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镇西
摘要:郭文红老师是一名出色的数学教师,为了提升自己,她主动申请当班主任,希望给孩子的将来留下一抹温馨的记忆。她创造性地在班上开展了许多让孩子们难忘的活动——班级日记、家长讲座、学生颁奖、社会实践、走向大自然……让孩子的童年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妙趣横生。取得成就之后,她不愿意重复自己,继续把难题当课题,研究如何把评语写出个性,研究怎么把偶发事件变成教育契机,研究怎么让每一个孩子都找到自己的尊严,研究如何让家校合作更有实效,研究如何科学而专业地引导和矫正“特殊儿童”。这些潜心研究,同时都是不懈的行动,使她能够不断超越自己。
关键词:教师素养;自我培养;专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09B-0011-04
一
2007年底,在全国班集体研究中心唐云增主任的建议下,十来位年轻的班主任老师向我“拜师”。我之所以在“拜师”二字上加引号,是因为我真心不认为自己有资格做他们的“师傅”,他们本身已经很优秀,像郑州的李迪、温州的方海东、德州的刘俊萍、南通的石春红等老师,至少在当地已经小有名气。李迪、方海东我以前就认识了,刘俊萍已经是山东省特级教师。他们身上有很多优点确实值得我学习。
相比之下,南京的郭文红老师倒比较普通,她相对年长,当时并不是班主任,也没见她发表过什么文章,总之在那之前我没听说过“郭文红”这个名字,她真的是默默无闻。不久,我去南京附近讲学,她听说后克服重重困难来听课。课间休息聊天时,她给我聊吴非,聊李希贵,聊朱永新,我感到她读了不少书。勤奋好学,是她给我的第一印象。还有一个印象很深刻,就是和她交谈时,她一直非常专注地看着我,几乎目不转睛,我感觉这位老师很有礼貌修养。
二
后来和她的校长交流,我进一步了解到,郭文红是国家奥林匹克竞赛的金牌教练,她的数学课上得很棒,让孩子特别痴迷。她善于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孩子们自由快乐地思维碰撞。因此在她的数学课上,孩子们乐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质疑和探究。孩子们在枯燥的数字中接受智力挑战,找到思维的乐趣。
郭老师的数学课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她特别善于将数学课与孩子们的生活相联系,让学生懂得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有一年3月14日,郭老师巧妙地将“3.14”这个日子同圆周率结合起来,给孩子们讲圆周率的来龙去脉,以及相关的中外文史知识,她还让孩子们用吟诵、歌唱、背诵比赛等方式展现圆周率,孩子们唱π歌、演小品,度过了一个快乐又疯狂的“圆周率节”。同时,为了用数学本身的趣味去打动学生,郭文红在班上成立了“开普勒小组”“第谷小组”等数学兴趣小组,还经常开展“24点大赛”“魔方魔棍比赛”“精美纸盒外包装”等数学兴趣活动,使孩子们对数学产生前所未有的兴趣。所以她任教的班级,数学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老师,郭文红似乎可以“知足”了,但她并不满足,她还想继续提升自己。我希望她做班主任。她说她年轻时也做过班主任,后来因为是教数学的,就没再当班主任。但我对她说:“既然是我的徒弟,就必须做班主任。而且通过做班主任,你也许能够在教育上激发自己的潜能,超越自己,发现一个新的自己。”
三
于是郭文红给学校提出要当班主任,校长很支持她,这样她便成了一位教数学的班主任老师。郭老师天性温柔善良,性格活泼开朗,她对孩子富有亲和力,因此,她和孩子们很快就互相喜欢上了,班级生活多姿多彩。
郭老师说她最初也没有那么高大上的“理论支撑”,但她一直关注新教育实验,特别认可新教育实验提出的“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愿景,这个愿景到了她的嘴里,就是“让孩子感到在学校过的每一天都很快乐”,她说:“我要给孩子的将来留下一抹温馨的记忆。”虽然她所在的学校并不是正式的新教育实验学校,但这不妨碍她自己成为新教育实验的“个体户”。
她说:“作为班主任,我无力改变课程,更无法改变现在的教育制度,但我愿意尽我所能,在我的班上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为孩子们创造尽可能多的快乐。”于是,她在班上开展了许多让孩子们难忘的活动:纸桥大赛的惊险,明星获奖的感言,模拟课堂的生动,笑脸上墙的惊叹,幽默小品的演绎都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成为同学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在所有的活动中,她和孩子们最开心的,就是走进大自然——在行知实践基地的茶園里,孩子们第一次知道了茶叶采摘的秘诀,亲眼见到了炒茶的过程;果园里,拿着竹竿打下的枣子恐怕是最甜、最香的了;荷花园里,七百多个品种的荷花令孩子们目不暇接;夜晚,生平第一次离家在外住宿的孩子们聚集在星空下,熊熊的篝火照亮他们明澈的双眸,绯红的脸颊上闪耀着兴奋的光芒;同寝室里一夜未眠的经历也许会使他们终身难忘……
这样的班级生活,孩子们怎么不迷恋?
