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责任伦理视野下的高校青年教师专业伦理决策

2019-01-21 00:18李思为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平时成绩青年教师伦理

李思为

(苏州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

随着时代发展,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价值多元化不断显现,校园各种人际关系的协调颇为棘手,使得高校青年教师专业伦理决策常陷入困境。责任伦理强调行为人对其自身行为负责,并承担相应后果,该理论有助于高校青年教师走出专业伦理决策困境。

一、高校青年教师专业伦理决策困境

随着新鲜血液的不断加入,如今高校青年教师逐渐成为高校课程授课的中坚力量。高校青年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经验不足,难免出现困难。例如,学生平时成绩的考核不规范。设置平时成绩目的在于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然而实际操作中,有的班级人数较多,授课老师模糊的平时成绩评价方法,使得平时成绩成了“减轻学生负担”的“好途径”。

此问题显现出当下高校青年教师专业伦理决策的困境。何谓高校青年教师专业伦理?有学者指出:专业伦理实质上是一种“角色”伦理,即按照社会赋予教师的基本角色和教师在整个社会分工中担负的主要职责来确定其基本的伦理规范。由于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不同职业的人员应该遵守相应的伦理规范,进而协调好相应人际关系,确保各自职责得以落实。高校教师应当处理好教师与自我、与学生、与学生监护人、与学校管理者、与同事等各种关系。此过程中,必然需要以教师行业价值和规范作为支撑,这就是教师专业伦理。这种专业伦理是高校教师日常行为决策时的依据。然而随着社会发展,价值多元化日益明显,价值冲突已然成为当下不可回避的事实。反映在高校教师行业,则表现为教师对于一个现实问题“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显得不知所措、无论如何,都可能导致不道德的后果。

(一)困境一:青年教师自我冲突

该困境体现在教师自身的价值判断出现裂痕和动摇,比如某种根深蒂固的价值判断与时下教师专业需要接受并践行的政策发生冲突。比如,部分青年教师曾认为综合素质的提升是培养学生的目的,应运用平时成绩多方位考察学生学习成绩,然而现实中学生学业繁多、教师教学任务重、教师绩效考核等,使得教师不得不“酌情”给出平时成绩。因此,是选择遵循自己坚信的信念还是屈服于某种考核政策,这种伦理决策显然是不容易的。

(二)困境二:青年教师与学生的伦理困境

师资力量不足,在某些高校中依然表现突出。这使得部分课程安排多个班级同时上课,教师无力确保教育公平原则的实现,甚至出现上课照本宣科、课后不见影踪的怪现象,更不用谈因材施教的可能性。是选择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充分了解每位学生的个性,进而做出有效教育措施,还是选择在有限课时内,“高效”完成教学任务,这同样是难以决策的。

(三)困境三:青年教师与上级管理者的伦理困境

当下高校管理较多属于“科级”式管理,上级领导的决定难免带有个人色彩,管理人员考虑问题的角度,或者所重视的利益往往是从学校的集体利益和名誉出发,而教师往往更关心学生和自身的利益是否受损。因此,教师是选择迫于领导的压力而服从管理人员的意志,还是选择满足学生或者自己的利益,也颇为棘手。

总之,高校青年教师专业伦理决策的困境,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下枚不胜举,而这种伦理决策困境的产生原因是值得思考的。

二、高校青年教师专业伦理决策困境分析

面对纷杂的价值判断,如何进行选择,进而产生合乎道德的结果,显得弥足珍贵。那么,为何出现道德判断的困境呢?事实上,目前教师专业伦理中出现的诸多问题都与教师教育责任的模糊和缺失有关。

(一)高校青年教师自我责任的缺失

由于传统师德神圣化,致使教师用以审视自身的标准太高,“为人师表”“师道尊严”等道德要求,如同一座大山压迫着当下高校青年教师,稍有不慎,就会成为社会舆论“口诛笔伐”的对象。过分强调教师道德的神圣性,这与教师本质是普通人之间存在巨大鸿沟。也就是说,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仅需要知识的积累,还需要有近乎完美的人格修养。这种近乎完美的人格要求足以促使高校青年教师逃避对自我严格要求的责任,进而忽略教师职业的发展实质是教师自身的发展。

过度的责任要求不仅不会起到激励作用,反而会成为压垮教师的最后一根稻草。如果青年教师放弃了教师职业道德,也就等同于放弃了对自己人生负责,然而这种放弃实属无奈,因为青年教师缺少符合实际的职业道德准则作为指导。

