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矿冶文化为指标的黄石城市形象的解构与重塑

2019-01-21 00:18珊,谢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黄石城市形象重塑

丁 珊,谢 晨

(湖北理工学院师范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3)

城市形象作为城市良性发展的无形资产,历经悠久的历史沉淀,与城市文化紧密相关,也代表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作为华夏青铜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黄石可以看作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典型的缩影,黄石矿冶文化经过三千多年的传承与发展,在发展中不断丰富矿冶文化内涵,形成了以众多矿冶业为主体的工业文明,为黄石人民创造了无尽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促进了黄石工业生产力的发展,矿冶文化也成为黄石与其他城市相竞争的强大内在动力。对矿冶文化的研究是对传统文化的进一步钻研,同时彰显了城市特色,推动着矿冶文化走出黄石,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并对黄石城市形象重塑有着不可估量的推进作用。本文立足于当前的矿冶文化学术研究,旨在探索以“矿冶文化”为支点的城市形象重塑途径。

一、研究背景

城市形象受一个城市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组成了城市软实力的重要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这个城市的综合发展水平。城市形象在潜移默化中慢慢形成,并逐渐成为一座城市无形的文化资产,凸显着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

黄石拥有3000多年的矿冶史,100余年的近代工业史,依托工业重镇,在中国近代工业发展进程中发挥了必不可少的重要作用,形成了近代工业文明,孕育了底蕴深厚的矿冶文化。同时,矿冶文化经过历史的洗礼,也为黄石子孙后代留下了引以为豪的工业文化遗产资源,形成了以汉冶萍煤铁厂遗址、大冶的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大冶铁矿露天采场、华新水泥厂旧址为代表的工业遗产片区,更有被誉为“亚洲第一天坑”的黄石国家矿山公园。这些旧址不仅具有发展工业旅游的巨大潜力,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见证了黄石矿冶文化的发展历史,延续着黄石的“矿冶血脉”。

王载册提到黄石的历史就是一部矿冶史。这一城市定位足以充分显示出黄石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文化特色所在。曹庆波指出,黄石是矿冶文化孕育的城市,黄石崛起在古矿冶遗址上,并强调我们在追寻黄石城市发展的足迹时,一定要不断发掘矿冶文化资源。黄石矿冶文化经过三千多年的发展,不断为这座城市注入新鲜的活力,并赋予了新的文化生机。但矿产资源的有限性,也为黄石的城市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2008年3月17日和2009年3月2日,大冶市和黄石市分别被列为全国首批和第二批重点扶持的资源枯竭城市。刘梦恒、吴堪提到资源枯竭型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多陷入生态环境恶化、城市基础设施落后的发展困境。因此,很多资源型城市开始另寻出路,调整产业结构,完善发展策略,进行产业转型,为城市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扫清障碍,湖北黄石市就是其中之一。因此,黄石的城市转型,也不得不以“矿冶文明”为着力点出发,寻找合适的转型之路。张大鹏的研究中也指出黄石因矿而生,因矿而兴,也因矿而衰。矿冶文化作为黄石的特色名片,与黄石共同成长,见证了黄石昔日工业文化的繁荣,更是黄石城市功能转型的重大突破口。

矿冶文化作为黄石城市的独特反映,兼具历史和现实意义;既是特定的物质载体,又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矿冶文化也被黄石定位为文化之根、城市之魂。因此,研究黄石城市形象发展,离不开“矿冶文化”这一关键词。可以说,黄石的城市发展离不开矿冶文化的基石。

基于目前的研究情况可以发现,对黄石城市形象的研究比较集中,多以历史悠久的“矿冶文化”为主要特色,并据此提出转型建议。基于此,本研究也将从如何重塑黄石城市形象的角度出发,用量化内容分析的方式进行指标化研究。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的是量化内容分析法。主要是对现有的“黄石城市形象”相关学术论文进行整体的内容分析,但有关论文数量有限,基于“矿冶文化”是黄石城市发展的支点,于是将关键词设定为“矿冶文化”进行文献研究。通过中国知网进行样本搜集,在高级搜索中将主题词限定为“矿冶文化”,同时将文献限定为期刊,总获取矿冶文化论文134篇。获取的论文均与矿冶文化内容相关,无重复论文,分析总体为134篇。样本收集及分析工作从2017年11月20日持续至12月22日。分析类目表从期刊年份、期刊类别、矿冶文化的城市研究中心及研究主题等变量入手进行设置。分析利用SPSS.19软件对数据进行卡方检验和交叉分析。

三、结果分析

通过分析发现,矿冶文化学术研究中对中心城市的研究存在显著性差异。具体来说,矿冶文化学术研究仍以黄石作为中心城市。以黄石为主进行研究的学术论文有101篇,占总比例的75.4%;其他论文有33篇,占24.6%。在其他论文中,部分论文中没有突显具体的研究城市,部分论文中提及等城市。可以说,以矿冶文化为基点进行的城市探索仍以黄石为中心。