四
还有班级日记。郭老师引导孩子们每人轮流记录在学校的经历,内容不限,形式不限,第二天早上在全班朗读,最高奖赏就是同学们的掌声和欢笑声。她经常在班上给同学们点评各种生活瞬间,引导孩子们用一双慧眼,看到生活中的真善美,同时也积极地创设各种丰富多彩的班级生活,把“生命”“友谊”“价值”“爱”这些美丽的词语慢慢地编织进孩子的心灵。
还有家长讲座。郭老师充分利用家长资源,每周请一位来自各行各业的学生父母来给孩子开设讲座。曾经是飞行员的家长惊险迭出的空中生活,让学生们懂得了飞行员在精彩背后付出的艰辛与汗水;研究核电的家长引领学生一起感受中国核电领域里的神奇与奥秘;“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生活中的天文知识”“神奇的化石”“插花”等讲座让孩子们惊叹不已的同时更加增添了对未知世界的向往和好奇,激发了他们探索世界的欲望。此外,从熟知古典文学的家长口中,学生得到了许多勉励成长的人生箴言;从在港口工作的家长的讲座中,学生了解到现代化的海洋运输方式,世界著名港口的雄伟建筑让他们惊叹不已;从做眼科医生的家长的讲座中,学生知道了用眼卫生,防护、自护等许多实用技能……通过这些讲座,孩子得以呼吸到书本之外的“新鲜空气”,他们的心胸变得宽阔,他们的精神变得富足。
因为郭老师是学校长期教毕业班的“把关教师”,所以她当班主任所带的孩子也是五六年级的高年段学生。虽然只带了两年,可孩子们和她难舍难分。在毕业前的一次郊游中,孩子们用随身带的糖果、果冻、巧克力等小零食在草地上摆了四个大字:“精忠报郭”。他们把这四个字,作为献给郭老师最真诚的礼物!
郭文红老师还公开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教育专著《发现班主任智慧》,这是她献给自己的礼物。从一个出色的数学教师,成了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她超越了自己。
五
那以后,几乎是两年一届,郭老师陪伴了一批又一批孩子。她不愿意重复自己,一个又一个的教育难题挑战着她,也激发着她的研究兴趣。把每一个难题都当作教育科研课题,成了她的信念,更成了她的班主任工作常态。
比如,她研究如何把期末评语写出个性,写出情感,于是写出了一篇篇富有人性温度的评语;她研究怎么把偶然的突发事件变成必然的教育契机,于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被她编织成了教育故事;她研究怎么让每一个孩子都找到自己的尊严,于是,班里的各种学生讲座应运而生;她研究如何点燃孩子内心深处想做好人的愿望,于是班上的每一个孩子都成了自己成长的“老师”……这些研究,都同时是行动;这些行动,都有成果——不仅仅是孩子和班级的积极变化,还有发表在《人民教育》《中国教师报》《班主任》《江苏教育》《河南教育》《教师博览》上的一篇篇文章。
“还能不能再往前走一步?”她问自己,她愿意继续挑战自己。
六
最近几年,她结合自己的班主任工作,开始研究家校合作共育的有效途径,最后摸索出了引导孩子和爸爸妈妈们共写亲子日记的成功做法。在郭老师的班上,“亲子共写日记”成了教师、孩子及其父母三者彼此沟通、共同成长的一种有效载体和可靠抓手。
郭老师最初只是建议(而非强求)爸爸妈妈们每天能够为孩子写几句话。她在家长会上对年轻的父母们说:“不在乎你写多少,也不在乎你写了什么,只在乎你写本身,希望父母能够用每天的坚持来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很在乎你,很爱你。”开始只是少数家长和孩子一起写,郭老师每天都读,并做批阅,还把写得好的文字在征得作者同意后在班上宣读,以此感染更多的爸爸妈妈加入这个活动。后来,班上绝大多数家长都自愿为孩子写。到了期末,郭老师还组织评选了“年度优秀家长”,让孩子们上台给获奖的爸爸妈妈颁奖——颁奖词也是孩子自己写的。在这过程中,不但亲子之间拉近了心灵的距离,彼此之间增强了理解,而且许多爸爸妈妈和孩子一道成长,改正了自己的不少缺点。家长们都纷纷表示要把孩子当作自己一生最大的事业来做,与孩子一同学习,共同进步。写亲子日记的父母越来越多了。
