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
纵观近三年历史全国卷和海南卷高考试题,都有背景类试题的身影(统计见表1)。
表1 近三年全国、海南卷“背景类”试题汇总
从考查内容来看,背景类试题往往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思想观念的背景,包括历史背景、政治背景、经济背景、社会背景、时代背景、国际背景等。从考查的学科素养来看,该类试题要求学生对某一历史事件或者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在特定时空环境下发生行为的产生原因等进行科学、合理的解释,考查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两大核心素养。从能力考查来看,注重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归纳、概括能力以及文字表达和对所学知识的迁移能力。
相较于“特点类”题型,背景题的难度并不太大,但学生的得分普遍不高。一方面是因为基础知识薄弱,另一方面则是缺乏解答此类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笔者通过分析近三年的高考题,将背景题分为共性型和个性型两大类,以供教师参看。
共性型背景题是指该类试题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历史背景的分析角度高度相似。这种类型的背景题考查特殊时期的历史背景,特别是社会转型期更是高考命题者青睐的对象。对此,笔者总结了近年高考试题中的高频考点,对中外转型时期的阶段特征进行了归纳(见表2)。
表2 中外转型期的阶段特征
根据上述表格,可知在解答此类背景题时,教师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阶级、民族关系、科技等角度指导学生进行思考。具体方法步骤如下:
所谓主体指材料中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者思想观念等,而主体的存在肯定会有相应的时空作为其载体,所以首先得明确主体所处的时空框架。
这一步是很多学生失分的关键原因,他们往往对设问并未全面解读,特别是问题中的限制词,比如“时代背景”“历史背景”“社会背景”等,学生往往对限定词不予重视,结果答非所问,南辕北辙。
这是解答的关键步骤,对材料题中的信息需要全面获取,找出解题线索。有的线索很明确,但有的线索比较隐蔽,需要结合所学加以推断,从而确立答题的角度。
高考题中每一小问都有明确的分数,这其实在提示本题应该回答的几点。共性型背景题之所以容易得分正是因为其有“共性”,可以将其共性迁移到具体的历史主体中,但切忌生搬硬套。
例1.(2018·全国卷Ⅰ·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节选)
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
材料二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镇和乡两级,设立议事会为议决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
——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9分)
方法运用:①通读材料,明确此题的主体是地方管理制度改革,时空是中国清末,具体是1909年;②阅读设问可发现该题有限定语,属于限定性设问,命题者需要考生“简述”“历史背景”,若回答诸如“统计集团努力和改革决心”等答案不能得分;③在明确了时空以后,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确立答题的角度。材料中“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可知当时清政府面临巨大的民族危机,处于内忧外患之中。1901—1910年清政府为了挽救统治危机进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称为“清末新政”。《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的颁布正是在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为了维护地方稳定采取的变革措施之一。“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显然地方自治不同于中国古代的乡约制度,属于西方的舶来品,故在思想上受到了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④根据分值可以确定的答案有三点,再结合晚清时期的改革,可知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等。这些变革都有着很多共性,即政治上面临内忧外患,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思想上西学东渐,西方思想传入;国人的觉醒和救亡图存的努力。因此,在解答晚清时期各种改革的背景时,教师应指导学生牢记“共性”,在共性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设问,将所学知识进行“移花接木”,最后生成答案。
“共性型”背景题的另一种情况,是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历史现象置于一个时代,从而考查该时代的阶段特征。这种类型的试题时间往往集中某个朝代。如2016年全国卷Ⅰ第48题通过高仙芝考查盛唐时期的时代特征;2016年全国卷Ⅱ第48题通过郑板桥考查清代江南地区的时代特征等。因此,在掌握上述解题方法的基础上,教师在复习的时候应该注重归纳中外不同时期的阶段特征,以中国古代史为例(见表3)。