同时,为了进一步探索矿冶文化相关研究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我们将二者进行了交叉分析。结果发现,1981-2007年和2008-2017年矿冶文化研究的中心城市呈现显著性差异。准确来说,2008年之前,矿冶文化的学术研究中心城市并非为黄石,而自2008年以后,研究矿冶文化的123篇学术期刊中,有100篇论文研究的中心城市为黄石,可以看出,学术研究的中心城市正逐渐向黄石转移。从2008年开始,矿冶文化的相关研究正逐步与城市发展相联系,并极为鲜明地与“黄石”相联系。这些相关研究为城市发展与矿冶文化之间构建了紧密联系。

根据数据显示,当前矿冶文化的研究主题较为多样,但主题间仍存在显著差异性。具体而言,矿冶文化的主题仍以矿冶文学艺术为主,总篇数为55篇,占41.0%,随后的研究主题依次为矿冶活动18篇,矿冶旅游15篇,矿冶历史15篇,矿冶精神10篇,矿冶经济10篇,矿业生态3篇,其他主题不明确的8篇,其分别所占的比例为13.4%、11.2%、11.2%、7.5%、7.5%、2.2%和6.0%。换而言之,在目前矿冶文化的学术研究中,文学艺术方向仍是主旋律,但矿冶旅游类、矿冶经济类的相关研究近些年也在不断增长,有发展的趋势。

四、重塑黄石城市形象的建议

黄石作为工业城市,数年的工业发展史为这座城市奠定了深厚的历史发展底蕴,矿冶文化作为黄石城市发展的基石,对推动黄石城市形象的解构和重塑发挥着必不可少的作用。为重塑黄石城市形象建设,以下两个建议可供参考:

(一)矿冶文化研究携手媒体宣传,打造特色城市名片

矿冶文化被确定为黄石城市发展中的特色资源。2008年以来,矿冶文化研究的中心城市正逐渐开始向黄石转移,黄石成为矿冶文化研究的主要阵地。在2008年,黄石市下辖的大冶市被确定为全国首批12个资源枯竭型城市;2009年黄石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重点支持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刘满中、梁家年、李丽媛的研究中指出多年的开采和冶炼造成了严重的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而这些问题都成为黄石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明显阻碍。因此,为更好地协调城市文化建设,从官方来看,黄石市委市政府也积极响应,提出了挖掘城市文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战略任务。专家学者们也基于深入的黄石城市历史和文化研究,提出了“矿冶文化”是黄石主体文化的论断,矿冶文化作为黄石的名片正逐渐扩大新的影响范围。

但就目前状况来看,黄石作为矿冶名城的相关宣传仍大有空间可为。黄石两年举办一次的矿冶文化节,其影响力辐射范围相对较小,主要为黄石本地或湖北部分地区。同时,相比湖北省内荆州的三国文化和随州的楚文化,矿冶文化特色优势不明显,民众认可度有待进一步提升。基于此,仅凭学术研究并不能有效促进黄石城市特色的凝练,必须借助媒体的传播力量,包括网络新媒体的广阔平台,为作为矿冶名城的黄石打造特色名片。

(二)以点带面,形成矿冶文化研究的联动局面

目前有关矿冶文化的研究主题主要以矿冶文学艺术为主,矿冶文学艺术作为矿冶文化的优秀矿冶遗产,是展现优秀传统矿冶历史文化的有力载体,三千多年的矿冶活动不仅为城市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物质财富,也创造了取之不竭的精神财富。研究矿冶文化文学艺术,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地方文学的繁荣发展,扩大了矿冶文学的传播范围,也可以帮助读者准确把握矿冶文学的审美价值;另一方面有利于弘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欣赏优秀的矿冶文学艺术作品,我们可以通过有形的文字或实物有力地感受前人们采矿开矿的不畏艰辛、吃苦耐劳、积极创新的精神,这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起到了良好的中介作用。

然而,若想让矿冶文化进一步扩大影响面,就必须拓宽矿冶文化的研究范围。就数据而言,矿冶旅游、矿冶经济近些年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可以注意这两个方面的相关学术研究。同时,以矿冶旅游、矿冶经济为角度进行的学术研究将对城市的经济建设有着一定的指导作用。用文化承载经济发展,以经济带动文化创新,二者相辅相成,聚力推动城市发展。

丰富的矿冶文化资源是黄石城市文化的凸显性标志,也是黄石城市发展过程中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显著优势。打造黄石特色矿冶文化品牌,深度发掘矿冶文化历史,保护并有效开发矿冶遗址遗迹,与城市建设紧密嵌合,是黄石城市形象重塑的必要之举。

猜你喜欢
黄石城市形象重塑
黄石国家公园庆祝150年蛮荒岁月——这是怎样的历史
新媒体传播下地铁广告中的城市形象建构
蒙古族传统纹样对地域城市形象塑造的意义
奋力创造建设现代化新黄石的崭新业绩
重塑未来
如何运用音乐语言塑造城市形象——以歌曲《呼伦贝尔蓝》为例
关中城市形象传播的原则、策略和机制
黄石俱乐部度假别墅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黄石高速公路改造项目中互联网+工程建设管理系统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