江苏电视台教育频道《成长》栏目为此制作了三期专题节目,郭老师关于家校合作的智慧和具体做法获得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好评。2017年7月,郭文红登上了全国新教育实验第十七届研讨会的发言席,向全国的新教育同仁介绍她的家校合作经验,赢得了朱永新老师、孙云晓、严文蕃等专家的高度评价。
七
“我还能走得更远一些吗?”郭老师继续这样追问自己。
近几年,郭老师又把研究的目光对准了特殊儿童。其实,十年前当班主任的时候,她就在转化后进生方面进行了许多富有成效的探索。但她在和许多“顽童”打交道后渐渐感到,有的孩子之所以“不听话”“成绩差”,并不完全甚至有时候主要不是品德原因,而是身体或精神有问题,把生理有缺陷的孩子当作品德有问题的孩子来“教育”首先就违反了教学科学。尤其前几年郭老师接受了一个很特殊的班级后,她开始研究班上的“自闭症”“多动症”“感统失调症”等等“特殊儿童”。
研究这些“特殊儿童”不仅仅因为郭老师对教育科研的兴趣,还因为她本人是中度耳聋患者,这给她的教育教学带来了许多困难。我明白她为什么听别人谈话时,总是那么目不转睛地盯着对方的原因了,因为她是根据对方的口型来判断其说话内容。可以想象,这么多年的课堂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她克服了多少别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啊!她也因此对有身心残疾的孩子特别理解和关爱。
但这里的“理解”和“关爱”并不是简单地谈心和照顾,而是通过学习掌握儿童心理学、生理学知识甚至相关的医学常识,以专业的眼光审视特殊孩子的日常行为,以专业精神研究特殊孩子每一个细微的异常动作和表情,进而再以专业的方法予以引导和矫正。在她富有爱心和专业方法的努力下,不少“特殊儿童”发生了积极的变化。这其中的酸甜苦辣非一言可尽,而郭老师却因此而更加丰富了自己的教育智慧,提升了自己的教育境界。她说:“教育不能仅仅凭借爱心,更需要方法。仅有对教育、对孩子的热爱,未必能达到爱的目的。有时候,方法比抽象的‘爱心更重要。”
由于郭老师在教育和矫正“特殊儿童”方面的突出成就,她被许多学校请去介绍经验,她应邀到全国各地讲学。在她的学校专门成立了由她领衔的“特殊儿童研究中心”,专门研究和改善各个班的特殊儿童。现在,郭文红老师是一名“特殊兒童”教育的专家了。她再一次超越了自己。
八
2007年12月,站在我面前的郭老师几乎没有任何荣誉。十年过去了,她先后被聘为南师大班主任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教育部全国骨干班主任国培班授课教师,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远程网络班主任培训讲师,她先后获得“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南京市首届德育学科带头人”“南京市优秀班主任”“鼓楼区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先后当选为《班主任》杂志封面人物,南京市鼓楼区2011年“德育一束花”年度人物。《中国教师报》《未来教育家》《江苏电视台》等媒体都报道过郭老师的教育故事。
但郭老师最看重的荣誉证书,是有一年一个叫“徐珵启”的学生送给她的《好老师证》。里面写着——
老师姓名:蛙族首领(郭老师)
学校:芳草园小学
班级:永远的六(三)班
证书编号:HLSZ0001号
你献上一朵花
我献上一朵花
让我们编织一个大花环
献给亲爱的老师妈妈
无论我们走到哪儿,永远记住您的情;
无论我们走到哪儿,永远记住您的话;
无论我们走到哪儿,永远记住您的爱;
无论我们走到哪儿,永远是泥淖一朵花。
有效期:永远有效
发证日期:2010年9月10日
发证人:井底之蛙(徐珵启)
类似这样来自孩子的礼物,郭老师珍藏了许多。
十年间,我见证了郭老师对自己的超越:从优秀的数学老师到杰出的班主任,从班级建设的提升到教育智慧的积累,从疑难问题的破解到教育科研的探索,从家校合作的创新到“特殊儿童的研究”……她以自己出色的实践证明:一个普通的老师,只要愿意往前走,就会走得很远很远。
责任编辑:赵赟