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咏红
摘 要: 作文指导从内容入手,除了包括“指导学生观察认识生活、积累素材”外,还包括“指导学生对素材进行重组、加工、修正、想象补充”,如此指导学生对生活中的写作素材进行提炼,也就是指导学生对已有的素材进行“想象构思”,“对获取的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联想和想象”应该成为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对材料进行开掘和提炼呢?要提炼生活中的真善美,提炼生活中的小事件,多要素分角度地分析,集中类似的素材组接,对已有素材进行加工修正。
关键词: 作文指导 写作素材 提炼开掘
学生写作需要素材,凡是进入作者视野并为其所意识、所采撷的生活现象,都称为素材。素材是复杂的、宽泛的、零碎的、不系统的社会生活现象,是作者搜集起来的生活材料,它不能直接写进文章。每个学生的作文“内容”,不是生活的翻版、照相,不仅仅是观察、感受、积累的生活素材,更是在每个学生的习作中都融进自己的主观情感、都加进自己的“加工和想象”。学生的作文内容,不仅仅包括“观察、积累”的素材,还包括“对原始积累的加工修正和补充”。因此,“作文指导从内容入手”,除了包括“指导学生观察认识生活、积累素材”外,还包括“指导学生对素材进行重组、加工、修正、想象补充”,如此指导学生对生活中的写作素材进行提炼,就是指导学生对已有的素材进行“想象构思”、“对获取的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联想和想象”应该成为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托尔斯泰说:“黄金要通过淘洗才能得到,精辟的、被表达得很好的思想也是这样。”如果搜集材料要“以十当一”,越多越好,那么选用材料则要“以一当十”,越精越好。这里的“精”,不是指数量精当,最基本的一个原则是要紧扣中心,对表现中心富有典型意义。如何对材料进行开掘和提炼呢?
1.提炼生活中的真善美
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在学生多彩的童年世界,在社会多彩的生活层面,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真实素材。而这些真实的素材正是学生写作的泉源。在写作中,有些学生没有在生活中寻找素材,在胡编乱造中漏洞百出,老师要引导学生留心生活中许多真善美的实事,要求学生叙写生活中有许多可抒可叙的实事。此时,老师应帮助学生拓宽思维,提炼生活中的真事。如《难忘那》,许多学生均不约而同地想到“游泳”“骑自行车”“洗衣服”“烧饭”等千篇一律的素材。在学生的生活中有许多可提炼的材料,教师必须让学生打开想象思维的大门,启发引导他们在生活中提炼与众不同真实材料,使同一题材达到非同凡响的效果,如“难忘那栀子花”、“难忘那缕炊烟”、“难忘那台阶”、“难忘那苞谷飘香”、“难忘那山间精魂(刺泡)”、“难忘那脚步声”、“难忘那抹微笑”、“难忘那厚重的爱”、“难忘那淡淡的花香浓浓的爱”、“难忘那只右手”、“难忘那幸福的味道”、“难忘那田间欢乐的时光”等一大批学生生活中别具一格的真人真事真情,在老师合理的点拨下便跃然纸上。因此,掌握了大量材料以后,接着就要鉴别材料,就是对材料进行分析、比较,把虚假的、老套的材料剔除,将真实的材料留下。以“生活”为基础,以“真实”为准则,描绘那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喜怒哀乐的家庭生活,五彩斑斓的社会生活,绚丽多姿的自然生活。让学生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我笔诉真情”,写出纯洁无瑕的童心,写出天真烂漫的童趣,写出纯朴率直的童真,写出生活中的真善美。从切身的生活中来,到缤纷的生活中去,让生活作文充满情趣。真实,是写作之本。真实才能感人,真实才能服人。
2.提炼生活中的小事件
生活是多彩的,也是多姿的,而多姿多彩的生活离不开一件件小事的组合和串联。在学生生活天地中,不乏一件件如诗如画的小事。在作文中,许多学生对于大而广的作文题目无从下手,更无法选材,写出的作文不仅空洞乏味,而且无血无肉。此时就必须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小事入手,也就是选材的切入口一定要小,从而达到以小见大的目的。如以“爱家乡”为主题写一篇文章,这样的题目涉及的面广量大,学生一般都会犯难,这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从生活的小事中进行提炼材料,从生活中常见的而又极易被忽略的一件事、一件物、一个人、一个家庭、一种风俗歌颂家乡反映家乡的美。如《我们一起过年》就是通过杀年猪、吃蒸肉,写亲情、人情风俗美。《水乡茶韵》、《满山茶语》、《记忆里盛开的绿色》则写家乡的特产绿茶与人文美。还有《醉在老家》、《老街不老》、《最香不过“金包银”》、《街边小吃店》、《丰收的韵律》、《故乡的洋芋粉》、《绣花鞋垫》、《南曲叮咚醉我心》、《“老字号”的“长头发”》、《爷爷的石榴树》等材料,都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是能融入自己独特见闻感受的小事件。又如孙道荣的《总是站起来的那个人》,就是选取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在吃饭这么一个简单的场景中,母亲为了让儿女安安心心地吃顿饭四次站起来——拿汤勺、拿换筷子、热菜、接电话,这些是容易被忽略但又是生动具体、真实自然、感染力强的典型细节。还有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冬天》等作品无一不是开掘的生活中的感人的小事件。在习作有限的文字内,要表现较深刻的思想,就只能一粒沙里看世界,从生活中的一斑一点、一枝一叶再现生活的全貌,从一个点、一个片段、一个瞬间、一个现象入手,对社会、对人生进行描述和深思,即立意要大处着眼,小处落笔,角度虽小,却能小中见大,平中见奇。因此,教会学生切入口要小得这一方法,从生活中的小事反复提炼,抓住一点,小中见大,集中笔力,深掘细琢,就能演绎出多姿多彩的佳作。
