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均有体现,例如2015年全国卷I第28题,“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题目中的内容考查学生历史解释的能力,从关键词“无用的”可以得出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
通过对高考题目的分析,可以看出高考题着重考查学生历史解释的能力,做出正确的历史解释,需要学生结合各种类型的史料,以唯物史观的方法,关注时间与空间的变化,再进行分析,得出正确的历史解释,从而增进对国家、对民族、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既然高考题中有所考查,那么如何在思维导图中体现这种能力就显得很有必要,本文笔者将结合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的思维导图进行探索,希望能够对各位同仁有所启发。
唯物史观是指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其中的主要观点包括:人类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等。
思维导图——西方资本主义代议制——君主立宪制
思维导图——西方资本主义代议制——民主共和制
思维导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历程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关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发展历程,主要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民主共和制,其中有美国的联邦制共和制与法国的议会制共和制两种类型,教师需要在思维导图中添加内容进行强调,使学生关注美国和法国在政治制度建立的过程中一直涉及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美国的代议制从邦联制走向联邦制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中央政府的弱小不利于美国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发展与竞争;南北战争爆发的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关于南方蓄奴州的工业原材料是销往的去向,北方工业资本主义发达地区与英国产生了矛盾。
法国选择议会共和制背后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经济逐步发展,资产阶级终于在漫长的制度选择道路中掌握了主动权,构建起反对与预防专制的议会共和制。
第二部分是君主立宪制,此部分包含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和德国具有浓厚专制主义与军国主义色彩的半专制君主立宪。在英国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可以联系到新航路开辟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因此会将英国限制王权的历史传统进一步发扬。除此以外,还应关注英国议会的三次改革,其中亦有工业革命过程中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的原因,资本主义的发展促使工业资产阶级在政治领域中提出新的要求,最终通过改革的方式实现。
德国的统一过程中也有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对国内统一市场的要求,只不过新兴资产阶级与原有容克地主阶级的实力存在差距,所以德国的君主立宪制是一种半专制君主立宪制,具有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的色彩。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促使了代议制的发展这一知识点的补充,使学生能够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充分认识到唯物史观中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学生能够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知道划分历史时间和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够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讲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其基本特点是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根据时间进行梳理,可以将本单元基本上概括为四个时间段: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成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僵化。
第一个时间段内包含夏、商、西周的主要状况。第二个时间段包括秦与汉两个朝代,随着秦朝的建立,秦始皇一系列制度的构建,虽然秦朝“二世而亡”,但之后的汉朝依然承秦制,并进一步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终确立。第三个时间段内则主要是唐与宋,唐朝与宋朝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时间段,黄仁宇先生称之为“唐宋第二帝国”,从“‘大历史’的眼光看来,隋唐宋可称中国‘第二帝国’以与秦汉之‘第一帝国’区别”。隋朝(时间较短)、唐朝和宋朝在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构建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隋朝建立又经唐朝完善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之后的宋朝又对唐朝的制度进行进一步的改变,针对藩镇割据加大了中央对地方的掌控,与此同时专制皇权则对相权进行进一步的压制,其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朝代。第四个时间段主要是明朝与清朝,明清时期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僵化时期,明太祖废除宰相标志着专制皇权高度集中,皇帝一人难以应付整个帝国的事务,出现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机关,例如明代的内阁和清代的军机处,具有决策权的仍然是皇帝本人,这种僵化太深,控制太强,难有变革,最终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而且对各个时期的特点有鲜明的展示,有利于学生认知这部分知识点,逐步形成时空观念。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要求学生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
思维导图——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有两个内容,第一个内容是二战后世界局势的演变,从20世纪四十年代二战结束后两极格局的形成,到20世纪六十年代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再到20世纪九十年代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巨变,两极格局解体。第二个内容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外交情况,外交状况离不开当时国际局势的演变,中国外交政策的制定同样离不开国际局势与国际关系的变化。所以本幅思维导图侧重于历史解释的展示,新中国外交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中苏友好大环境之下的外交政策,既强调与苏联的合作——“一边倒”,也有解释社会主义中国没有扩张野心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等带有时代特色的外交政策。
第二个阶段则是在中苏交恶情况下进行的,“冷战”进入20世纪七十年代后双方力量对比,苏联有所增长,为了抑制苏联,中美、中日建交,在这一时期中国在非洲国家的支持下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从侧面反映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第三个阶段则是两极格局瓦解后中国的外交政策制定,坚持共同发展原则,符合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局势。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需要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和正确的国家观;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正确的民族观,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树立正确的文化观等。
