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
技术进步推动了人类社会发展和经济时代的演进,社会经济发展经历了原始(采集渔猎)经济时代、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四个阶段。原始经济时代,各个地区经济都比较落后;农业经济发端于东方的文明古国,中国古代农业经济是典型代表;工业经济孕育于西方的欧洲,英法等国家最早实现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化;知识经济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产生的,具有全球化的特点。
人类社会初始阶段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使用简陋的打制石器,依靠采集和渔猎获得生活资料,这个阶段考古学上称为“旧石器时代”。《礼记·礼运》记载:“未有火化,食草木之食,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这一时代晚期,开始出现原始农业,属于“刀耕火种”阶段,《白虎通义》记载:“古之人民皆食兽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劳作。”此考点内容相对简单,属于高考“冷”考点,近几年高考没有出现试题。
大约从1万年前开始,人类开始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进入农业经济时代,这个阶段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
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主要使用工具有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等。随着原始农业的发展,部落中出现了剩余的产品,部落首领利用手中权利,把剩余产品据为私有,出现了私有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国家。高考考查此考点的内容聚焦在农业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上,如2017年浙江省选考第1题:
例1.(2017年4月·浙江选考卷·1)中国农业从远古洪荒走来,经历了“刀耕火种”“牛耕铁犁”等阶段。下列选项中属于“刀耕火种”阶段的耕作工具有 ( A )
①石斧 ②耧车
③骨镰 ④曲柄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此题命题从耕作方式角度入手,实际考查的是原始农业阶段的生产工具,题中的石斧、骨镰是原始农业阶段使用工具,耧车与曲柄锄都是“牛耕铁犁”阶段的耕作工具,故正确答案为A项。
该时期是石器时代向铁器时代过渡的阶段,农业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器,有石铲、石犁等,制约青铜时代农业生产工具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政治,如《左传》记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青铜器主要是祭祀的礼器和战争的兵器,很少用于农业生产。这一时期的土地所有制是“井田制”,大大小小的奴隶主贵族驱使奴隶在土地上集体劳动,奴隶主为了控制奴隶,就在奴隶脸上或胳膊上刺上徽章等印记。此考点的考查内容集中在青铜器的使用方面,如2017年江苏卷第1题:
例2.(2017·江苏卷·1)《国语》讲“祀,国之大节”。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 ( B )
A.农具 B.礼器
C.食具 D.货币
此题考查青铜时代的手工业生产成就,商周时代实行“礼治”,礼器是“礼治”的象征,所以青铜主要用来制作礼器。复习此知识点要结合手工业技术的发展。
铁制农具的使用,标志着铁器时代的到来。中国是在春秋时期进入铁器时代的,铁犁牛耕的使用,使得大量荒地被开垦为私田,井田制遭到破坏,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具有封闭性、分散性、落后性和脆弱性。农民缴纳的赋税是封建王朝主要的财政来源,因此历代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汉文帝认为“夫农,天下之本也”;清雍正帝认为“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很多帝王还兴修大量水利工程。这些都是为了稳定小农经济的发展。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是,由于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商业发展缺乏活力,在向工业经济时代过渡的过程中,中国落后于欧洲国家。这一考点主要考查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方式的变化、农业经济的特点,这些考点在全国卷、江苏卷中多次出现,也将会是2019年命题关注的考点。
例3.(2018·全国卷Ⅱ·25)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 B )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例4.(2018·江苏卷·5)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 ( C )
A.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
B.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
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
D.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例3通过材料来考查小农经济的脆弱性,虽然国家田租赋税很轻,但因为富商大贾的盘剥,使得一些农民丧失土地成为流民,自耕农经济正常发展受到阻碍。例4通过材料考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男耕女织是小农经济的基本生产方式,耕种土地满足粮食需求,种桑养蚕,抽丝纺织是农户收入主要来源,所以地主催收田租常常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
教师对此处的复习要关注生产工具的进步,即春秋中国时期出现铁犁牛耕,唐朝江南地区出现曲辕犁,标志着传统步犁的成熟;农业灌溉工具的改进,即三国时期马钧发明翻车,唐朝出现筒车,宋代的水转翻车;农作物的种植,即水稻、棉花等栽培以及区域农业的发展;最后是归纳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特点。
工业经济时代,孕育于欧洲,发展至世界各地,可以分为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电子时代。
工业革命最早发生在英国,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工厂取代了手工工场,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工业革命首先发生于英国的条件有:
(1)政治: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
(2)资本:海外贸易、殖民掠夺和圈地运动积累了雄厚的资本。
(3)技术: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生产技术。
(4)劳动力:圈地运动使农民丧失土地成为可雇佣的劳动力。
(5)市场:圈地运动拓展了国内市场。
18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主义殖民国家,殖民地的扩大提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和大量的廉价原料。
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煤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二,是美国的7倍,德国的8倍,法国的近10倍,为英国工业提供了充足的能源。1850年,英国蒸汽机产生的能量占欧洲的一半以上;生铁产量已经超过世界上其他国家产量的总和,达250万吨,是德国的10倍。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第一次工业革命是高考的高频考点,历年考卷均有涉及,也将会是2019年命题的关注点。
例5.(2018·全国卷Ⅰ·34)传统观点认为,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又有学者提出,煤铁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据此可知,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认识 ( B )