当然,要把小事件写好,还得有强的感受力。这种感受力指的是什么呢?一个指的是感觉,对生活有非常敏锐、非常丰富的感觉;一个指的是感情,对生活有火热的感情。“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强烈的感受则由生活中震动心弦的事物而引起,如要写作,所选取的一定要是打动了自己心灵使自己产生了强烈感受的事件。对事物的感受既深且细,写出情文并茂的文字。如能做到真实、敏捷、深刻、细微、独特,一个人的感受力就会丰富全面。那么作文就会记录生活,梳理感受,捕捉思想火花,留下的不仅仅是一篇文章,更是生活的印记,生命的律动。
3.多要素分角度地分析
但是,对同一写作对象,为什么有人就有新意可言?并且思想层次高?关键在于提炼,写作就是提炼,能提炼出高雅的思想、深刻的立意是一种能力。有了好的材料,必须对材料进行深入的开掘,通过思考材料,深化认识,从生活到思维,从感性到理性,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最终才能形成好的中心或主题。
(1)多要素分析材料。生活中的材料,往往蕴含丰富的内涵。同一个材料,常常包含着多个方面的内容,将构成这个材料的各要素一一加以分析,就可以从中提炼出相应的意旨。如记写人物,就可对人物的外貌、行动、习惯、经历,以及人际关系、社会环境等逐项加以考究,然后概括得出主旨。如《又到艾草飘香时》,要写外婆在端午节采艾叶、包粽子,是写外婆的勤劳善良,是写外婆的爱,是写对家乡风俗的一种透视,还是对传统节日的思考,都是可以根据学生自己的生活经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
(2)多角度分析材料。材料内涵的丰富性,为多角度分析提供客观基础。同一个材料,从不同的角度看,往往看出不同的意义。如“老师和学生一起玩吹泡泡”这个材料,从教育角度看可以写出师生关系的融洽和谐,从老师角度看可以看出老师的童心,从成长角度看可以说游戏启迪智慧有益于人生。当然,有些材料放在议论文中就更可以根据不同观点为我所用。
4.集中类似的素材组接
在占有大量材料之后,如果对这些材料运用相似联想,进行比较、分析,会发现有些材料是异中见同的,发生在不同场景、不同人物身上的事件之间有着某个“联系点”,进而可以开掘更多类似的材料。如果是在议论文中,它们自然是一个论点统率下的不同层面的论据。在记叙文中可以用以下两种方法运用这些类似的材料:一是运用组接法,把不同的材料置于一个“灵魂”的统率下,组成完整的画面。如季羡林先生的《春满燕园》,只有一千多字,描写了燕园的暮春,教师们在灯光下潜心备课,伏案苦读的情景,描写了早晨学生在校园里朗读外语,在图书馆里全神贯注做功课的场面,这三个画面扣住一个“春”写出北大师生心中的春天,表达对北大新面貌、新气象的由衷赞美之情。二是运用“嫁接法”,把不同的材料集中到一起,通过合理想象,构成完整、可信的情节,塑造人物形象,艺术再现生活。正如鲁迅说自己创作“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同样也可以把见到的、听到的、经历过的一些事情,组接起来写,把它们捏合到一起构筑成完整的可信故事情节。这种相似联想、组接,不仅使学生的思维找到“联系点”,锻炼其思维的广阔性,而且这种组接是一种提炼素材,集中类似的素材,使文章材料更集中更典型的好方法。
5.对已有素材加工修正
写作时选择的材料要新鲜生动,可是学生每周都要写作文,和同学生活在同一座城市,在同一所学校读书,过的都是“两点一线”的生活,到哪里去找这么多既新鲜又生动的材料呢?现实生活中缺少新鲜材料,作文又要求写新材料,要解决这个难题的途径就是学会处理材料,对材料进行剪辑改造、加工修正。写作高于生活,如何处理材料比拥有好材料对于写好作文更加重要。怎么处理呢?一是同中求异法,固定一件事情的起因,学生根据自己要说明的问题合理想象出不同的经过和结果。二是不妨在作文里学学数学里的加减法。生活中的平凡事,不能原原本本写到作文中,需要在大脑里预先进行一些加工,也就是运用合理想象,把缺少的加上一点,把多余的减去一点,这样就有可能变得新鲜生动。加法如:把故事延伸一下;把细节改造一下;给故事换一个环境;改变其中的某个要素。有时候,有的故事延续的时间很长,精彩的就是其中的一点点,这样的材料实录下来就可能成为“流水账”,不仅不适合用加法。相反,还要做减法,即把不适合主题的、不够精彩的剪去一些,只选取当中精彩的一段,也就感觉新鲜生动。当然处理材料,并不是任意编造,一定要合情合理,符合艺术的真实。
参考文献:
[1]朱贤中.初中写作新视点.文章来源:网络http://www.ywzk.com/.
[2]王燕.当一名学生写作素材提炼的导航员.文章来源:网络.
[3]郑文华.选材与立意.中学语文教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