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实践路径的构建

2019-01-21 00:18刘晓宏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漆艺扬州技艺

刘晓宏,张 慧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扬州 225127)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瑰宝,也是国家民族精神的象征。自十八大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以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成为当前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以扬州漆器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2004年扬州市委举办扬州漆器原产地保护揭牌仪式,并对首批21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颁发津贴,鼓励他们为漆艺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然而这些漆艺大师大多年过七旬,以传统“师带徒”模式来发扬民族传统文化,仍然面临严峻的人才短缺难题。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出台,从国家层面、法律层面对传统活态文化给予了高度重视和保护。但对于传承途径、保护范围而言仍然有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不能仅靠政府,而应该发动全社会来参与。高职院校作为服务地方经济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过程中,更应该积极承担发展地方传统文化的责任,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及传承现状

非遗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展现民族智慧的结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对非遗的界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从非遗的表现形式及内容上可以分为五类:一是口头传说和表述,二是表演艺术,三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四是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五是传统手工艺技能。文化部出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逐步建立非遗名录,开发相关博物馆、产业示范区及非遗研究基地等设施,并从专项资金设立上给予支持和保护。2015年,适逢扬州建城2500之际,“扬州486非遗集聚区”开幕,区内共集聚68个非遗项目,包括扬州雕版印刷、扬州古琴、扬州剪纸等世界级非遗项目,以及扬州漆器、扬州玉雕、扬州刺绣、扬州金银细工制作技艺、扬州毛笔制作技艺等国家级非遗项目。这种以产业集聚为主题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的模式,为开发和推广传统民族文化注入了活力,也让非遗这一“活态”文化得以名扬千秋。然而这些凝聚了优秀工匠精神的技艺和文化,以传统的师徒制传承人培养模式成为传统文化传承的“软肋”。非遗的核心在人,而当前非遗传承人多已退休,后继乏人。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单一的传承模式必然面临诸多不足,教育传承作为重要的非遗传承途径,更应该从专业设置、办学模式、教育方式等方面来发挥其优势,积极承担非遗传承人的培养责任,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二、当前非遗传承人培养面临的现实困境

中国的书法、篆刻、京剧、昆曲、剪纸、漆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凝聚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与价值观念,也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日本、韩国、美国、法国等发达国家都建立了相应的保护与传承机制,我国也在近年来着力从学术机构、专家学者队伍建设上,为非遗保护与传承作出了积极尝试。但相比之下,虽然我国在非遗保护实践中取得了较高成效,但在非遗传承人培养上仍然面临现实窘境。一是对非遗传承人的培养意识不够。当前,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多集中在政府、部分传承人艺人层面,在整个社会环境下,并未给予足够重视,特别是高等院校参与面狭窄,未能发挥其人才、技术等优势。比如扬州漆艺传承人面临断层,很多年轻人认为传承漆艺过时了。还有一些非遗保护机构,重申报、轻保护,重数量、轻传承。二是非遗传承人的培养环境缺失。从经济全球化、工业化、市场化进程来看,上至城市、下至农村,城镇化发展对人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影响巨大,特别是现代信息媒介技术的发展,对于传统民族文化,特别是传统手工技艺等非遗项目而言,已经面临无法适应社会的尴尬,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逐渐消亡。三是非遗传承人培养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从现有认定的非遗传承人群体来看,大多年事已高,其技艺传承方式多以口传心授、身传为主,难以满足当代社会文化传承需求。以扬州漆艺为例,曾是扬州非遗文化的典范,但在面对商业化生产的冲击下,已经很少有人愿意学习这门技艺,再加上学成漆艺技能,需要数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很多年轻人宁可外出打工,也不愿加入这个行业。可见,对于非遗传承人的培养,更要拓宽家族传承、社会传承的渠道,来更好地传承和保护这门古老的技艺。

三、高职院校在非遗传承人培养中的积极优势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众多、数量丰富、分布广泛,对不同类型的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也不尽相同。从非遗传承人培养层面来看,高职院校作为服务地方经济的重要人才输出渠道,拥有绝对的培养优势和最佳的培养途径,可以从学科、专业、教学、校企合作等方面来构建灵活的、创新的非遗传承人培养体系,来破解非遗传承人后继乏人的难题。其优势表现在以下三大方面:

