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的教学反思

2014-10-24 07:11刘鑫耀
新课程·上旬 2014年7期
关键词:分析能力历史事实

刘鑫耀

摘 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应用相关历史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比较薄弱,还不能自觉地从整体分析社会历史的发展。根据实际教学经验,教师应该将历史观点与历史事件结合在一起进行讲解。这样有利于学生以历史事实为基础掌握相关理论,同时借助历史理论指导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事实。以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为例,指导学生将历史观点和历史事实的学习结合在一起,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实的能力。

关键词:历史观点;历史事实;分析能力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课标的教学内容为“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依据教学情况,笔者感到有必要对斯大林模式形成过程中的国际环境、对斯大林模式的内容进行补充,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斯大林模式,为分析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不足打下基础。

一、现有教学分析

由于高中生历史知识储备不足,存在孤立看待历史事件的现象。苏联1928年10月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到1940年按照“最保守的估计,苏联工业产量便增加了3倍”“1938年时,苏联总生产量在全球所占的比例,已从1929年的5%跃升为18%”。 教材介绍了苏联取得的巨大成果,没有介绍苏联使用哪些方法来克服工业化建设中的困难。由于相关内容的短缺,学生往往认为“苏联独立完成了本国的工业化”,这显然与历史事实不符。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似乎仅掌握了“全球史观”的概念,很少有学生把苏联的工业化建设与西方的经济危机联系在一起,结果得到“苏联独立完成工业化”的错误结论。

二、教学改革尝试

从实际工作经验出发,笔者认为,在讲解本课时,应该使用全球史观和社会史观,补充相关内容,以便学生全面理解苏联工业化的发展过程,深入了解苏联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足。

(一)从全球史观出发,探究苏联工业化发展过程中与西方经济危机的联系

苏联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发生了遍及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各个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调整了与苏联的关系,最明显的是美国在1933年底与苏联建立了外交关系。美苏建交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其中的经济因素。但经济危机爆发后,资本主义各国均需要找到一个巨大的市场来释放他们过剩的生产能力。这样,苏联的工业化建设无疑为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美国康培尔农具制造公司领导人在1933年说:“我认为俄国是我们工业品在世界上最大的市场。”

与西方世界政治关系的改善,为苏联大规模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生产设备提供了政治上的保障。五年计划期间建设的三大钢铁厂都是美国援建的,著名的高尔基汽车制造厂,由美国福特公司提供技术支持。苏联政府同时重视引进西方人才,仅在1932年,在苏联重工业生产部门中就有大约6800多名外国专家。苏联弥补了自身不足,奠定了国家工业化的基础。教材没有涉及此内容,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全球史观,在分析苏联经济建设的背景时,将目光扩展到当时的世界形势,使学生从国际、国内两个方面来分析苏联的工业化建设,达到扩展学生思路、提高分析历史事实能力的效果。

(二)利用社会史观,研究斯大林模式下苏联的社会发展情况,全面了解苏联社会

社会的发展不仅仅表现在政治、经济等方面,苏联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除了引进外国技术,还特别重视本国技术人员的培养。苏联教育模式对苏联社会发展的影响,也应列入教学内容。

苏联培养人才队伍的初期目的是更加有效地使用外国技术建立的工厂,最终目的是完全摆脱对外国的依赖。但当时苏联技术人员非常短缺,斯大林提出两个著名口号,“技术决定一切”“干部决定一切”,苏联通过各种方法培养熟练技术工人和各行业专家。苏联加大对教育领域的投资,“一五”计划期间,投入239亿卢布,占国家全部预算支出的19.9%,相当于工业拨款的一半以上,“二五”计划期间,该项投资已达1078亿卢布,比“一五”计划期间增长了近4倍。在政策支持和经济支持的推动下,到1939年,苏联全国识字的居民达到了87%,高等学校成倍增长,1938年全苏有近700所。在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高等学校和中等学校共培养了147万专门人才,熟练工人增加了近9倍,工程师增加了近3倍。科学工作者由2.26万人增加到4.26万人。

苏联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因其过分强调专业化,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这种教育模式,在苏联经济处于赶超期,在苏联科研能力落后于西方的情况下,可以让苏联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追赶世界先进水平。但当苏联的经济和科学研究达到相当水平之后,却不利于科学的进一步发展。结合教材,我们不难发现,当西方国家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引领下进入到信息化时代后,苏联的经济发展越来越慢,科技创新成果也越来越少,导致国家竞争力的衰弱,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无法发挥,这和苏联教育模式的局限性是分不开的。

总之,历史本是立体和丰富的,历史教学不应该只是知识点的灌输,更应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就要引导学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培养他们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英]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M].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

[2]曹绍濂.美国政治制度史[M].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

[3]林建华,谭桂梅.斯大林在苏联工业化时期提出的两个口号论析[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4(05).

[4]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201.

编辑 王团兰

猜你喜欢
分析能力历史事实
论历史事实与文学表达的关联性
“历史理解”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初中历史课堂中情境教学法的运用
浅谈学生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分析能力的提高
再识“千变魔女”
研究军战史要忠于历史事实——学习《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