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制原创试题需把控的六个维度

2019-04-25 02:02重庆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19年1期
关键词:马家窑区分度命制

重庆

命制试题是高中教师的一项基本能力。刘芃先生指出:“一般来说,优秀的试题能够抓住事物的本质和普遍性规律,不为表面现象所累,举重若轻地表达自己的问题……具有深邃的立意和天然的综合性……表现出一种启人心智的从容、自信与亲和力,并无做作之态。”命制要求严、水平高的试题有助于教师把握考试改革的脉搏,助推专业成长。笔者于2017年、2018年有幸参与由《教学考试》杂志社组织的原创试题研发工作,深刻体会到教师既要视命制试题为进一步理解、灵活应用教学资源的一种方法,把它当作一项内功来练,又必须在试题命制中注意把控以下六个维度。

一、巧设角度

角度即看事情的出发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念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2017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同样论述道“为学生提供认识历史的多个角度,注重引导学生对历史的探究……让学生从多角度进一步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在“多角度看历史”成为高考命题重要方向的当下,命制试题时应注意设问角度的新颖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求知欲,引导学生注意与参与。

例1.(2018·全国卷Ⅱ·25)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 )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鉴于以上高考真题,原创组另辟蹊径、匠心独运地命制了如下一道选择题:

例2.汉景帝说:“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丝麻。”据此可知,汉景帝时期 ( )

A.官僚贵族思想很保守,没有经济头脑

B.普通百姓家庭拥有大量黄金珠玉

C.商品经济水平低,商品货币关系落后

D.人地矛盾较突出,粮食严重短缺

两道试题均是围绕西汉文景帝时期的经济选择材料创设问题,但设问的角度不一样:全国卷Ⅱ设问是通过呈现西汉初期极低的粮价和较高的货币人头税等史实得出自耕农经济发展严重受阻的结论,是从原因层面设计考查角度的;原创组命题老师则是以汉景帝的一段话为材料,让学生阅读、理解材料,透过汉景帝重农抑商思想以及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现象,得出商品经济水平低且不被重视和认可这一本质。

二、细磨精度

这里的“精度”有两个含义:①指试题所选用的诸如文字、图表等材料尤其是原始文献一定要规范、准确无误;②设置问题的词语务必字斟句酌、反复推敲、仔细琢磨,做到逻辑严密、精准精当、无歧义,不影响学生对答题方向的界定;不能只停留在表面或是围绕核心打转,不触及主题内容。如阅读摘编自《好懂的极简世界海战史》的图文材料:

例3.17世纪上半叶,英国的国内革命正在进行,英国人无暇与荷兰人争霸。直到英国宣布成为共和国后,恢复扩张路线,大力发展海军,1651年立法禁止荷兰参与英国海上贸易,两国于1652—1674年进行了三次战争,在数量、质量上,荷兰的战舰难与英国抗衡。荷兰工业生产基础薄弱,在国际社会失去竞争力,从17世纪末期起开始由盛而衰,不得不将海上的霸权交给拥有强大手工业的英国,到18世纪荷兰更是一蹶不振,成为二流国家。

1636年,英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艘三层甲板战舰——排水量1683吨的“海上君主号”

依据材料概括分析英国是如何让荷兰在18世纪沦落为“二流国家”的?

首先,明确地指出材料是用摘编的方式组成,而不是直接引用。其次,所呈现的材料是在反复阅读原文后摘编而成,几乎没有多余的文字。最后,设问规范、准确、无多余的文字:提示语“依据材料”明确告诉学生答案能直接从材料中获得,不需要调用所学知识;回答方式是“概括分析”而非论证、说明,就用归纳法、分析法;时间范畴是“18世纪”;回答的问题是英国让荷兰沦落为“二流国家”的原因。从精度来看,该题质量较佳。

