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世茂小学 陆雅青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学生的认知过程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要使其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就不可避免地要经历出现错误并逐步纠正错误的过程。”可见,错误是学生不可回避的学习经历,也是帮助学生实现提升的有效途径。但发现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谈“错”色变,要么将学生狠狠地批评一通,然后告知其正确的答案,要么进行“冷处理”,将错误搁置一旁,这样的处理方法并不能帮助学生找出错因,后续还会出现类似的错误,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因此,在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应以宽容的心态正确地面对学生出错的现象,引导学生找出错因,并主动地析错、改错,真正使错误成为学生前进路上的垫脚石。
错误是正确的先驱,也是学生迈向成功的阶梯。课堂中,来源于学生自身的错误,学生会觉得最贴近、最熟悉,也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这与教师硬把问题塞给他们相比,无疑效果要好得多。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利用错误资源,引领学生进行探究,纠正认知上的偏差,掌握知识的本质,避免在日后的学习中出现同样的错误。
在教学简便运算时,学生在计算(0.33+1.8)÷0.3 和0.4÷0.8+0.4÷0.2时,教师在巡视中发现,很多学生是这样进行计算的:(0.33+1.8)÷0.3=0.33÷0.3+1.8÷0.3=0.11+6=6.11,0.4÷0.8+0.4÷0.2=0.4÷(0.8+0.2)=0.4÷1=0.4。这两道题目跟课堂上所学的乘法分配律很相似,所以很多学生都是运用乘法分配律的知识对上面两题进行了计算,出现错误不足为奇,也说明学生对运算律的理解不够透彻。于是教师引导学生按照本来的运算顺序对这两题进行计算,学生发现第2题的计算结果和原先的结果出现了不一致的情况,这是什么原因呢?通过对错误的分析、探索,学生最终清楚了“乘法才有分配律,而除法没有”。所以不能运用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对除法算式进行计算。
上述案例,在面对学生出现的错误时,教师引导学生追根溯源,回到思维的起点,让学生主动找错,从而聚焦知识的本质,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批判精神和思维的严谨性。
学生年龄较小,抽象思维能力显得还很薄弱,还不能适应教材的发展需求。面对课堂中所学的知识,难以做到透彻理解,会出现理解上的困惑,在面对相关的问题时,对题意的解读会出现偏颇,形成错误的解答方法。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耐心地面对学生的错误,从学生的角度看待错误的根源,寻找化解错误的突破口,让学生主动地分析和探寻错误的根源,进而找到合理、有效的方法,从而促进良好知识体系的建构。
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后,教师为学生们设计了这样的练习:“将9个边长1分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的正方形,所拼大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分米?”学生已经掌握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题目出示后,学生们立即投入到了计算中。不一会儿,学生们就算出了结果,绝大部分学生是这样算的:1×4=4(分米),4×9=36(分米)。教师请学生代表说了这样算的理由,学生认为可以先算出一个正方形的周长,然后乘9便可以。显然形成了错误,学生们并没有把握题目的实质,如果教师直接告知,学生必定还是无法真正理解。于是教师引导学生画出了示意图,让学生对照所画的示意图说一说,所拼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分米?学生很快发现所拼正方形的边长是3分米,原先算的过程中,将拼在里面边的长度也计算在内了,所以形成了错误,正确的算法应该是:1×3=3(分米),3×4=12(分米)。
上述案例,在学生出现解题错误时,教师没有一语道破,而是引导学生找出错因,经历了“自我否定”的过程,重新探寻出有效的解题策略,从而深化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数学课堂尽管不是滴水不漏、完美无缺的,学生会出现形形色色的错误,但只要我们细心捕捉,在学生的错误中也会有“合理的成分”“创新的成分”,对待这些课堂中生成的鲜活资源,如果教师不加以利用,就会显得很可惜了。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睿智捕捉学生错误中的可取之处,将其中的闪光点放大处理,让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教学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教师为学生引入了这样的实际问题:有一个工厂需要制造960台机器,已经生产了两天,一共生产了240台,照这样的速度,还要几天才能全部完成?问题出示后,大部分学生的算式是:240÷2=120(台),960-240=720(台),720÷120=6(天)。正当教师准备进入下一题时,有学生说还有其他解法,教师让他分享了答案,那个学生说:可以用960÷240=4(天),4-2=2(天)。这样的答案显然是不对的,但仔细分析,错误中又含有创新的意识,教师没有放弃这一资源,而是追问:“960÷240算的是什么?”那个学生说看看960台里面有几个240台,生产一个240台要几天呢,学生们发现了问题,生产240台需要2天,那个学生很快修正了原先的解答方法,列出算式:960÷240=4(个),4×2=8(天),8-2=6(天)。
上述案例,在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没有放弃,而是巧妙地利用,通过步步追问,让学生逐步逼近知识的本质,使学生的数学思考更有深度和广度,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总之,错误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必然产物,与学生的成长如影随形,它是学生欠缺认知能力的一种表现。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发挥自己的教育机智和语言引导艺术,运用课堂中生成的错误资源帮助学生进步,不断提升他们的数学综合能力,真正让错误发挥出最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