表3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
例2.(2016·全国卷Ⅰ·48)(15分)(节选)
材料随着唐朝的发展,由少数民族将士组成的“蕃兵”“蕃将”,成为唐朝开边拓土的重要力量。高丽人高仙芝出身于将门之家,唐玄宗开元后期出任安西副都护,镇守西域。天宝六年(747),高仙芝率一万骑兵,历经艰难险阻,长途奔袭阻断西域商路的小勃律(今克什米尔境内),俘其国王。经此一役,“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慑降附”。
天宝八年(749),高仙芝以石国(依附于唐朝的西域小国)不守蕃属之礼为由,率军征讨,大肆杀掠,掠得大量金银珠宝,“皆入其家”。石国王子召引大食(阿拉伯帝国)军队进攻唐安西四镇,与高仙芝率领的唐军战于怛逻斯城(今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境内),唐军大败。自此,唐朝在西北疆域的扩展受阻。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高仙芝成为唐朝名将的时代背景。(9分)
方法运用:①在阅读材料后,明确主体的时空是中国唐朝玄宗天宝年间;②阅读设问,题目要求“概括”“时代背景”,因此就不能考虑个人因素;③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确立角度。由“少数民族将士组成的‘蕃兵’‘蕃将’”可知,唐朝开明的用人政策。“唐朝开边拓土”“唐朝在西北疆域的扩展受阻”可知唐玄宗时期的边疆政策。“长途奔袭阻断西域商路的小勃律”可知,这一时期唐朝与西域各国之间开展对外贸易。
这道题要求学生概括高仙芝生活的时代背景,实际也考查了盛唐时期的阶段特征。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解答此类试题时,不妨从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民族关系等角度入手。在明确了答题角度和方向后,根据分数可推测本题至少需要回答三点,最后将盛唐时期的阶段特征“嫁接”到本题,生成答案。
这类试题属于“反套路”类型,难度较大,命题者有意隐藏时间或者只在材料中提供个别信息,学生需要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判断历史主体发生的时段。解答此类型试题不能单纯借助宏观的时代“共性”,而是应该关注微观的“个性”。首先,根据材料推断出时间线索,确定历史主体发生的时间;然后根据时间判断所属历史阶段,明确该时段的特征。
特别强调的是“个性型”背景题不能简单地将阶段特征作为答案,一是答案显得过于宽泛,与问题的关联度较低,容易出现答非所问的情况;二是会遗漏很多答案要点,故解答“个性型”材料题要求答案的精准性。为此不妨“向前看”和“向外看”,打开解题思路。所谓“向前看”就是在历史主体发生的时间基础上向前追溯一段时间,明确该时间段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特征;“向外看”就是将视角从国内转向国外,了解这一时段发生的国际事件是否对主体产生影响。同时,也要考虑历史人物本身对历史主体的影响,比如个人的品质、精神等。
例3.(2018·海南卷·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节选)
材料(共产主义)能够解决世界的乱象,为什么中国不可以找他来作救时的良方……适用资本主义的方法来开发实业,其结果不仅使中国变为舶来品的销卖场,且会使中国各地布满了外国的资本家……欲求保存这个产业革命后的优点而消除其毒,则除变更经济制度外实无他道……一旦革命告成,政权落到劳动阶级的手里,那时候乃得言共产主义发达实业的方法。因为政权在一个生产阶级手中掌着,并且要消灭阶级界限……联合起全世界的劳动者来消灭这个竞争和侵略的野心,而产出共同生产的大计划。共产主义发达实业之大计在此,由此乃能使产业集中,大规模生产得以实现,科学为全人类效力,而人类才得脱去物质上的束缚,发展自如……共产主义在全世界,尤其是中国,实负有变更经济制度的伟大使命。
——摘自周恩来《共产主义与中国》(1922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恩来写作上文的历史背景。(10分)
方法运用:这段材料偏长,唯一的时间线索就是“1922年”,学生往往对这个时间感到陌生。但是如倒退到1921年、1919年,那么思路将会豁然开朗: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传播了马克思主义,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再将目光转向这一时期的世界: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1919年中国在巴黎和会的失败引发了五四运动。结合材料可知周恩来在1922年写作《共产主义与中国》一文时国内正处于军阀混战,文中“其结果不仅使中国变为舶来品的销卖场,且会使中国各地布满了外国的资本家”可知,中国在当时还受到西方国家的经济侵略,故中国当时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因此本题答案可以从政治、思想、阶级、国际等角度作答。教师在指导学生作答此类试题时,要使学生学会发散思维,延展试题的前后时间轴,从时间点的前后顺序中寻求解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