A.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
B.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C.缺少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
D.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例6.(2018·江苏卷·16)近代的机器与其说是需要的结果,不如说是被迫无奈时有意的发明产物。因为棉布紧俏发明了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因为机械动力不足而改良了蒸汽机。这表明,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革新 ( B )
A.源于人们生活中的无意发现
B.着力解决生产中的迫切问题
C.推动垄断组织的产生与发展
D.体现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
例5是从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入手,考查从不同视角分析历史主体的能力,引导学生全面分析、认识历史问题,进而考查学生“历史理解”这一核心素养。例6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机器发明,让学生认识到技术革新是为了解决生产中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理解工业革命时期新机器的发明。此知识点复习要注意抓住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机器发明以及工业革命的影响。对工业革命影响要从多角度认识,如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城市化与近代化、国内阶级关系与国际关系、人类文明进程与不同文明之间的影响等角度认识其影响。
继英国之后,欧美其他一些国家相继完成工业革命,随着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科学技术的突破性创新成果被应用于各种工业生产领域,第二次工业革命蓬勃兴起,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美国和德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与中心。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新能源的利用,新机器的发明和通讯手段的创新,产生了许多新兴的产业部门,在一些产业部门中生产和资本较为集中,逐渐形成了垄断组织。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工业经济的空前发展,最终确立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各国推广、创新技术的程度不同,导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发展不平衡以及带来的影响不同,这成为命题的关注点,近年来此考点试题偶有出现。
例7.(2018·海南卷·19)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大众休闲文化在欧美出现,戏院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喜剧和音乐剧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足球等大型体育赛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反映出当时欧美 ( A )
A.城市化进展显著
B.贫富差距逐渐消除
C.工业化开始启动
D.工人福利得到保障
例7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的工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人们参与休闲娱乐、竞技等活动越来越多。教师要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引起重视,除此之外还要注意复习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新发明的成就以及生产关系的变革。
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电子技术被广泛应用。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诞生;1957年,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更是开创了空间技术发展的新纪元。第三次科技革命,使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第一、二产业地位下降,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上升,老牌的欧洲工业国家的地位下降,知识经济时代来临。此考点高考主要从产业结构的调整角度命题,多借助新材料考查金融服务业在经济结构中占比的前后变化。
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表了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指出知识经济是以知识的生产、传播和使用为基础的经济形态。与传统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不同,知识经济是一种以科技知识为基础、以信息产业为核心的经济类型。知识经济发端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20世纪七十年代,个人计算机发明及推广、应用,推动其进入了成长阶段;20世纪九十年代,互联网技术的推广,再次推动了知识经济的发展。高考在这一部分考查的主要是经济结构的变化以及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等。此考点是热点,常考查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与利弊,复习时要借助时事材料全面认识全球化给世界带来的影响。
技术进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进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影响着人类社会的生活。古代社会铁制农具的使用,是农业技术的革命;近代社会蒸汽机的使用,工业革命蓬勃兴起,从蒸汽动力到电力的使用生产力可以说是有了长足的进步;现代社会的网络信息技术发展掀起了信息革命,这些变化进一步引起人们价值观念、社会意识的变化。
1.谢灵运在《山居赋》中写道:“春秋有待,朝夕须资,既耕以饭,亦桑贸衣,艺菜当肴,采药救颓”。这段材料可以说明 ( )
A.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B.山居生活能够自给自足
C.农村地区矛盾日益缓和
D.农民移居山中不断增多
2.下表是战后美国、联邦德国、日本就业人口分布的变化表,数据变化表明各国 ( )
经济部门 年份 农业(%) 工业(%) 服务业(%)美国 1950 12.2 34.7 48.9 1990 2.8 25.8 71.4联邦德国 1950 23.2 42.2 32.4 1990 5.1 40.5 54.4日本 1950 50.7 22.2 26.6 1990 7.2 33.6 59.2
A.都忽视农业生产的发展
B.产业之间发展趋于均衡
C.都重视传统产业的发展
D.产业结构变革趋势相同
参考答案:
1.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经济。材料中“亦桑贸衣”是家庭手工业,不能说是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A项错误;从材料“既耕以饭”等可以判断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农村地区的矛盾,C项错误;材料描写山居生活景象,没有涉及农民迁移,D项错误。
2.D 农业人口下降,一可以说明工业化程度增高,二是产业结构调整导致农业就业人口分布下降,不能说明各国忽视农业生产的发展,A项错误;从表中数据明显可以看出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之间不平衡,故B项错误;传统产业就业人口下降,传统产业地位也下降,C项错误;三个国家农业就业人口比例下降,服务业就业人口比例上升,可以说明各国产业结构调整趋势相同,D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