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对两种历史思维类型的考查及教学启示

2019-01-10 18:05江苏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19年1期
关键词:中体西用历史事实墨子

江苏

不论是在日常的教学中还是在考试中,呈现在学生面前的主要是历史事实和对历史事实的论断或评价,即史实和史论。教学中的问题和考试中的试题,主要包括由史实到史论或由史论到史实两种思维模式,解决问题和解答试题的关键在于建立连接史实和史论的思维桥梁,即历史学科思维。2018年历史“考试大纲”明确:“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什么是历史思维呢?“历史思维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的,用以认识过去、现在并预见未来的活动。换一种说法,历史思维是揭示历史本质和规律的一种逻辑思维体系。”但是,历史思维和高中生学习历史的思维并非完全一致,中学历史教学所要研究的,是学生的历史思维,即学生在学习历史时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也就是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历史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这两个方面的发展和培养。高考关于历史思维的考查主要是高中生运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高考试题关于两种历史思维类型的考查

如何比较直观地区别形象思维运用和逻辑思维运用呢?应从历史事实、历史结论(或评价)入手进行理解。历史事实是指依据史料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叙述,例如,辛亥革命指的是1911年至1912年资产阶级领导的一系列革命活动,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历史结论(或评价)是指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评论,例如,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通过史料客观阐述呈现历史事实,属于历史的形象思维;通过对史料、历史事实、历史概念的了解进而形成历史结论(或评价),属于历史的逻辑思维。在考试中,“题目与参考答案之间的关系即是教育学要测量的思维关系,不同的题型,思维关系的表现形式也不同。”从历史学科思维的角度来看,有的试题表现为形象思维,有的表现为逻辑思维。

1.形象思维考查——历史的客观叙述

历史的形象思维是以尽可能具体的、正确的、完整的历史材料为基本依据,通过适当的心理活动,在大脑中形成的历史的本来面貌,使那些过去的历史事实的面貌在头脑中再现出来。这种思维是针对特定的时空界限,对特定的历史事实(包括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进行重构和复原。例如,“独立自主”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革命长期实践总结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1924年,中国共产党在共产国际的指示帮助下,与国民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掀起了国民大革命。但是国民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和192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城市武装斗争失败,迫使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1935年遵义会议,中国共产党第一次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了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是党逐渐成熟的标志。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处理统一战线问题,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坚持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进行游击战等。由此,可以从中看出中国共产党奉行的独立自主原则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在革命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的成果,“独立自主”的内政方针和外交政策是独立自主原则的具体表现。2018年高考全国卷Ⅰ第30题考查了“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例1.1948—1949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中共中央考虑: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取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这反映出 ( )

A.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

C.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D.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总原则,具体表现为“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三个外交方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实质上是中国共产党奉行的独立自主原则的延伸。该题基于考生所学知识又不拘泥于所学知识进行,考生联系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以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体现外交政策的历史材料为依据,了解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外交政策的连贯性,此类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构成历史本来面貌的考查即是历史形象思维考查的具体体现。

2.逻辑思维考查——历史的本质分析

历史的逻辑思维是在感知历史事实的基础上,以抽象了的历史概念为运用形式,以认识历史的本质为目标的思维活动。也可以说,历史的逻辑思维也是历史的理论思维,是为了进一步揭示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深入探求历史现象的本质,把握历史的发展规律。《墨子》是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代表作,是墨家学派创始人墨翟和弟子所著。墨翟是一位手工业者,墨家学派的弟子大多也是劳动者。《墨经》是《墨子》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认识论、逻辑学和自然科学等内容,在自然科学内容方面涉及了力学、光学、数学、工程技术等知识,反映了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科学技术的成就。2018年高考全国卷Ⅰ第24题从自然科学的角度考查《墨子》:

例2.《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 )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该题通过呈现《墨子》中关于自然科学方面成就的历史事实,给考生形成《墨子》是自然科学知识总结著作的历史表象,从而使考生对作为史实概念的《墨子》从自然科学方面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要进一步把握该题考查《墨子》的本质,就必须把自然科学的历史表象与墨家学派的阶级属性联系起来。正是由于墨家学派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是生产劳动的参与者,所以《墨子》记载的自然科学的知识反映的是“《墨子》是劳动人民对社会生产的总结”这一历史本质,体现了唯物史观中“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进步和发展的根本动力”等理论观点。

不论是对历史事实的客观叙述,还是对史实进行的结论或评价,都是运用无形的历史学科思维进行分析得出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思维能力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所在。