(二)高校青年教师对他人责任的缺失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其教学根本在于引导学生智商和情商健康发展,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为学生实现人生价值提供指引和方向。因此,教师教学应当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凌鹏飞指出:“教师教学决策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它必然有着教学决策向善性、伦理性的要求,是教师教学德性的体现”。可见,在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负有不可推卸的伦理责任。

然而在当下部分高校青年教师在处理学生事务时,限于自身伦理知识狭隘,往往将所谓善良的目的运用较为危险的手段来实施,结果影响学生身心发展,进而导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责任缺失。例如在平时成绩考核中,部分教师以减轻学生负担的“善良动机”,或者以为完成校领导给予的教学任务为动机,较为草率地给出平时成绩,进而使得平时成绩的考核显得无效,并且给学生留下不认真、不勤奋也可以通过考核的负面印象。

(三)高校青年教师社会责任的缺失

教育是面向全社会的,其归根结底是为社会良性运作提供保障,教育发挥着培养具有良好素养社会接班人的作用。因此,高校教育负有不可替代的社会责任。然而时下高校部分青年教师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目光短视,只注重短期回报,忽略中长期回报。例如,教师往往考虑简化学生成绩考核方式,进而减轻学生负担,增加毕业率,更好地满足社会岗位需要。从短期来看,的确许多学生得以早日锻炼,并且满足了时下社会的人才需求。但正如潘吉所说:“从社会责任角度出发,注重短期回报的最大化,势必会造成高等教育人才社会发展持久性的下降,只能满足现阶段社会对人才发展的适应性,会对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可见,忽视人才的可持续性发展,只注重学生的短期利益,终究会导致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遭到破坏。

三、责任伦理:高校青年教师走出专业伦理决策困境的良药

黄元国指出:“走出这种价值困境的有效途径就是要恪守责任伦理的立场”。那么何谓责任伦理呢?这就是相对于“信仰伦理”而言的“责任伦理”。马克思·韦伯在《以政治为业》演讲中提出责任伦理,并认为其不同于“信仰伦理”只关注行为目的和动机的善,责任伦理更注重结果的价值所在。意在避免为达某种目的,运用技巧性决策带来的风险和危害。

因此从责任伦理上来说,教师的责任在于不仅重视教育教学出发点的善良与否,而且要将“应该做什么”的教学行为落实,另外要为采取某种方式方法进行教育教学承担相应后果。结合责任伦理内涵,教师首先应当重视自我能力的完善,成为负得起责任的教师。其次,重视教学方法的革新,总结更为科学的教学路径。最后,教师应当注重教学的可预期性。责任伦理对于高校青年教师进行专业伦理决策具有较高的指导价值。

(一)降低社会期望,促进教师自身合理发展

我国自古以来重视师德典范作用。社会对教师职业的期望往往高出一般教师本身可以达到的标准。这种社会期望使得青年教师对于自己的职业发展产生严重怀疑,自我能力提升的压力过大,无法内化为一种自我提升的动力。因此,教师往往为达到这种神圣化的教师形象(信仰伦理),采取极端措施,牺牲自我发展的可能,异化为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进而迷失自我,抑郁不已。因此,有必要降低社会期望,使得教师职业回归理性,回归教师教学实际,注重探讨实现教师自身能力不断完善的方式方法。

(二)重视行为的善,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责任伦理尤为重视行为人的行为是否获得良好的结果,作为青年教师应该注重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不可一味强调动机和出发点,而忽视最终导致的后果的危害性。要始终把学生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一切行为的结果要根据是否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来进行价值评判。如若某行为致使学生利益最终受损,那么此行为或手段即是有失“善”的。

例如,平时成绩的考核应采取量化措施,制定科学有效的考核机制,完备考核项目,在到勤率、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等各个方面进行加减分,让课程教学实现有序化、科学化。

(三)注重行为结果的可预期性,有助于人才可持续性发展

责任伦理内涵要求关注行为结果的可预期性,强调对后果的承担。在教学中可引进责任伦理方法论,引导高校青年教师注重人才培养的长期性,不可退而求其次。教师应明确自身社会责任的重大,一定程度上说,教师肩负整个社会未来光明与否的重任。有必要明确教师教学责任,针对教师盲目运用教学手段、目光短视等问题,提出有效惩戒措施。

猜你喜欢
平时成绩青年教师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灵长类生物医学前沿探索中的伦理思考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关于工科专业课平时成绩的思考
用人文关怀激励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高校体育专业术科课程平时成绩评定方法的探究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让平时成绩回归本真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