(一)学术研究方面的优势

从现有高职院校自身人才建设来看,融合了众多学术性科研人才,特别是在实践研究基地方面,具备相应的学术梯度,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智力支撑。同时,考虑到非遗文化保护的区域性、民族性等特征,高职院校正好可以利用这一契机,着力完善相关理论研究体系,发挥高职院校的理论研究作用。比如,对于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中的彝族烟盒舞,在民俗学、民族学及民俗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传承价值。同样,高职院校具备开放的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环境。深化高职教育改革,强化高职教育与市场需求的对接,特别是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围绕非遗传承人培养实际,积极与非遗产业基地、企业等主体展开多向合作,特别是从人才培养途径上相互合作。结合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邀请非遗传承人、行业专家、企业等共同参与研究设置非遗专业,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完善非遗课程设计。比如,以扬州漆艺传人、国家级工艺大师带项目带资金入驻高职院校,为学生搭建了解漆艺、学习漆艺的实战平台,将非遗传承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

(二)资源环境方面的优势

现有高职院校不仅聚集了各类专业性人才,还拥有地方性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资源优势,这些都为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比如在高职院校图书馆,可以查阅非遗文献、整理相关专业著作,结合扬州漆器产业发展来进行分类,挖掘各类民间漆艺作品、展现各类漆艺绝活等。同样,在利用图书馆、博物馆自身文献资源的同时,可以收藏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来激发广大师生对非遗文化的学习兴趣,感受非遗知识。另外,高职院校具备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授课模式。近年来,高职院校在拓宽产学研融合实践中,更加注重校企合作、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提升学科实践教学水平。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弥补了高职院校重理论轻实践的不足。比如西泠印社金石篆刻、雕版印刷技艺、中式旗袍制作技艺、纸伞制作技艺、全形拓技艺等五项非遗项目入驻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并由各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进行亲自收徒授课,开启了高职院校与非遗传承人培养的新模式。

(三)保护传承方面的优势

非遗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创新,需要人才,也需要场所,更需要环境。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领域,将非遗文化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来进行保护和传承,发挥高职院校在地方非遗文化传承中的积极优势,特别是在现代高等教育现代化、教育管理规范化、专业建设系统化环境下,让更多的青年学生认识非遗文化,走进非遗文化,体验非遗文化,将这些非遗文化融入到现代文明中。高职院校具备先进的技术、人才、设备、管理条件。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师徒制传承模式来看,由于技术、人才等条件的局限,使得非遗传承人的培养数量少、时效慢,也不利于对非遗传统民族品牌的宣传与推广。以扬州漆艺为例,扬州大学艺术学院与扬州漆器厂展开共建实习项目基地,鼓励学生引入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来对传统漆艺进行革新、改造和开发,使其成为全国一流的漆艺人才培养基地。因此,高职院校加入非遗传承人的培养队列,将非遗项目引入校园,融进教材、带进课堂,让更多的大学生能够从中了解和学习非物质文化的价值与意义,推动非遗传承人培养事业蓬勃发展。

四、完善高职院校在非遗传承人培养中的对策和路径

(一)成立高职院校非遗文化研究基地,导入非遗工作室项目

从非遗传承人培养实际来看,高职院校要积极参与地方非遗项目人才培养工作,特别是成立非遗研究基地,利用高职院校人才、技术、环境等资源优势,拓宽非遗传承理论研究,设置不同非遗传承人培养项目,以校内专家、学者与非遗传承人展开深度融合。借鉴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的“非遗”工作坊、嘉兴职业技术学院的“江南水乡文化”研究所等基地建设方式,以扬州漆艺非遗工作室项目导入高职院校,从漆艺文化进校园、漆艺大讲堂、漆艺传承人专题文化讲座、参观扬州漆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活动等方式,来营造非遗传承氛围,既活跃了校园文化,又拓宽了非遗传承人培养渠道,实现了高职教育与非遗传承人培养的多赢目标。