二、高考历史思维考查的教学启示

高考对教学的引领关键不在于具体的史实和史论,而是在于叙述史实和形成史论的过程性思维,即历史学科思维,这也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综合体现,也是通过历史学习形成学科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重要表现。高考历史思维两种类型的考查要求在教学中形成依据史料基于时空观念客观叙述历史,养成历史形象思维能力和坚持唯物史观为指导阐述历史的本质,养成历史逻辑思维能力。

1.依据史料基于时空观念客观叙述历史

“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2018年高考全国卷Ⅰ第28题考查关于甲午战争期间中日外交的对比。日本通过制定舆论宣传的策略,刻意的美化侵略行径,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通过史料叙述了清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的史实。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史料揭示历史的面貌,拓展学生的历史认识。

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将洋务派表述为希望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和民用技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把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改革派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付诸实践,提出了“中体西用”,这无形中使学生认为,“中体西用”思想专属于地主阶级洋务派,但是,历史的本貌真的是这样的吗?早期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冯桂芬在1861年最早对“中体西用”的思想进行了阐述:“愚以为在今日又宜曰:‘鉴诸国。’诸国同时并域,独能自致富强,岂非相类而易行之尤大彰明较著者?如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不更善之善者哉?”1879年,早期维新思想的另一位代表人物薛福成在《筹洋刍议·变法》提出:“今诚取西人器数之学,以卫吾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使西人不敢蔑视中华,吾知尧舜汤文武周孔复生,未始不有事乎此,而其道亦必渐乎八荒,是乃所谓用夏变夷者也。”不论是冯桂芬还是薛福成的思想与同期的洋务派主张的“中体西用”思想并无本质的不同。所以,从历史的空间角度来看,“中体西用”并非洋务派的独家主张,而是在当时具有代表性的中西方文化观。

作为光绪帝的老师并且支持维新变法的孙家鼐,1896年8月在《议复开办京师大学堂折》中通过开办京师大学堂的建议阐明了“中体西用”的观点:“今中国创立京师大学堂,自应以中学为主,西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学有未备者,以西学补之;中学有失传者,以西学还之;以中学包罗西学,不能以西学凌驾中学,此是立学宗旨。”从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来看,“中体西用”思想在19世纪末仍有深刻的影响。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作为洋务运动实践指导思想的“中体西用”并非专属于洋务派,它也被当时的广大知识分子所接受,并随着历史的发展分流出“中西会通”的文化观,资产阶级维新派持这种新的文化观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2.坚持唯物史观为指导认识历史的本质

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包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动力等。

2018年全国卷Ⅰ第34题,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历史认识,从传统的“经济条件”,到后来的“政治条件”和“自然条件”,反映了基于唯物观的历史研究视角的拓展,逐渐形成对工业革命首先发展在英国的全面、科学的认识。教师在教学中,也要坚持唯物史观为指导揭示历史的本质,例如,关于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的认识可以从经济的角度进行分析: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自诞生之日开始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和本国封建政府的双重压迫,外国资本主义限制机器进口、低价竞争等,封建政府的苛捐杂税,所以民族工业具有反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政府的革命性;民族工业必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中生存,由于当时的中国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没有完整的工业体系,采用机器生产的民族工业必须进口外国资本主义的机器设备,同时,民族工业要合法存在必须得到封建政府的许可,所以民族工业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政府具有依赖性,在政治上表现为妥协性。近代民族工业的双重性决定了代表这种经济形态的民族资产阶级也具有革命性和妥协性,所以民族资产阶级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往往能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又不能彻底进行反抗,最终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没有改变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也无法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最终的胜利。

当然,高考对历史思维两种类型的考查并非截然分开,往往是二者的综合运用,有的试题以形象思维考查为主包含逻辑思维,有的试题以逻辑思维考查为主包含形象思维。教育部考试中心刘芃曾说过:“历史思维的测量体系以理性思维为总体要求,以历史思维的结构为核心,以历史知识为主要载体,以历史思维素质为其基本测量的目的。”所以,在教学中注重历史学科思维的训练是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和适应新高考的必要途径。

猜你喜欢
中体西用历史事实墨子
“武圣人,惟墨子足以当之”——冯友兰武圣观论析
墨子破云梯
墨子教诲青年
论历史事实与文学表达的关联性
“历史理解”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浅论“中体西用”中的“实用理性”
论中国文化的顽强生命力
“中体西用”的现代价值研究综述
冯桂芬思想与“中体西用”论关系初探
有关“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的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