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全球史观视角下高考对中国经济的考查

2019-04-25 02:02吉林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19年1期
关键词:世界市场资本主义全球化

吉林

一、考情回顾

近五年全国卷关于全球史观视角下对中国经济考查统计表

纵观近五年全国卷关于全球史观视角下对中国经济的考查,不难发现该知识点是一个常考内容。高考中对其的考查具有直接或间接、题型从以选择题为主到非选择题增多、试题分值不断增大的特点。在高考中,如该考点的考查时期涉及中国近代史,则考查内容侧重体现中国近代化,涉及中国现代史的考查内容侧重体现经济全球化。因此,有必要对全球史观视角下中国经济的相关知识加以梳理,以备战2019年高考。

二、考点梳理

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一种历史观,它始于新航路的开辟。全球史观视角下对中国经济的考查,主要体现在中国与经济全球化之间的相互关系上,它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一)中国几乎隔绝于经济全球化之外的阶段(17—19世纪40年代)

1.背景

国际上: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形成。

国内上:明清统治者在政治上空前加强君主专制统治,在经济上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外政策上几度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

2.表现

明清统治者坚持“天朝上国”的朝贡体制。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对外贸易日益萎缩,只开放广州一处对外通商,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3.影响

(1)经济上:欧洲人大量购买中国商品,葡萄牙和西班牙从他处掠夺来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有利于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2)生活上:明朝中后期引种来自于中南美洲的玉米、红苕、马铃薯、花生、烟草、南瓜、向日葵、番茄等作物保障了粮食的充足,使清朝人口急速增长,还推动了农产品的商品化,人们的饮食结构和习惯发生了重大变化。

(3)外交上:明朝时,葡萄牙骗取了在澳门的居住权,荷兰殖民者侵占了台湾,中国开始了反对西方殖民侵略者的斗争。清朝实行严格的“闭关锁国”政策,丧失了同欧洲充分交流的机会,逐渐落伍于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

4.启示

“闭关导致落后”。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不可能与世界隔绝,应积极对外交往,在交往过程中应积极学习别国的长处,以发展自己。

(二)中国被动卷入经济全球化浪潮的阶段(1840 —1949年)

1.背景

国际上: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抢占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倾销工业品,将亚、非、拉等广大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体系。

国内上: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成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目标。

2.表现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用舰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中英《南京条约》中“五口通商”的规定,使中国被迫放弃“闭关锁国”政策,开始服从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成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逐渐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附庸。

3.影响

(1)政治上:使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灾难,造成中国长期的贫困落后。

(2)经济上: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同时中国近代工业、科技、教育起步,中国开始了近代化的历程。

(3)社会上:西装、西餐、欧式建筑以及轮船、汽车改变着中国人的衣食住行;报刊、电报、电话、电影出现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社会政局的更替,使中国的民俗风情发生了巨大变化。

(4)思想上:鸦片战争后,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注目世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中国不同时期的新思想应时代而产生。

4.启示

只有国家政治独立,经济才能充分发展;只有实现经济的强盛,才能从根本上维护民族利益和国家主权。

(三)中国游离于经济全球化之外的阶段(1949 —1978年)

1.背景

(1)国际上: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实行遏制和孤立政策;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中苏关系开始恶化。

(2)国内上:外交上确立“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思想上的“左”倾思想严重泛滥。

2.表现

新中国成立初期,走上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道路。对外经济交往上,不参与世界性的贸易组织,很少进行对外贸易合作。这一时期我国消极地参与经济的全球化,游离于经济全球化之外。

3.影响

人民生活水平不高,贫穷落后的状态仍未彻底改变,中国与世界经济的发展水平差距拉大。

4.启示

国家要富强,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发展经济要不断适应生产社会化、全球化的需求。

(四)中国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中的阶段(1978年以来)

1.背景

(1)国际上:二战后,跨国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地纷纷出现且不断扩展,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的经济交流与合作日益紧密。

(2)国内上: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表现

(1)十一届三中全会把改革开放作为国家的基本国策,中国终于迈出了走向世界的步伐,标志着我国开始主动参与到经济全球化中。

(2)邓小平“南方谈话”推动了中国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大发展。通过对姓“社”姓“资”的精辟论述,从思想上扫除了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思想障碍。1992年中共“十四大”正式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对外经济开展广泛地改革。由此,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3)2001年12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表明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标志着中国开始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也标志着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3.影响

(1)经济上,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也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增长。但也带来了压力和严峻的挑战,国内一些产品、企业和产业面临更强的竞争,有些产业受到冲击。

(2)社会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形成了越来越密切的联系,我国社会公众生活方式也呈现出国际化与全球化的趋势。

(3)思想上,给我们带来了西方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的精神文明,对我国公众的观念也产生了影响。

4.启示

(1)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我国目前的开放政策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有力保障。

(2)在全球化过程中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制定合理的对策,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以适应新的国际经济形势。