(二)设置非遗特色教育课程体系,导入非遗传承人授课模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需要从相关课程体系的完善上,来推进非遗传承人教育。虽然当前教育部未出台相关非遗学科,但对于高职院校开办非遗专业教学,可以结合非遗项目实际,积极整合学科资源内容,比如选入独具地方传统文化特色的民间工艺技术、民俗风俗文化等知识,以非遗基础理论、调查方法、相关非遗项目保护等纳入到课程建设中。同时,在非遗产品开发方面,鼓励师生积极开展项目调研,申报课题。另外,一些高职院校可以结合自身学科条件,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民俗学、民间艺术欣赏等相关课程,纳入到全校性公共选修课程中,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非遗知识面,增进高职院校在非遗传承人培养中的传承作用。非遗传承人的培养课程,还需要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开设专门的课堂授课。比如组建非遗传承项目专家组,成立非遗传承人培养课题,邀请校内外专家、代表性传承人承担教学任务,对非遗项目进行现场演示和指导。以扬州漆艺授课模式为例,邀请漆艺传承人亲自进行漆艺技艺的制作,展示漆艺流程,从理论角度、实践层面来进行丰富讲授,让学生能够领略到原汁原味的民间传统技艺,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让古老的非遗文化重放生机。

(三)开展丰富的非遗特色活动,推进传承事业可持续发展

高职院校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上,可以开设非遗专业,解决当前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技艺后继无人的传承问题;可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试点教学,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市场细分上,体现办学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活态流变性特征,其传承的核心在于“人”。因此,在对非遗传承人培养上,要关注和突出实践活动与动态化展现,要从活态文化的展现中来优化传承模式。比如组建专门的非遗传承活动小组,以专业教师为指导来深入推进各项实践活动。另外,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建设上,也可以将非遗文化作为院校特色。比如在每年的大学生文化艺术节上,开展与非遗传承相关的文化知识讲座、非遗文化教育、非遗传统技艺的展示,让非遗文化深入到学生活动中,为推进非遗传承人培养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四)深化校企合作共建模式,打造非遗传承人培养品牌

高职院校在深化校企合作共建模式实践中,立足非遗传承人培养需求,积极拓宽传承渠道,共同研究、合作共建传承人培养基地,打造非遗传承人培育品牌。学院围绕“人才培养、技艺传承、文化研究、创新研发、推广传播”五大层面,积极探索高职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体系。以扬州漆艺为典型案例,以传承人培养为着眼点,基于现代学徒制理念来促进漆器非遗传承人在高校扎根。先后与扬州漆器厂,成立校内雕漆工作室、漆画车间,定期选派学生深入到漆器厂,了解传统漆艺制作领域相关知识,提升漆艺传承人培养质量。高职院校不仅要在非遗传承人培养上深入调研,还要挖掘和传播工匠精神,以精雕细刻、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来提升高职教育在非遗传承人培养中的品牌效应。

(五)完善非遗传承人培养模式,推广实践成效

从非遗项目挖掘、保护、传承、发展、推广实践来看,高职院校要基于自身区位实际,积极完善非遗项目课程教学内容,引入非遗名师参与学科发展,开设工作室,编写特色非遗校本教材,积极总结非遗传承人培养经验。同时,要发挥互联网优势,构建教师与非遗传承大师合作建设非遗数字化保护数据库。如建设杨州漆艺精品课程、微课等教育资源,为非遗科普推广提供学习资源,弘扬高职院校非遗特色品牌。当然,在推广实践中非遗传承人的培养也需要与社会各界相融合,积极搭建地方电视台、报社、网络媒体等进行宣传和报道,促进非遗传承人培养获得社会的认可,更广泛地调动政府、社会、市场的参与积极性。

五、结语

高职院校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项目的联姻,无疑为高等职业教育开创了更为广阔的人才培养渠道。高职院校更应该积极参与到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中,担负起抢救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代重任。当然对非遗传承人的培养,还需要调动更广泛的参与主体,来发挥各方优势,形成长效机制,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得以传承和发展。

猜你喜欢
漆艺扬州技艺
金属抬凿和錾刻技艺绽放苏州
现代漆艺首饰的趣味与创新设计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我那水蛇腰的扬州
扬州的夏日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一曲《扬州慢》,尽道《黍离》之悲
漆艺和现代家装的结合
淳度:泉州卤煮的“匠”技艺
“扬州绒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