三、控制难度

难度是指试题的难易程度,是评价考试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刘芃先生阐释道“在能够正确回答一道试题的人数(或得分数)与参加测验的总人数(或总分数)之间会形成一个比率,这个比率就被称为题目难度,通常以通过率来表示。”难度是题目对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的适合程度的指标。一道试题,如果大部分学生都能答对,那么这道题的难度就小;如果大部分学生都不能答对,那么这道试题的难度就大。选择题难度计算公式:难度=试卷答对人数/测试学生的总人数;综合题难度计算公式:难度=试卷平均得分/试卷满分。如果难度值在0.3以下,则此题或整卷属于难题;如果难度值在0.7以上,则此题或整卷属于容易题;如果介于两者之间,则此题或整卷属于中等难度题,并且在命题时注意合理分配易、中、难的比例,一般采用3∶6∶1或3∶5∶2的比例。高考是由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学生参加的选拔性(常模参照性)考试,理想的难度值为0.50 — 0.55。高考历史试卷试题的平均难度应控制在0.5左右较为适宜,要达到整套试卷难度值0.5要求,试卷中的试题难度应分布在0.2— 0.8之间。

命题者在命制试题时可以通过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设置新问题,让学生知识和能力得到提高,学科核心素养得以培养。因此,教师在试题命制时应控制好难度,使解决问题所需的思维水平处于“临近发展区内”,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下题:

例4.“天”,上古时人们认为就是自然,而孔子很少谈天, 重人轻天,认为天是有道德倾向的, 与人不可分割。孟子致力于人道的阐述,摆脱了对神或天意的追求, 立足于人的心性修养,汉代董仲舒把天塑造为人格神,提出天人感应、天人合一。这种变化反映了儒家 ( )

A.将自然现象与人类社会结合起来

B.尊重客观规律又发挥主观能动性

C.为封建等级秩序提供天道的根据

D.依时代需要不断调整改造其学说

本题以“天人关系”思想在古代中国(春秋战国至西汉)的发展为依托,考查儒家思想地位的变化。对高三学生来说,该知识已经经过了复习,但要在规定时间内完全理解并做出正确的选择,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故本题难度中等。

四、铺设梯度

梯度即按照一定次序分出的层次。《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文科)明确要求“同一学科中的不同题目尽量按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命制历史题时,不只是注意非选择题问题的设置须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已知到未知,层层推进,步步深入,整套历史试卷也应该体现层次性。设问应有利于学生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认识材料、理解材料,引领其思维活动不断深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优等生通过思考问题感到挑战,中等生受到激励,潜能生尝到成功的喜悦。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自信心。

如“‘超级全能生’2018年高考全国卷26省3月联考甲卷(A)”第41题(原题刊登在《教学考试·高考历史》2018年第4期,材料略)设置的两个问题是“(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西方早期电力工业发展的差异及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西方早期电力工业的相同点,并简析中国早期电力工业发展的意义。”第(1)问中的“差异”可以从材料中提取,较为简单,第(1)问中的“原因”和第(2)问就需调用所学知识并根据具体问题回答,作答要求高,既凸显了问题由易到难的顺序,又充分体现出历史学习的基本思维方式。

五、调控长度

试卷的长度是指考试所有内容与完成全部答题所需时间的相宜程度……应控制在中等的学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全卷为宜。众所周知,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高考文科综合试卷由思想政治、历史、地理三门学科组成,其中历史学科试题包括12道选择题和3道非选择题(两道必考题和一道选考题),文综考试时间为150分钟。如果试题因文字、图表等材料阅读量小而出现内容不饱满,试卷过短,则学生的成绩或拉不开档次,或导致结果不公平;反之,阅读量过大,学生即使每一道题都会做,但因时间不足而无法完成,不能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也就影响了考试的结果,失去了考试的意义。笔者对近几年全国卷历史试题字数进行了的统计,每套试卷历史试题部分的文字大概在3 300 — 3 700字之间,故在命制历史试题时应以此为范本,根据考试的种类(水平考试、选拔考试和评价考试)和目的等进行合理的安排、适当的调整。