三、考向分析

考向1:中国是“商业革命”的受益者

(1)考查角度:新航路开辟对中国的积极影响。

(2)考查内容:新航路开辟给欧洲带来了“商业革命”,欧洲商人们开始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商业联系。大量黄金、白银源源不断地从殖民地流向欧洲,而欧洲商人又通过购买中国丝绸、瓷器、茶叶等,使大量的黄金和白银流向中国,从而使中国成为商业革命的受益者。

例1.(2018·湖北联考)自秦至宋元,中国民间贸易多以谷帛与钱,无用银之例。但是从明朝起,白银逐渐代替其他货币,广为流通。这一现象被史学家们称之为“中国史上一重要变更”。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央集权加强的必然要求

B.资本主义萌芽的必然结果

C.对外贸易和商业活动的推动

D.白银矿藏资源的大量开采

解题时抓住题干中时间信息“明朝”。可知明朝中后期,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市场联系加强,欧洲白银不断流入中国;同时国内商品经济大发展,并且在江南一些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结合此时的国内外形势可选择C项。

考向2:中国是工业革命的受益者

(1)考查角度: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建设性作用。

(2)考查内容:工业革命使以英国为代表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攫取利益的同时。客观上也传播了先进思想观念和生产方式,冲击和瓦解着中国长期存在的孤立、闭塞的陈旧经济体系,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

例2. (2018·宝鸡质检)读《中国出口商品分类比重统计表》,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

类别年份原料(%)手工制品(%)机器产品(%)1893 15.6 81.8 2.6 1910 39.8 41.4 18.8 1920 40.1 39.4 20.5

A.中国初步改变了工业落后的局面

B.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发生明显变化

C.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

D.中国的原料开始被列强掠夺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原料、手工业制品、机器产品从1893年到1920年期间出口所占比重发生变化,这说明受工业革命的影响,此时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发生明显变化,故选择B项。

考向3:中国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受益者

(1)考查角度: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客观上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2)考查内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使当时先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交换方式国际化。一方面,把中国变成发达国家的经济附庸,另一方面,促进了世界贸易和生产力的发展,加强了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加速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使世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例3.(2016·全国卷Ⅱ·28)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日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 )

A.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日常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由题干中的时间信息“19世纪中期以后”可知,中国已被卷入到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再结合材料内容“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可知,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日趋密切。故选C项。

考向4:中国是世界贸易组织的受益者

(1)考查角度:世界贸易组织对中国的推动作用。

(2)考查内容:世界贸易组织使世界市场的自由化程度提高,如贸易自由、降低关税等,迫使中国相应发生了改变,在给中国企业带来压力的同时,有利于中国扩大对外开放,为经济发展赢得更好的国际环境;也有利于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增强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

例4.(2018·山东期中)2002年,中国大幅度调低了5 300多种商品的进口关税,关税总水平由2001年的15.3%降低至12%;2010年,给予最不发达国家4 762个税目商品零关税待遇。该政策有利于中国 ( )

A.大幅减少关税收入

B.扩大出口增加外汇

C.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D.扩大就业发展民生

从时空史观出发,根据题干中时间“2002年”可知,此时中国已加入了世贸组织;再结合题干内容“中国调低关税且给予最不发达国家4 762个税目商品零关税待遇”可知,这种做法会给国内一些企业带来一定的压力,同时也会推动一些企业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故选C项。

四、巩固训练

1.(原创题)有学者说:“如果没有近代早期中国向以白银为基础的社会的转变,欧洲和中国就不会有同样的‘价格革命’,也不会出现一个西班牙帝国”。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

A.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

B.中国在世界上最早实现白银货币化

C.没有近代早期中国,欧洲不会有价格革命

D.近代早期中国与西方间已有货币经济联系

2.(改编题)1892年1月18日《申报》有这样一篇报道:“凡西人之以货物运至中国者,陆离光怪,几于莫可名言,华人争先购归,以供日用。初衹行于通商各口岸,久之而各省内地亦皆争相爱慕,无不以改用洋货为奢豪。”这段材料可用于 ( )

A.证明清朝末年我国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B.佐证世界市场与中国民众的经济联系

C.说明中国人不支持“提倡国货运动”

D.说明中国人已形成了奢侈的消费习惯

3.(原创题)2002年3月美国政府决定对部分进口钢材征8%~30%的附加税,以保护美国钢铁工业的利益。中国等国表示了强烈的不满,并向世贸组织提起诉讼。2003年,世贸组织最终裁定美国败诉。中国此举说明( )

A.中国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B.国际经济新秩序已建立

C.世贸组织一定程度遏制了强权政治

D.中国在世贸组织中有很大的发言权

【答案】1.D 2.B 3.C

猜你喜欢
世界市场资本主义全球化
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的重构与发展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一带一路”倡议是对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的新实践
全球化陷阱
历史的必然:马克思主义“世界市场”的提出与理论内涵
用现代化史观浅析世界市场的形成
逆全球化:资本主义最新动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