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诗洁,张 微
(湖南有色金属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6)
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城市的人均资源也相应减少,这就需要在城市建设的理念上有一定的转变,因此智慧城市的概念便应运而生。智慧城市在概念和理论上目前还是一个全新的建设理念,但是对于各国的城市规划师和城市管理者来说其已经成为了未来城市发展的理想规划模式。欧洲、美洲、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的智慧城市建设项目已经如火如荼地展开,在成果上也得到了一些成绩。我国国内城市建设速度近些年突飞猛进,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的严峻性都在呼吁适应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规划应早日出台。
智慧城市的理念最初是IBM公司在2008年率先提出的,当时的名称不是智慧城市,而是叫智慧地球。这个概念的初衷是为了让更多的学者、各国政府、商业体等组织在这个理念中挖掘大量有利于城市公共服务项目的实际使用价值。目前较为常见的智慧城市建设一般指的是通过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空间地理、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推动社会转型,提升城市发展,实现新城镇化的战略目标。由此可见,智慧城市并不是技术城市,而是更加关注市民深层次的需求,资源整合后最终形成一个全新的城市生态管理系统。
互联网科学技术的全面应用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便是实现与网络的互通对接,互联网上的资源作为城市建设的核心。
智慧城市的理念的基础便是城市化的程度和速度。也就是说,智慧城市是工业化背景下的产物,目的是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深度融合。
虽然信息技术和城市化是智慧城市的基础,但是管理制度在这个理念中所占的重量不轻,需要三者相互融合才能达到既定的目的。通过信息技术为智慧城市打下基础,城市本身配以执行力高的制度监控,这样才能促进智慧城市的建设。
另外,人文精神要素也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不能缺少的一部分。首先应站在城市市民,也就是“人”的角度对城市进行管理,结合地方特色运用“人”的智慧来发展和管理城市,政府进行市场监控和社会管理,这样公众才能更加广泛地参与到公共管理服务中来。其次,科技也应该与文化结合。不能只强调科技的作用,智慧城市的建设应更多兼顾城市内容建设,为科技注入文化的灵魂,人文精神与智慧城市科技相互配合才能体现这个理念的巨大魅力。
在目前智慧城市建设的层面很多城市和企业还处于观望的层面上,没有真正实践,其原因更多是因为很多人都没有体验过智慧城市所带来的蓬勃发展的势头和科技领先的优越感。以株洲市为例,在已经实践的项目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商榷。
智慧城市建设的聚焦点在科技学术层面这无可厚非,但是智慧城市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服务公众而不是彰显科技的进步,智慧城市建设的每一个步骤都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和政府规划。从目前的情况上看,株洲市已经开始智慧城市建设项目政策法规都不是很完善,制度监控力度几乎没有,行业标准也没有统一,基本上都是政府招投标,企业参与建设后便没有了后续的跟进工作,到最后便演变成基础项目进程参差不齐、行政部门各自为战、信息交流不顺畅的现象。智慧城市建设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它是一个完整的体系,需要全员共同建设,尤其是监控环节更是不能缺失。
我国已经实行智慧城市建设的地区有着普遍的“大跃进”的现象,具体表现为:盲目地跟风、复制,业绩贪大求全,更有些智慧城市建设项目成为了某些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工程建设业绩成为了智慧城市的定位,根本没有明确的实施计划和工作任务进度安排。株洲市的智慧城市建设项目目前也存在这些问题的苗头。这种情况的发生大大浪费了智慧城市建设的资源,导致项目的建设成了“一锤子”买卖,背离了智慧城市建设的初衷,最终成为城市发展的“痈疽”产业。
很多城市在建设的过程中过于强调基础开发,内涵层面不足。以株洲为例来说,历史文化底蕴内容建设不够,总体理念指引力不足,没有着眼于城市的发展历程,缺乏广大人民群众更需要的人性化、底蕴化的基础建设。人文精神没有融入建设理念中,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城市民众幸福感、归属感、人情味等关键词汇应该考虑,用文化城市的建设理念来弥补现代社会越来越缺少的人文情怀。