思维导图——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从单元题目就可以看出,这一单元包含两个内容,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屈辱史和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中华民族的屈辱史主要围绕四次侵华战争使得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事实进行展开。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主要围绕当中国在内忧外患的局面下,社会各个阶级是如何救中国,在第四单元中举出了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他们的实践最终都以失败告终,也证明了只有无产阶级才能实现民族的独立、国家的富强,通过这一梳理可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的国情从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
笔者试图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涵盖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其实一个思维导图中可以包涵多个学科素养,上述的论断也是从主要涉及的素养出发。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全书论述两个对象,一个是国家的制度,另一个是国际关系的变化,其中重点在于国家的制度,中国古代制度的发展,世界主要国家制度的发展(既有代表资产阶级代议制的英、美、德、法,亦有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兴起后法国、俄国的探索),中国在西方影响下的制度变化:农民阶级重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太平天国,资产阶级尝试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政体,最终无产阶级在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导下并结合本国实际之后建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以及最终在中国实现民主化、法制化。从历史发展的整体看来,无论世界还是中国,都在向民主化、法制化迈进,只是速度、进程、曲折程度各不相同。
思维导图——必修一中国史部分
思维导图——必修一世界史部分
思维导图整体依据在高考中常见的分期进行划分,中国分为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世界史划分为上古史、中古史、近代史,对必修一的知识点进行以时间为框架的梳理,帮助学生更好地整合课本知识点,通过对课本的再梳理建立起对课本统筹性认知,同时关注课本各知识点之间的前后联系。笔者从唯物主义的角度对必修一各知识点以时间、地点为准进行前后联系,进行历史解释,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附: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要求学生能够知道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和方法,能够以实证精神对待历史与现实问题。2018年全国卷高考所展示的史料类型有:文献、图片、历史人物的观点、奏折内容、图表等,需要教师在上课过程中传授知识点的同时,让史料呈现类型多样化,培养学生解读史料的能力。
古希腊的民主制度与古罗马的法律制度所具有的意义是世界性的,通过这幅思维导图学生将这一单元的重要知识点呈现出来。
但是在对古希腊和古罗马进行评价时,缺少一种本单元内容间的前后联系,不利于学生理解古希腊、古罗马政治制度的优缺点,这就需要教师在思维导图中从内容出发进行解释评价,贯穿历史解释的学科核心素养。
思维导图——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思维导图——古罗马的法律体系
第二单元《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主要讲述现代社会政治制度中民主与法制的源头,这部分内容涉及古希腊民主与古罗马法律的产生的原因以及内容,还有对二者的评价,涉及核心素养历史中解释运用的能力。为什么希腊会产生民主制度,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古希腊的社会环境,山多地少,粮食产量低,以及海岸线曲折,良港众多,迫使古希腊人通过对外贸易来满足自己的粮食需要,在商业交往中就有自由、平等的要求;而且古希腊通过对外建立殖民城市来缓解人口压力,促进古希腊产生注重公平、自由的社会氛围。这些对于后来反抗贵族统治,实现民主政治有着一定的影响。评价来源于二者的内容,雅典民主制度的缺陷在于享受民主的群体是雅典的成年男性公民,对公民的身份限制严格,正是这种限制说明雅典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
古罗马法律体系的建立亦起源于平民与贵族的斗争,迫于平民的压力,贵族妥协,产物便是第一部成文法 ——《十二铜表法》。正是源于“平贵斗争”,所以一方面《十二铜表法》的作用在于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另一方面也用成文的形式固定习惯法的内容,贵族无法再随意解释法律。无论是罗马共和国还是之后的罗马帝国都是奴隶制国家,都代表着奴隶主阶级,所以罗马法必然存在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弊端。
该生绘制的思维导图内容是第五单元《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清晰地展现了马克思主义诞生后,俄国和中国成功的实践时间,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的各个阶段都有先后顺序的梳理,课本上一些小知识点也有标注,能够起到一个很好的概括性作用。但是在部分知识点上存在认知错误,例如抗日战争之后又有新民主主义革命,显然是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个概念的界定有些模糊,需要教师从时空观念的角度入手,清晰界定各个时间段的事件。
思维导图——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上
思维导图——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下
第五单元《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内容中存在一条非常明显的时间线索,即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后,在其理论的指导下两次成功的实践,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需要注意的是巴黎公社的探索并没有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俄国十月革命需要关注从二月革命到《四月提纲》到“七月事件”再到十月革命,其中俄国两个政权状况的变化是学生容易混淆的地方,通过思维导图可以对这一历史事件进行再梳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则需关注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后各个阶段的时间与具体任务,这一部分有大量的史实存在,用思维导图按时间线索进行梳理,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防止对各个知识点产生概念混淆或错误认识。综上所述,这一单元史实较多,解决方法在于依据时间进行梳理,加强学生在时空观念的指导下对各个知识的理解体会。
该思维导图简约地对课本主干知识点进行了概括,展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国家民主化、法制化的曲折历程,也展示了“一国两制”解决港、澳、台问题上取得的巨大成就。该生在做思维导图过程中漏掉了关于中国法制的建设成就,也就是中国1954年宪法的颁布,和在其颁布前起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之所以出现这种问题还是在于对新中国政治建设中两大核心——民主与法制的认识不够导致,需要教师帮助进行完善,从历史解释的素养出发解释各个时期政治建设对民主法制的完善。
思维导图——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
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需要关注的是新中国成立后政治建设的探索的核心在于如何实现民主与法制,中间虽然经过“文革”的曲折,但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尤其是在关乎祖国统一的大业上,“一国两制”本身就是关注地区情况下在制度上的“民主化”,同时中国将“一国两制”写入宪法,使“一国两制”受到法律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