一篇课外的阅读笔记,并进行写作方法上的仿写。
四、改革批改方式,教会学生批判性思考
教师既要细致地改学生习作中的缺点,又要精心地对学生习作进行批注,的确需要不少时间。但这种“精批细改”的做法收效不佳。因为作文本发回学生后,学生往往只看教师给的分数,很少会关心教师的批注。为此,应提倡教师批改和学生批改相结合的方法。可采取教师主批,学生主改;也可以采取学生(学习小组)互批互改,教师检查评分;还可采取教师面批,学生即改等形式。笔者采取的做法是:教师先浏览学生是否有离题或写得特别差的现象。有的话可以抽出来做个别辅导,没有的让学习小组互批互改,再交由学生本人修改。采取这种批改方式前要做好两项工作。首先,从学生的作文中选择一两篇中上的作文,通过多媒体教学平台展示在电视屏幕上,所选择的这些作文比较有代表性,在思想内容和表达上都有不少长处,但又能体现大多数学生写作时存在的问题,如立意方面、内容选择安排方面、详略的处理方面,而不是个别词句的问题。通过集体讨论、分析那些有指导意义的文章,使全班学生都知道这篇作文的优点和不足,并从中受到启发,知道文章该如何写,而不应该怎样写。另外在学习小组互改前,笔者也会向学生出示批改的要求。如写作内容是否符合题意;文章中心是否突出;是否写出真情实感;语句是否通顺;是否有错别字等。
通过实践,这种批改作文的方式初见成效,在互改的过程中,学生得到充分的锻炼,对题目的要求理解得更为透彻,审题能力也得以提高,而且从别人的文章上学习也避免了错误,可谓一举多得。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以上只是笔者的一些建议及做法,希望以后能在不断的实践中继续完善、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