株洲市的智慧城市建设还是处于初级阶段,所以在综合评价体系方面还不是很健全。这个评价体系的出台需要国家和株洲市实际情况来设定,在实施的过程中对待不同项目的效果来进行调整。智慧城市评价体系对于城市建设方法的设定和项目完整的效果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株洲市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和悠久的历史。中华农耕创始人、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就长眠在株洲市内炎陵县的鹿原陂。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两次溯湘江而南,留下多首经典的诗歌。宋代名将岳飞途径株洲时在枪尖写下“光泉”二字。宋代儒学代表人物朱熹曾经多次到株洲讲学,“朱亭”因此得名,在中国人民革命史上也有着光辉的一笔,茶陵、炎陵是井冈山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株洲市是湖南省的地级市,位于长沙东南40公里处,东边有江西省的萍乡市、莲花县、井冈山市,南边连接衡阳、郴州,西边是湘潭市。株洲市内由天元区、荷塘区、石峰区、渌口区、芦淞区等五个部分组成,总面积约11262平方公里,在湖南省内有着得天独厚的天然地理位置。
株洲市秉承着开拓进取的城市精神,抓住时代赋予的机遇,在改革开放40年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种创新进取的人文精神为株洲市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和生机。作为江南工业重镇的株洲拥有新中国第一台航空发动机,开发了中国第一台电力机车,新中国第一个硬质合金顶锤也是在株洲完成的。除此之外,在发展工业上也取得了成绩,还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绿化城市的荣誉称号。这些荣誉的获得都为株洲建设人文型智慧城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智慧城市的发展要以环保的理念先行,作为工业城市的株洲更不能为了发展经济而去牺牲环境为代价。智慧城市的建设要以节能减排、优化环境为出发点谋划建设,借此来提升城市的宜居度。另外,在实现互联网对接的层面上,建设角度应围绕城市内的网络数字信息联系,使各个资源得到有机的配合,提升市民生活和工作的便捷性。
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各类人才的引进,株洲并不是国内的一线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并不是很大,所以在人力资源方面株洲市政府和各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人才建设机制。推进本地高校专业的设置,让其培养的大学毕业生更加适合株洲智慧城市建设的项目。大力引进国外留学或国内知名学府的专家学者,当然全市人民的共同参与和积极响应也是关注的主要议题。
从技术的角度上看,株洲的智慧城市建设必然是由不同类型、不同功能、不同结构、不同角色的复杂结构所构成。这个系统会涉及到网络通信系统、信息安全系统、环保系统、计算机云计算等技术。在这个系统搭建之初必须明确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机制等问题,并为之做出科学的论证。从人文的角度上看,整个城市建设系统需涵盖株洲的历史文化,应该成为传递株洲城市精神的载体,用全新的形态来表现城市的吸引力和表现力。作为城市的主人,所有市民在获得智慧和知识的同时还能获得更加美好的生活体验。
综上所述,株洲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应结合本市发展的战略目标,尽量规避掉其他城市已经出现的问题,并结合本地的历史和文化精神在新一轮的建设周期中取得好的效果。株洲市智慧城市建设项目一定会像雨后春笋般地建设起来,这也将为株洲这个工业城市带来更多的社会价值和经济的繁荣。这些项目的兴起也会为城市带来更多的就业需求,为可持续性发展带来更好的收益。结合株洲本市发展特点,兼顾人文精神一定会在智慧产业中取得突破口,成为国家智慧城市建设的典型,让株洲的城市竞争力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株洲智慧城市建设的实践成功为其他城市的建设提供可操作性的建议。株洲市作为第一批智慧城市建设试点,探索一条以“科学技术”为核心推动力,“设施+应用+产业”为思路的发展道路,逐步升级建设实践,向“人文型智慧城市”过渡是新常态下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