六、显区分度

区分度是指试题对学生情况的分辨能力的大小,主要用于评价以选拔为目的的选题。白月桥在《认知性习题的复杂度和难度》指出“区分度即把不同水平的学生区分开,用通俗的话说就是拉开距离。”其计算方法是:选择题目区分度的计算——将全体学生总分从高到低排列,将总分最高的27%学生定为高分组,总分最低的27%学生定为低分组,分别计算两组学生在某道题目上的通过率,两个通过率之差就是这道题的区分度。计算公式为:区分度=高分组通过率-低分组通过率。整套试卷区分度的计算公式为:区分度=(27%高分组的平均分-27%低分组的平均分)÷满分值。刘芃先生说道“从理论上说,整张试卷的区分度好,就基本上能够满足选拔的要求。”

区分度高的试卷能将不同水平的学生区分开来。区分度高的考试,优秀、一般、差三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一定比例,如果某一分数区间学生相对集中,高分人数过多或不及格人数过多的考试,区分度则低。试卷的区分度的取值范围介于-1.00至+1.00之间,若是正值,则称之为积极区分;若是负值,则称之为消极区分;若为0,则称之为无区分作用。在0.4以上表明此题或整套试卷的区分度很好;0.3— 0.39表明此题或整套试卷的区分度较好;0.2— 0.29表明此题或整套试卷的区分度不太好,需修改;0.19以下表明此题或整套试卷的区分度不好,应淘汰。高考试卷的区分度一般要求在0.3以上。

多年命制历史试题的实践,尤其是参加《教学考试》杂志社组织的原创试题的命制、审核让笔者深深体验到:命制试题时,要注意对试题的角度、精度、难度、梯度、长度进行严谨的把控,这样才能使区分度较为理想,保证整套试卷的质量,同时突出学科特点、彰显时代特征,达到考试的目的。

马家窑文化彩陶

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因最早发现于甘肃临洮马家窑遗址而得名,它历经了三千多年的发展,在夏朝、商朝以后逐渐走向衰落。1923—1924年,瑞典地质学家兼考古学家安特生在甘肃、青海一带调查,其助手们在1924年发现了马家窑遗址并进行了发掘。1957年开始,甘肃省博物馆对遗址进行了多次调查,1988年,马家窑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评为“20世纪中国百项考古重大发现”之一。

马家窑文化以彩陶器皿为最显著的代表,其制陶业非常发达,陶器大多以泥条盘筑法成型,陶质呈橙黄色,器表打磨得非常细腻。许多马家窑文化遗存中,还发现有窑场和陶窑、颜料以及研磨颜料的石板、调色陶碟等。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早期以纯黑彩绘花纹为主;中期使用纯黑彩和黑、红二彩相间的方法绘制花纹;晚期多以黑、红二彩并用绘制花纹。马家窑文化的制陶工艺已开始使用慢轮修坯,并利用转轮绘制同心圆纹、弦纹和平行线等绘制纹饰,表现出了娴熟的绘画技巧。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继承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爽朗的风格,但表现更为精细,形成了绚丽而又典雅的艺术风格,相比仰韶文化的陶器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其艺术成就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陶器的器型丰富多姿,图案富于变化,是世界彩陶发展史上无与伦比的奇观,是人类远古先民创造的最灿烂的文化之一,是彩陶艺术发展的顶峰。

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绘制以毛笔作为绘画工具、以线条为造形手段、以黑色(同于墨)作为主要基调,奠定了中国画发展的历史基础与以线描为特征的基本形式。

(摘编自网络)

猜你喜欢
马家窑区分度命制
马家窑彩陶器型的发展与演变
神秘的马家窖彩陶
例谈不等式题的命制方法
2020年高考物理试题命制趋势探究
马家窑彩陶的装饰纹样美感
文明厚土 再添华彩
“素养立意”的化学试题命制探索与实践——以高三质检有机化学选考试题的命制为例
图形推理测量指标相关性考察*
浅观一道题的“区分度”
关注差异,提升试题命制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